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科普博主“清华圆子爸爸”在南宁市刘圩镇中心学校授课
2月26日开学第一天,由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抖音联合发起的2024“流动科学课”在广西启动。抖音科普达人将联动中、西部地区的科普大篷车走进乡村学校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助力乡村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给科学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带去优质科普资源。此外,平台精选的科普知识类视频也将以主题合集形式上传至全国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平台,面向乡村学校开放使用。
这堂“流动科学课”可谓切中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短板。相较于城市,乡村科学教育存在很大差距,学生能接触到的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相对匮乏。这不仅限制了农村中小学生个人视野的提升、未来人生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以此而言,此次“流动科学课”把抖音平台的优质科普达人请到线下,跟乡村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对孩子们来说是很难得的学习提升的机会,其价值可能不在于一时一地。
科学教育于一个国家的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有着深刻意义。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提出,要通过3至5年努力,推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此后,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加大了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通过教育经费划拨、优化课程体系、引进优质师资、设置专职科学辅导员等方式,努力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
然而也要看到,科普是众人之事,仅仅依靠单个主体、单一资源,或许很难实现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快速、可持续提升。尤其对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中小学而言,资源欠奉、基础薄弱,理念认知也存在一定滞后,要想补齐这些地方的科学教育短板,更需借助多方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实践与中小学校教育活动融合创新项目在乡村落地。事实上,前述《意见》也提出,要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
图:中国科学院刘嘉麒院士与广西某乡镇小学生交流互动
对于乡村学校而言,其实最稀缺的是权威的科学教师。所以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将最优质的科普资源——大咖专家,下沉到乡村地区。他们中有院士,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还有专业从事科普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他们资历丰厚,专业知识过硬,善于演讲表达。他们的课堂,不仅饱含专业权威的科学知识,还闪耀着宝贵稀缺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更有助于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首场活动中,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出席启动仪式,并作《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主题讲座,讲解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大师风范让师生们大开眼界;清华毕业的抖音科普博主郝博伟(@清华圆子爸爸讲科学)给学生们带来《彩虹的秘密》,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奥妙;科普专家李宗剑(@贝壳博物世界)则为大家介绍小贝壳里的大世界,把孩子们带入广袤海洋,为之惊叹连连。
活动把科普达人请到线下,但科学教育不止于线下。一方面,院士专家与科普达人不可能时时下沉到基层乡村,另一方面,很多乡村学校的科学课老师多数是兼职,且缺少权威的教辅资源。那么,如果将专业权威的科普资源免费同步给乡村教师,让他们在消化学习后,再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传递给学生,这就大大降低了乡村科学教育的成本,也减轻了乡村教师的备课负担。
在这方面,抖音做了大量努力,积累了丰富资源。近年来,抖音邀请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学术组织、出版社、科技馆、科普专家等专业科普内容创作生产机构和个人,围绕科学科普创作了许多适合青少年观看的科学、有趣、体系化的知识内容。
图:抖音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青少年模式中的优质合集内容
这些内容,借助短视频的技术力量,兼具专业性与灵活性,不呆板不枯燥,精准满足了当下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需求。此次活动中,抖音也会将这些优质科普短视频做成“云课件”,并上传至全国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平台,免费对乡村学校开放使用。
如果说“流动科学课”对乡村孩子是点亮与激发,那这些寓于平时的“云课件”,就是一种全面的赋能与建设。它们的作用是长期的、润物无声的,不仅能缓解一线科学老师的备课压力,也能从更开阔的视野来丰富乡村学生的科学知识积累,优化科学知识结构,形塑健全的科学认知,形成长久而深刻的成长关怀。
2024年,抖音将持续邀约优质科普博主参与“流动科学课”活动,科普内容将涵盖自然、生物 、人体、物理、化学、工程、天文、航天、数学、医学等领域,目前已经将相关博主的科普内容做成高清“云课件”,并在全国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平台完成上传。事实上,刘嘉麒院士等科普达人成为抖音“流动科学课”首批授课专家,本身就已经表明,这个项目是备受科普工作者认可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而这张由教育部门、科普机构、短视频平台、科学达人共同搭建,把新媒体科普资源与科技馆体系、教育体系结合的科普模式,也会成为我们观察国内科学知识普惠化的一个样本,对推动中国探索科普教育新模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文/刘寒
编辑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