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意识到他学习能带来什么,让他自驱,比你填鸭式地给他报辅导班要有用,要有自驱(力),一定要有‘饼’去勾他。”
无意中刷到张雪峰的一个视频,他在讲如何提升学生的自驱力,颇有感触。我认为,雪峰的确抓住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核心要素,就是“自驱力”。
孩子教育问题是中国所有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复杂的社会问题,庖丁解牛般探讨这个问题,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既然找到了问题的核心点“自驱力”,也就是张雪峰说的“饼”,我们不妨以此为基点探究一下。
“一定要让他知道,你努力了以后会获得什么,这个’什么’一定要实际一点,不要空,你说你考高分能考好大学,好大学又怎样,考好大学能找好工作,好工作又怎样,好工作挣钱多,挣钱多又怎样,他没有那种实际的东西,你要让他体会到实际的东西。”
张雪峰对这张“饼”进行了进一步阐述,简单讲就是“不玩虚的,要实际的”。我对此深表认同。
我们平时在督促孩子学习时,有些话常挂在嘴边。比如:
“好好学,将来考上名牌大学。”
“好好学,以后能找到好工作,挣很多钱。”
“你不好好学,将来就和XXX一样……”
……
以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个是好好学的结果,另一个是不好好学的后果。这些话是家长们在经历过社会吊打之后的肺腑之言。但这番苦口婆心,孩子们不会有切身的体会。
该视频下方评论区内容证明了这一点,其中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我家孩子视钱财为无物,无欲无求”,看似调侃,但也的确反映出现今孩子的真实状况。
点赞排名第二的评论是“怎么能体会实际东西?”。这将引出最核心的问题,这个“饼”究竟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必须从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思考。
我是80后,节衣缩食是我们这代人的童年印记。
我的学生时代,平时穿衣服,都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过年的时候可能大人才会给买一件新衣服。平时家里很少买花生瓜子这类的零食,快过年的时候,大人才会买大概两三斤五香瓜子,放到篮子里,挂在墙上高处的钉子上,以防还没到年三十就被吃完。大人不在时,我搬来高凳,赶快爬上去抓上一把。清晰地记得,因为个子矮,眼睛看不到篮子里面,只能手伸进去抓,一把抓下去,整只手在瓜子堆里搅拌,如果手指没有碰到篮子底,就会有一种很大的充足感(还有很多),而如果一旦触碰到了篮子底,落寞感油然而生(快没了,要省着吃)。物质的匮乏感深刻在骨子里。
“万元户”是那个时代所有人仰慕的对象。
如何改变穷困的命运?
我的小学和中学同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习不太好或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这类同学较早地步入社会打拼,希望尽快改变穷困的命运;一类是学习较好的,希望通过上学来改变穷困的命运。
这个分类是以是否通过上学改变命运来划分,虽然界限明晰,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要改变穷困的命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匮乏,造成了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目标:脱贫。是否上学,仅是实现目标的方式的区别。改变穷困的命运,需要钱。
到这里,我觉得我找到了我们这代人学生时代的那个“饼”——“钱”,这张饼与改变我们每个人穷困的命运相关,这个“勾子”的能量有多大,我们可以自己体会。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钱财无欲无求了呢?
其实不难理解。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人们从缺衣少食达到丰衣足食,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孩子从一出生,想要什么,基本都能满足。当物质水平不再匮乏,孩子对钱财的要求自然变得不再强烈。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支持了这一观点。
马斯洛认为人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不同。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动力。
今天,我们的生活处于小康水平,生存阶段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已经满足,在此基础之上的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当下时代中国社会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分别着重追求的目标。
至此,我们就能理解,“钱财”似乎不能成为当下时代学生努力学习的“勾子”,至少相对于从八九十年代过来的我们,这个激励的能量大大弱化。
在当下时代,站在大人肩膀上的孩子,该如何找到激活自身学习动力的“勾子”呢?
理论上来讲,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让孩子从大人肩膀上下来,另一个是让孩子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向上够。
先说第一个选择,让孩子从大人肩膀上下来,其本质是让孩子退回到温饱阶段,感受生存的压力。抛开大人是否忍心的因素,单从感受“勾子”能量的角度,此举或确实能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努力学习的动力。如同弹簧,弹簧向下压得越低,弹力越大;亦如同股市,向下砸得越深,市场情绪越恐慌,反弹力度越大。
该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也的确有网友提到了这个方案。
“最好办法就是返贫!把钱都捐了居家过穷日子”,该评论反映了家长的无奈,调侃一下可以,但总归此举过于极端,且有风险,返贫之后仍不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怎么办?
排除了第一个选择,我们分析第二个:让孩子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向上够。
在满足了基础的温饱需求后,现在孩子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孩子的兴趣点或特长不同,追求的事物出现相当程度的分化,也就是每个孩子想要的“饼”不一样,一定要找到每个孩子想要的那个“饼”。
另外,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的那个“饼”也会不同。比如,高中阶段孩子的“饼”早已明确,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而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考上好大学的“饼”就显然是不合适的。尽管家长在孩子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就对孩子有考好大学的期待,但毕竟是太遥远的事情,长期的目标如不能切分为合理的短期目标,那长期目标也变得没有意义。
那对于小学、初中阶段的孩子,他们的“饼”是什么呢?
该视频的评论里面,有网友找到了当下适合自己孩子的那个“饼”,比如达到某个目标便“奖励600元”或“奖励自行车”,看样子是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有网友说:“后面只要有他真心想要的东西,我就给他机会让他自己争取,他真心想要的自然会努力,不想要的也可能只是随口说说,这样一来反而帮他筛选掉了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东西。”我个人觉得很有道理。
也有网友提出了反面的例子,如图:
针对这部分孩子,我认为需分成两种情况分析,一是“饼”不是真正想要的东西,二是“饼”找对了,是学习习惯或方法上出了问题。
我们进一步分析,第一种情况,如果是“饼”没有找对,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一起找到那个对的“饼”。
有网友说,“他什么都无所谓,无欲无求”,实际上,这是表象,没有人真的什么都无所谓,世界这么大,大人需要做的或许是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尝试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无欲无求的背后,或许是因为没有看见过。
另外,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天然拥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处于学生时期的孩子,如果真的表现出无欲无求,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受到了压制。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最大程度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支持了孩子的求知欲,孩子不会无欲无求。
第二种情况,“饼”找对了,做不到或主动放弃。
找到“饼”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想到”和“达到”之间,还有一个环节,那就是“做到”。
其实,相比“想到”,“做到”要更加重要。找到合适的“饼”可以端正好的学习态度,得到这个“饼”的过程,则需要靠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才是真正难的过程。
举个例子,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超越平时成绩的短期目标,比如,“期中考试考到XX成绩,将得到XX奖励”,奖励的物品的确是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孩子充满斗志。但毕竟距离期中考试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他每天面对的是各学科大量的作业,外加电子产品的诱惑,有的孩子还有艺术培训课,在这个过程中,恐怕有些孩子的“饼”,已经失去原本诱人的味道。如何制定好的作息时间表和各种计划表、如何平衡学习和娱乐的时间、如何找到适合每个学科的学习方法等具体的措施成为实现目标的重要的因素。这些具体的学习习惯,有时需要家长帮助孩子一起来养成。
在“卷”的背景下,达不到目标并不是你不够优秀,而是你需要打败比你更优秀的人。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属于的“饼”的范畴,在此我不做过多探讨。
探讨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了马斯克。马斯克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的“饼”是什么呢?
马斯克从小有广泛阅读的习惯,每天读书10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比如,他大概在三年级或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大英百科全书》并烂熟于心。
马斯克12岁的时候就对计算机感兴趣,他设计了一款名为“炸弹”的游戏,还因此赚到了500美金。
《硅谷钢铁侠》里面有一段描写了马斯克对待学业的态度:“我只是考虑‘对于我需要掌握的科目,我应该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有一些必修科目,比如南非荷兰语,我完全不明白学它有什么意义。这看起来很荒唐。只要考试分数及格,我就满意了。但有些科目,比如物理和计算机,我会尽我所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有原因的。我宁愿玩计算机游戏、写代码和读书,也不愿意去获得那些没有意义的A等。我记得在四五年级时,曾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然后我母亲的男朋友告诉我,如果我没有通过考试就要留级。我不知道只有这些科目合格才能升入下一个年级。此后,我在这些科目上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可以看出,马斯克学习的目的性很强,他清楚自己取得的每一个成绩的原因,如果某个科目的成绩影响到了自己要实现的目标,那么他就会在这个科目上下功夫并取得最好的成绩。
马斯克的“饼”,来源于自己制定的目标,而目标来源于他的好奇心,这些都是自发的。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最重要的财富。
用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对马斯克的评价来结束本文:驱使马斯克这样的实业家推动世界进步的,通常不是名利,而是强烈的使命感和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梦想和野望,以及在极少数人身上可贵地伴随终生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