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有没有最优解——来自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观察

2024年04月22日06:15:04 教育 1037
职业规划有没有最优解——来自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观察 - 天天要闻

视觉中国供图

4月20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教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道总决赛在上海举行。

为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水平、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3年8月,教育部启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采取校赛、省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目前各地校赛、省赛已圆满收官,全国2700多所高校的950余万学子报名参赛。5月中上旬,学生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的全国总决赛也将举行。

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全国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一位在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介绍,学校不仅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前置到新生入学前两到三周,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每名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以便老师在日常的辅导、咨询中有效帮助学生。

但是,这名老师发现,每到毕业季,还有一些学生对职业目标感到迷茫。近些年高校中兴起的一股又一股“考证热”就是例证,在“研考”“国考”“教资考”等报考人数屡屡创下新高的背后,是不少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到底有哪些困惑?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存在“最优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省赛举办期间采访了多名参赛选手、高校教师及专家,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个维度的偏差困扰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时的困惑到底来自哪里?

钟佳睿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学专业研二在读学生,她发现最近身边大部分同学正在进行着一套统一“操作”:准备“考公”继而准备读博。

“数学专业是工具类专业,就业方向广泛。但我曾经也跟很多人一样,总觉得数学专业将来就业方向单一。”钟佳睿说,身边的许多同学、长辈都认为“数学专业毕业后只能从事科研工作或当数学老师”。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下,有些人想通过考研转换专业,有些人则希望通过“考公”脱离“只能当数学老师”的局面。

有专家指出,大学生群体中的那些不理性的甚至盲从的“考证热”源自“信息差”。

“很多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存在偏差。”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健说,比如不少学生认为银行招聘最多的应该是金融和财会专业的学生,但事实上,近几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需要大量的计算机类人才,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这类最新的市场变化信息,因此在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时,没有做出相应的准备和调整。

有“信息差”的学生并不少见。

朱荣赫是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研三在读学生。曾经,律师行业吸引他的是那份“刺激”,是“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但到律所实习后他才知道,律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资料和案卷。“很多人以为律师只要在法庭上说几句话就能拿到高薪,其实律师背后所承受的压力、所看的案卷数量都是难以想象的。”

朱荣赫接触过一个醉酒驾驶案件的案卷。“看起来就像两本书那样厚,每一本至少有200页。”朱荣赫说,“而且这可能只是正卷,还不包括副卷。”

很多学生有了困惑,特别是陷入到困境找老师咨询时,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单一问题。

“学生们在职业规划上的困惑确实挺多。”北京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教师贾海燕梳理了一下,困惑主要体现在认知、信息、资源和技能4个维度。“在咨询中,不少学生是几个维度的困惑同时存在的。”她说。

贾海燕介绍,很多学生虽然知道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缺乏科学理性评估,行动盲从盲信。比如,不少低年级的学生看到学长学姐都考研,便得出了“只有考研才有好工作”的结论,其实他们内心并没有真正想明白自己适不适合考研、考研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因为没有真正想明白,所以也没能很好地付诸行动。

到了毕业阶段,看到周围人都在参加各种考试,不少学生心里发慌,也投入到“考试大军”中。一些学生没考好,便开始了“二战”甚至“更多战”,“但是,是谁定义了考研才一定有好工作?”贾海燕说,学生的这种困惑就是典型的在认知维度上出现了问题,如果再深入了解会发现,学生认知问题的背后还有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有可能存在求职技能不足的问题,比如“简历做得一塌糊涂”等问题。

对自身认识不清是造成不少大学生迷茫困惑的重要原因。“每个大学生都要想清楚,你自己的内心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家华是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赛就业赛道高教组的评委,他认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有个前提,就是对专业有充分的了解,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只是简单地用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够哪个专业的分就报哪个”,而没有建立在对专业的充分了解上。

职业规划要学会接纳“不确定性”

“学生有困惑并不可怕。”贾海燕说,人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产生迷茫和困惑,“不抗拒所谓的迷茫和不确定,这是我引导学生的第一步,第二步才会聚焦到学生当下迷茫困惑的具体问题”。

朱荣赫清楚地记得自己在一次求职过程中明显地胜出过。那次岗位竞争,两万人投递了简历,7000人进入笔试阶段,最终仅有20多人拿到offer。做了充分准备的朱荣赫成为20多人中的一员,但最终却因为身体的原因落选了。

“没有人能一直赢”,这种从“脱颖而出”到“落寞离场”的过程让朱荣赫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职场的瞬息万变。

很多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一线老师明确表示,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职业规划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拥有接纳“不确定性”的心态和能力。

“我落选的时候距离‘国考’和其他考试的时间已经非常近了,我心里也五味杂陈。”朱荣赫说。不过他还是及时调整自己、摆正心态,最后通过了“国考”拿到了一个offer。

学会接纳变化,并在接纳中继续寻找方向,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收获。

两年前被调剂到俗称“四大天坑”专业之一的生态环境工程专业时,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大二学生许秋实“一度很迷茫无助”,历经数月参加水处理技术大赛,在固废资源化工作室的点滴辛苦与进步,让他逐渐燃起对专业的热爱,通过专业技术改变农村环境的想法愈加强烈。

“从排斥、抵触到热爱并作为一生志业,许秋实的职业规划轨迹充分体现了‘成长’二字。”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崔玲玲说。

“变”已经成为常态,因此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于坤认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把握好“度”,“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动态适变,如果过度规划,导致过细过严,反而会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可操作性和韧性,无法适应变化”。

既然不变的是“变”,那么规划还有意义吗?

“生涯之学是应变之学。”李健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不仅有规划的意思,更有准备的意思。

那么,面对“变”的常态,学生要做哪些准备呢?

“敏捷的学习力。”李家华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的出现,给很多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路径更宽了,能否适应这种变化核心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这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真正稳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职业规划,大学生最缺的就是实践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并不是开设课程之后就能一劳永逸。”贾海燕说,仅有职业规划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一些教师指出,部分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上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水课”,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

“这反映出当前高校的职业发展课程在信念与价值观的引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与学校其他人才培养环节协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或优化的问题。”于坤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导向、育人导向的课程,让大学生在生涯认识等认识论层面上有所裨益固然不可或缺,但更要通过体系化设计、丰富全面的职业与就业指导实践活动,推动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互相融合、互相促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寻求破解职业困惑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实践”成了高频词。

在李家华看来,当代大学生最缺的就是实践。“他们从小到大都在校园中度过,对职业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和别人的描述中,对真实的职业岗位、社会、产业等缺乏了解。”

刚被调剂专业的那段时间,许秋实曾经很迷茫。不过,投入到实践中很快帮他走出了那段迷茫:查阅资料,访谈专业教师、毕业生学长、用人单位,这些让许秋实对职业的认知逐渐清晰起来。之后他又参与了市级校级的课题和项目,并到企业顶岗实习,有过这些实践之后,许秋实又带领团队走进17个乡村,持续112天,深入进行蚯蚓堆肥技术论证,通过两年的实践,许秋实完全走出了迷茫,不仅明晰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还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其实找岗位就跟谈恋爱一样。”李家华说,“你要了解这个对象,他对你的爱是真是假?是短期还是长期?在深度了解他的各个方面后才能决定是否和他进行匹配。”

钟嘉睿就在不停地挑选适合自己职业的“恋爱对象”。先后在互联网、金融、教育、咨询等领域实习的她,发现自己擅长分析研究、撰写报告书,沟通表达能力强,具备数据敏感度,这些都与投资分析师这一岗位的职业特性相契合。

经过实习的锤炼,钟嘉睿成功破除了“学数学只能当数学老师”这个刻板印象的“魔咒”,明确将自己的职业目标设定在金融领域。

这个过程不能仅靠学生自己来摸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不过,教师指导的关键词依然是“实践”,而且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愿景。

“与其让学生在教室里上16个学时的生涯课,不如带领学生真切地走到企业中,可能比坐在教室里更能触碰到学生的内在。”贾海燕说,比如某些工程专业的学生有几十门专业课程,如果专业课老师单纯给学生讲管线怎么走,学生会觉得很枯燥,也可能会觉得将来的工作没有价值。“但是如果老师能够站到职业和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并从职业能够为社会为民生的福祉去做什么的角度引导学生,学生的专业愿景就会更清晰更坚定。”

作为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评委,大赛期间,崔玲玲现场参与了广东省湖北省海南省等5省决赛,网评了8个省提交的600余份学生参赛资料,崔玲玲发现,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相似性:即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区域发展结合,并在大学期间聚焦生涯目标展开丰富具体的成长行动。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万能,不可能解决职业和人生中的全部问题,因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切规划和计划都有可能面临随时推倒重来的挑战。“但它可以解决两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目标和路径问题。”于坤说,通过生涯规划可以形成清晰的职业与人生目标方向,就像一座灯塔,让人生的航船始终不会迷失方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上海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 天天要闻

上海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新民晚报讯(记者 张炯强)上海高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扩大理工农医类人才培养规模。这是昨天(10日)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节目时透露的。周亚明介绍,高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要紧贴国家和产业需求,这既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也是学...
华理选出12位优秀学子为“榜样力量代言人” - 天天要闻

华理选出12位优秀学子为“榜样力量代言人”

图说:设奖单位和个人为社会奖学金获奖代表颁奖 采访对象提供5月9日,在华东理工大学2024年奖学金颁奖典礼上,该校选出12位优秀华理学子为“榜样力量代言人”。他们分别是:曾执行2016年岳阳抗洪等任务的退伍大学生、材料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王志鸿,获大学生知行计划“乡村创变者”全国金奖等荣誉的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宾,...
市教委主任周亚明:教育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 天天要闻

市教委主任周亚明:教育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新民晚报讯(记者 张炯强)昨天,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节目时认为,无论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科创中心建设,核心是人才,基础在教育。上海高校集聚着8万名左右教师和80万名左右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是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科创中心过去十年的建设过程中,上海高校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面对新...
“小升初” 有名校内部关系?15万元“打了水漂”…… - 天天要闻

“小升初” 有名校内部关系?15万元“打了水漂”……

眼下,正是入学报名季。一些家长怀着对名校教育资源的期望,不惜投入重金,希望能为孩子铺就通往成功的道路。然而,有不法分子正是利用家长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各种骗局,骗取家长的血汗钱。日前,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对一起案件的被告人徐某提起公诉。邻居称有门路搞定入学?不料十五万元“打点费”打水漂2...
【彩云视评】“小升初焦虑”怎么破?阳光招生+适合自己 - 天天要闻

【彩云视评】“小升初焦虑”怎么破?阳光招生+适合自己

近年来,公民同招、全员摇号等新政接连出台,不少家庭开始选择直升对口辖区初中,“小升初”选择越来越多,但似乎每一届家长总有自己的纠结、焦虑和烦恼。  焦虑根源之一就是“名校效应”。“名校”二字基本等同于高升学率、好老师、好管理、好氛围等概念的集合,在学习不能重来、就业压力加大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维驱...
大学生挂科,家长威胁老师改成绩,按“闹”给分必须彻查 - 天天要闻

大学生挂科,家长威胁老师改成绩,按“闹”给分必须彻查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近日,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一名专职教师向记者反映:今年1月,自己所带课程的期末成绩出来后,1名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家长以“影响孩子前途”“造成污点”为由要求为学生修改成绩,并对老师进行语言上的威胁。
潍坊奎文:未来已来,德润学子体验科技之美 - 天天要闻

潍坊奎文:未来已来,德润学子体验科技之美

大众网记者 张顺 通讯员 邱菊 潍坊报道为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5月8、9日,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四年级师生分批次共赴奎文区未来教育体验学校开启研学之旅。到达未来学校后,负责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上课教室。
除了成绩,你真的关心孩子吗?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 天天要闻

除了成绩,你真的关心孩子吗?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

各位家长朋友们,我们好像每天都在让孩子学习,有没有想过将来有一天,他们可能会突然一拍桌子,然后委屈的大喊一声:“你们口口声声说爱我,不就是想让我多考几分吗?再说我学的这些将来有什么用?”我丑话说在前面,很有可能哦!到时候咱们是不是傻眼了。
牢记文化润疆使命 争做鲁兵联谊使者 - 天天要闻

牢记文化润疆使命 争做鲁兵联谊使者

海报新闻记者 邹仕晓薇 乌鲁木齐报道第四批援兵团十二师一〇四团学校教师团队,积极探索文化润疆新模式,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结对联谊手拉手 民族团结一家亲”系列活动,成功架起鲁兵两地学校联谊的桥梁,有力促进了鲁兵两地双向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