这几年,教育部门为了给学生减负,想了好多办法。
像开展延时服务,把课间时间延长,还规定了学生的到校时间和作业时间。
可奇怪的是,减负措施越来越多,学生的负担反倒更重了。
有网友说,最有效的减负办法就是减少考试科目、精简教材内容。
考试内容少了,难度降了,学生负担自然就轻了。
可为啥减负措施里,偏偏不碰这两项呢?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升全民素质,学生要学的科目是越来越多。
某沿海城市的小学,课程从1980年代的6门核心课程,增加到现在的18门,像编程、人工智能这些新兴领域都加进来了。
科技进步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教育系统就想通过增加课程来应对。
但这里面有问题。根据北师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数据,小学生每天有效的学习时间达到10.2小时,比成年人标准工作时间还长。
课程一直在做 “加法”,可学生认知发展需要的是 “减法”,这就产生矛盾了。
教育到底是要培养完整的人,还是只培养适应社会机器的 “零件” 呢?
教材和考试难度为啥降不下来。
高考数学试卷的难度系数,从2000年的0.68,降到了2023年的0.52,语文的阅读量在十年间增长了47%。
为啥会有这种 “难度竞赛”这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太稀缺了。
985高校的录取率一直就维持在1.5%左右,考试系统没办法,只能靠提高区分度来选拔人才。
这样一来,就形成恶性循环了。
考试难度提高,学生就得提前学习。
有教育机构做过调研,发现85%的小学高年级学生都已经在学初中的课程了。教育变成了“军备竞赛”,学习知识也成了竞争的工具,这就是为啥减负措施越多,学生越“内卷”。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在驱使。
如今教育成了一门生意,好多人都想从学生身上赚钱。
现在教育领域成了资本竞争的新热门。
2022年,K12教辅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英语培训在细分市场里占比达到32%。
教育产业化形成了一个特别复杂的利益网络,教材编写、教辅出版、培训服务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益相关方,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增负同盟”。
有些地方的行政权力和市场资本勾结在一起。
比如说,有些地区推行的“智慧教育”工程,表面上看是教育信息化改革,实际上就是给特定企业输送利益。
这种权力和资本的勾结,使得减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被大打折扣,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考试科目过多、难度过大,直接导致学生负担重、压力大。
每学期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考试科目多了,每科教学时间就少了。
老师教学时间紧张,就只能赶进度、布置大量作业。
考试难度大,老师平时就得加大训练难度,让学生大量刷题,因为目前也没更好的提高成绩的办法。
学校为了提升成绩,就让学生疯狂刷难题,最后压力和负担都落到了学生身上。
学生负担实在太重了,必须把孩子们从繁重课业负担里解放出来。
现有的减负措施虽然有点作用,但对学生来说远远不够。
现阶段高考制度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只能从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入手,不然学生还是得陷入大量刷题的训练中。
当前的教育困境,实际上就是社会转型期系统性矛盾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反映。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只是教育系统自己努力改革就行,还需要全社会达成新的教育共识。
只有把教育从功利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才是减负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