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由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联手推出的联合学位人才培养招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招进来的学生将如何培养?日前,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理工学院两校联合召开了“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暨联合学位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

据悉,2022年3月,广东医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在生物医药和理工领域的优势,启动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携手探索“新医科”+“新工科”。二十个月以来,两校瞄准医工交叉融合学科前沿,携手在康复辅助器具、智能医药与健康、生物力学、新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开展医工融合深度合作,通过校际学科专业交叉,在医工融合领域大力推动了“科学研究新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产教融合新探索”。
会上,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志嵘表示,希望两校以此次推进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快探索医工融合有组织创新的开放合作机制,加快创新校际联合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校企的医工融合课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政、校、校、企四方资源整合和三导师制创新,两校进一步对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和联合学位培养项目给予政策、经费、人才、平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进程的总结创新和宣传动员,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更多的政府、行业、企业了解和关注。
研讨会上,两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相关学院的院长及专业负责人就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药学+化学”,“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智能医学工程”三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今年首届招生180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作为两校合作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相关二级学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共建计划、校企三导师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
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徐勇军表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是东莞市重点建设项目,要将创新中心与人才联合培养紧密融合,认真做好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创新探索课程共建与开发的机制,对双方共建课程投入更多精力,尤其是医工融合实践环节的创新尤为重要。“东莞理工学院将全力支持两个平台的建设,争取办出水平、办出成效、办出影响力。”
据介绍,目前,两校共规划了23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中心运行的载体,每年投入不少于600万元支持创新中心建设。两校还各拿出25个编制岗位,用于医工融合联合创新学院和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的实体化运作。接下来,中心将继续加快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工程中心和医疗健康机器人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力度聘请优秀科研团队入驻,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完善的科研条件和产品应用转化服务。
文|记者 孙唯 通讯员 周圆图|广东医科大学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甘卓然
校对 | 马曼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