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篇!2022年中国学者Nature、Science论文统计 | 附全部论文

2023年01月03日20:10:03 教育 1641

267篇!2022年中国学者Nature、Science论文统计 | 附全部论文 - 天天要闻

2022年已经结束,2023年已经开始。值此之际,iNature编辑部统计了2022年中国学者在Nature Science 发文量,共计267篇,对此进行了汇总:

  • 按杂志划分,中国学者发表Nature论文 160篇Science论文 107篇
  • 按单位划分,中国科学院位居榜首共计发表68篇清华大学有27篇,北京大学有21篇,浙江大学有20篇,南京大学有12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12篇,复旦大学有9篇,香港大学8篇
  • 按照是否有国外单位合作,中外合作的有132篇文章,有135篇主要由中国单位完成;
  • 按照通讯单位的数量划分,只有一个通讯作者的有74篇文章,多于一位通讯作者的有193篇文章;
  • 按通讯作者来划分:潘建伟有5篇柴继杰有4篇,朱敏有4篇,徐华强有3篇,李菂有3篇,孙金鹏有2篇,韩志富有2篇,常俊标有2篇,黄三文有2篇,陈柱成有2篇,高福有2篇,袁国勇有2篇,谢晓亮有2篇,施一公有2篇等。
  • 按照领域划分:生命科学(比重至少超过一半)及材料学领域偏多。

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如有任何错误,可留言告知编辑部,方便我们第一时间纠正,同时对此产生的任何错误,我们深表歉意。


2022年中国学者在Nature 及Science 发表文章的单位列表267篇!2022年中国学者Nature、Science论文统计 | 附全部论文 - 天天要闻

2022年中国学者在Nature 及Science 发表267项研究成果汇总:

267篇!2022年中国学者Nature、Science论文统计 | 附全部论文 - 天天要闻

267篇!2022年中国学者Nature、Science论文统计 | 附全部论文 - 天天要闻

2022年中国学者在Nature 发表160项研究成果详细列表:

【1-75】在2022年12月12日,iNature编辑部总结了2022年7月1日到2022年12月12日中国学者在Nature发表的75篇文章(点击阅读);

【76】2022年6月29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徐翔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ypocrystalline ceramic aerogel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at extreme condi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具有锯齿形结构的亚晶锆石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多尺度设计,可在高温下实现出色的热机械稳定性和超低热导率。热机械和隔热性能相结合,为极端条件下的坚固隔热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材料系统(点击阅读)。

【77】2022年6月29日,复旦大学麻锦彪及清华大学王宏伟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dsRNA processing by Drosophila Dicer-2–Loqs-P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 Dcr-2–Loqs-PD 在 apo 状态和处理 50 bp dsRNA 底物的多种状态下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这项研究揭示了 Dcr-2-Loqs-PD 进行 ATP 依赖性 dsRNA 加工全循环的分子机制(点击阅读)。

【78】2022年6月29日,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Axel Behrens(中山大学Li Huafu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REM1 is required to maintain cellular heterogeneity in pancreatic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 BMP 抑制剂 GREM1 鉴定为人和小鼠胰腺癌细胞异质性的关键调节因子。持续抑制 BMP 活性对于维持上皮 PDAC 细胞至关重要,这表明维持胰腺癌的细胞异质性需要由单一可溶性因子引发的连续旁分泌信号传导点击阅读)。

【79】2022年6月21日,清华大学丁胜、刘康及马天骅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duction of mouse totipotent stem cells by a defined chemical cocktai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通过三种小分子 TTNPB、1-Azakenpaulllone 和 WS6 的组合对小鼠多能干细胞 (PSCs) 的 TotiSCs 的诱导和长期维持。该研究用于 TotiSCs 诱导和维持的化学方法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体外系统来操纵和理解全能状态,从而从非生殖细胞中创造生命(点击阅读)。

【80】2022年6月17日,北京大学谢晓亮,曹云龙,肖俊宇,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及南开大学沈中阳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BA.2.12.1, BA.4 and BA.5 escape antibodies elicited by Omicron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刺突蛋白结构比较,表明 BA.2.12.1 和 BA.4/BA.5 表现出与 BA.2 相当的 ACd'jE2 结合亲和力。总之,该结果表明 Omicron 可能会进化出突变来逃避 BA.1 感染引起的体液免疫,这表明 BA.1 衍生的疫苗加强剂可能无法针对新的 Omicron 变体实现广谱保护(点击阅读)。

【81】2022年6月15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郑健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ynthesis of a monolayer fullerene networ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层间键合裂解策略制备了一种大尺寸的单晶二维碳材料,即单层准六方相富勒烯C60)。这种具有中等带隙和独特拓扑结构的二维碳材料为二维电子器件的潜在应用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平台点击阅读)。

【82】2022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及波士顿学院Wang Ziqiang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rdered and tunable Majorana-zero-mode lattice in naturally strained LiFeA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光谱学报告了在自然应变的化学计量 LiFeAs 中形成有序且可调谐的马约拉纳零模式 (MZM)晶格。总之,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条通往可调谐和有序 MZM 晶格作为未来拓扑量子计算平台的途径(点击阅读)。

【83】2022年6月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菂领导的国际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repeating fast radio burst associated with a persistent radio sour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 FRB 20190520B。上述发现揭示了活跃重复暴周边的复杂环境有类似超亮超新星爆炸的特征,挑战了对 FRB 色散分析的传统观点,为构建快速射电暴的演化模型、理解这一剧烈的宇宙神秘现象打下了基础点击阅读)。

【84】2022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enome evolution and diversity of wild and cultivated potato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 24 个野生种质和 20 个栽培种质中组装了 44 个高质量的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这些种质代表茄属部分 Petota(带块茎的进化枝),以及来自邻近部分 Etuberosum 的 2 个基因组。总之,这项研究将加速杂交马铃薯的育种,并丰富我们对马铃薯作为全球主食作物的进化和生物学的理解点击阅读)。

【85】2022年6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Graph pangenome captures missing heritability and empowers tomato breed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个番茄图泛基因组,它通过精确编目来自 838 个基因组的超过 1900 万个变体,包括 32 个新的参考水平基因组组装。总之,该研究促进了对复杂性状遗传力的理解,并展示了图泛基因组在作物育种中的作用(点击阅读)。

【86】2022年6月8日,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陆俊、Khalil Amine及北京大学潘锋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rigin of structural degradation in Li-rich layered oxide catho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纳米应变和晶格位移在电池运行期间不断累积。这些发现突出了晶格应变/位移在引起电压衰减方面的重要性,并将激发一波努力来释放 LMR 正极材料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点击阅读)。

【87】2022年6月1日,武汉大学刘天罡,波恩大学Jeroen S. Dickschat及东京大学Ikuro Abe共同通讯(陶慧,Lukas Lauterbach,卞光凯,陈蓉博士,侯安伟及Takahiro Mori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Discovery of non-squalene triterpe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两种真菌嵌合 I 类 TrTS:Talaromyces verruculosus talaropentaene 合酶 (TvTS) 和 Macrophomina phaseolina macrophomene 合酶 (MpMS) 进行了表征。该研究结果确定了三萜生物合成的新酶促机制,并增强了对自然界中萜生物合成的理解。该研究颠覆了长期以来陆续揭示的“所有三萜化合物都是以角鲨烯为唯一起始单元合成”的固有认知(点击阅读)。

【88】2022年5月18日,北京大学王兴军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John E. Bowers共同通讯(北京大学为第一单位)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icrocomb-driven silicon photonic system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使用节能且操作简单的铝-镓-砷化绝缘体微梳源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以驱动互补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SiPh 引擎。微梳和 SiPh 集成组件的这种协同作用是迈向下一代完全集成光子系统的重要一步(点击阅读)。

【89】2022年5月18日,教育部生殖遗传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名誉院长黄荷凤院士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徐国良院士团队在配子/胚胎源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又取得了重要新发现,于2022年5月18日在Nature 在线发表了题为“Maternal inheritance of glucose intolerance through oocyte Tet3 insufficiency” 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首次揭示了卵子源性成人糖尿病的表观遗传机制,为胚胎源性疾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更将成人慢性疾病防控关口前移至配子期,为相关疾病干预提供了新策略(点击阅读)。

【90】2022年5月12日,北京大学伊成器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Mitochondrial base editor induces substantial nuclear off-target mut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线粒体碱基编辑器在核基因组中诱导广泛的脱靶编辑。对其编辑组的全基因组、无偏分析揭示了数百个与 TALE 阵列序列 (TAS) 相关或独立的脱靶位点。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对在基础研究和治疗应用中使用 DdCBE 有影响,并表明需要彻底定义和评估碱基编辑工具的脱靶效应(点击阅读)。

【91】2022年5月11日,新南威尔士大学Li Sean及香港大学Lain-Jong Li共同通讯(新南威尔士大学Huang Jingkai,Shi Junjie,Zhang Ji香港大学Wan Yi)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 “High-κ perovskite membranes as insulators for two-dimensional transistor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可转移的超高 κ 单晶钙钛矿锶钛氧化物膜作为 2D 场效应晶体管的介电栅极。钙钛矿膜表现出理想的亚一纳米 CET,具有低漏电流。该研究发现,锶钛氧化物电介质和二维半导体之间的范德华间隙减轻了由于使用超高 κ 电介质而导致的不利边缘诱导的势垒降低效应(点击阅读)。

【92】2022年5月11日,华盛顿大学医学院Azad Bonni,同济大学章小清及普林斯顿大学Samuel Wang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 “Transcriptomic mapping uncovers Purkinje neuron plasticity driving learn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分离出标记在特定细胞类型中的细胞核,然后进行单核 RNA 测序以分析浦肯野神经元并绘制它们对运动活动和学习的反应。该研究结果定义了浦肯野神经元的多样化如何与它们在运动学习中的反应相关联,并为理解它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不同脆弱性提供了基础点击阅读)。

【93】2022年5月11日,浙江大学刘冲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lfactory sensory experience regulates gliomagenesis via neuronal IGF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嗅觉可以直接调节胶质瘤发生。该研究结果通过其相应的感觉神经元回路建立了感觉体验和神经胶质瘤发生之间的联系点击阅读)。

【94】2022年5月4日,南京大学王肖沐,施毅明尼苏达大学Tony Low及电子科技大学李雪松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Observation of chiral and slow plasmons in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在具有高度有序莫尔超晶格的宏观扭曲双层石墨烯 (tBLG)中直接观察到两种新的等离子体模式。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小角度 tBLG 的新电磁动力学,并将其作为独特的量子光学平台进行了例证(点击阅读)。

【95】2022年5月4日,南京大学王欣然,李涛涛,东南大学王金兰及马亮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Uniform nucleation and epitaxy of bilayer molybdenum disulfide on sapphi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双层二硫化钼 (MoS2) 在 c 面蓝宝石上的均匀成核 (>99%)。总之,这些基准测试结果表明,双层 MoS2 更适合硅以外的高性能晶体管技术点击阅读)。

【96】2022年5月4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Benjamin List及香港中文大学成贵娟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Organocatalytic stereoselective cyanosilylation of small keto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广泛适用的受限有机催化剂的开发,用于芳香族和脂肪族酮的高度对映选择性氰基化,包括具有挑战性的 2-丁酮。该研究工作可以鼓励化学家创造出可以与酶观察到的显著且有时是极端的选择性相媲美的催化剂。最后,该研究的方法有望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合成(点击阅读)。

【97】2022年5月4日,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单立波,何平及山东建筑大学侯书国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Phytocytokine signalling reopens stomata in plant immunity and water los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调节防御和失水的分泌肽 SMALL PHYTOCYTOKINES (SCREWs) 和同源受体激酶 PLANT SCREW UNRESPONSIVE RECEPTOR (NUT) 调节植物激素脱落酸 (ABA) 和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AMP) 诱导气孔关闭。SCREW-NUT系统广泛分布于陆地植物中,这表明它在防止由非生物和生物胁迫引起的不受控制的气孔关闭以优化植物适应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点击阅读)。

【98】2022年4月27日,深圳大学Wu Heng及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Mazhar N. Ali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he field-free Josephson diode in a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制造 NbSe2/Nb3Br8/NbSe2 的反转对称破坏范德华异质结构来实现约瑟夫森二极管。这种非互易行为强烈违反了已知的约瑟夫森关系,并为通过量子材料与约瑟夫森结的整合打开了发现新机制和物理现象的大门,并为超导量子器件提供了新途径(点击阅读)。

【99】2022年4月27日,北京大学毛有东教授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USP14-regulated allostery of the human proteasome by time-resolved cryo-E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人类 USP14 的高分辨率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它与多泛素化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捕获的 13 种不同构象状态的 26S 蛋白酶体复合。这些发现为了解 USP14 调节的蛋白酶体的完整功能周期提供了见解,并为发现 USP14 靶向疗法奠定了机制基础点击阅读)。

【100】2022年4月27日,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陈从英及Michel Georges共同通讯(杨慧及吴金鸳)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BO genotype alters the gut microbiota by regulating GalNAc levels in pig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索了宿主基因型对猪肠道微生物群组成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宿主基因型对肠道中特定细菌丰度的影响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并结合了对支持这种关联的分子机制的见解。它们为在人类农村人口中发现同样的影响铺平了道路点击阅读)。

【101】2022年4月27日,清华大学陈柱成教授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of human chromatin-remodelling PBAF complex bound to a nucleosom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与核小体结合的PBAF复合物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总之,该研究结果为 PBAF 识别核小体提供了机制见解,并为理解 SMARCA4 相关人类疾病提供了结构基础点击阅读)。

【102】2022年4月27日,浙江大学Liu Beibei等人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Early Solar System instability triggered by dispersal of the gaseous dis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动力学模拟表明,巨行星的不稳定性可能是由气态盘的分散引发的。不断增长的类地行星甚至可能是由其扰动而成的,这解释了火星相对于地球的小质量点击阅读)。

【103】2022年4月27日,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Chen Chen-Hui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kin cells undergo asynthetic fission to expand body surfaces in zebrafis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建了一个多色细胞膜标记系统 palmskin,以监测发育中的斑马鱼幼虫的整个浅表上皮细胞 (SEC) 群。体表生长的全局或局部操作会影响 SEC 分裂的程度和模式,可能是通过张力介导的拉伸激活离子通道点击阅读)。

【104】2022年4月27日,慕尼黑大学Sarajo K. Mohanta及Andreas J. R. Habenicht共同通讯(贵州中医药大学彭立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Neuroimmune cardiovascular interfaces control atheroscler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假设周围神经系统可能直接与患病动脉相互作用。周围神经系统使用 NICI 组装结构 ABC,而对 ABC 的治疗干预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点击阅读)。

【105】2022年4月20日,华盛顿大学Xu Xiaodong及香港大学Yao Wang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Light-induced ferromagnetism in moiré superlatti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光激发可以高度调谐moiré-trapped载流子之间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从而导致WS2 /WSe2 moiré超晶格的铁磁有序。这一发现为moiré量子物质丰富的多体哈密顿量增加了一个动态调谐钮。

【106】2022年4月13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北京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英国剑桥大学、西班牙ICREA研究所、新加坡ASTAR等来自6个国家的35个科研团队合作,刘龙奇、徐讯、侯勇和Miguel A. Esteban共同通讯(韩磊、魏小雨、刘传宇、庄镇堃、邹轩轩、王智锋和GiacomoVolpe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el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the non-human primate Macaca fascicular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规模的细胞转录组图谱,其中包含来自成年 NHP 猕猴 的 45 个组织的超过 100 万个细胞。该数据集提供了大量的注释资源来研究系统发育上接近人类的物种。为了证明图谱的实用性,该研究重建了驱动 Wnt 信号传导穿过身体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网络,绘制了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毒的受体和共同受体的分布图。该研究的 猕猴细胞图谱构成了人类和 NHP 未来研究的重要参考(点击阅读)。

【107】2022年4月13日,北京大学邓宏魁,王金琳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卢实春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创造一种中间可塑性状态来证明人类体细胞化学重编程为人类化学诱导的多能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表现出胚胎干细胞的关键特征。这项研究为开发使用明确定义的化学物质来改变人类细胞命运的再生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点击阅读)。

【108】2022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研究组、赵强研究组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水雯箐研究组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tethered agonism of the adhesion GPCRs ADGRD1 and ADGRF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孤儿受体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成功解析两种黏附类GPCR(adhesion GPCR)ADGRD1和ADGRF1分别与G蛋白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并开展了深入的功能相关性研究,首次阐明这类孤儿受体自发激活的分子机制,为研究该类受体的信号转导机理和未来的药物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点击阅读)。

【109】2022年4月13日,山东大学于晓,孙金鹏,国家蛋白质中心孔亮亮及西安交通大学张磊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ethered peptide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adhesion GPCRs ADGRG2 and ADGRG4”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与 Gs 异源三聚体偶联的 aGPCR 的三种冷冻电子显微镜结构。该研究为 aGPCR 的束缚激活机制提供了结构和生化方面的见解点击阅读)。

【110】2022年4月13日,山东大学孙金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及德国Rudolf Schönheimer研究所Ines Liebscher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tethered peptide activation of adhesion GPCRs”的研究论文,报告了两个与 Gs 复合的 aGPCRs 的冷冻电子显微镜 (cryo-EM) 结构:GPR133 和 GPR114。该研究结构揭示了 Stachel 序列及其 Gs 偶联激活 aGPCR 的详细机制点击阅读)。

【111】2022年4月13日,吉林大学韩双,西安交通大学马恩,丁向东,南京理工大学沙刚及悉尼大学廖晓舟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Uniting tensile ductility with ultrahigh strength via composition und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明了纳米晶镍钴固溶体虽然仍然是面心立方单相,但其拉伸强度约为 2.3 吉帕斯卡,具有可观的延展性,断裂伸长率约为 16%。因此,抗位错传播的起伏景观提供了一种加强机制,可在高流动应力下保持拉伸延展性点击阅读)。

【112】2022年4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朱鸿民及日本东北大学Tetsuya Nagasaka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solid-state electrolysis process for upcycling aluminium scra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固态电解 (SSE) 工艺,该工艺使用熔盐来升级回收铝废料。 通过使用这种高效、低能耗的工艺,可以预见铝循环的真正可持续性点击阅读)。

【113】2022年4月13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Hanna K. A. Mikkola及Vincenzo Calvanese共同通讯(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Ma Feiyang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 solid-state electrolysis process for upcycling aluminium scra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建了从妊娠前三个月到出生的人类造血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图,并发现在整个妊娠期间,HSC特征RUNX1+HOXA9+MLLT3+MECOM+HLF+SPINK2+ 将HSC与祖细胞区分开。人造血干细胞个体发育的体内图谱证实了从人多能干细胞生成主动脉-性腺-中肾样决定性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并可作为促进其向功能性造血干细胞成熟的指导。

【114】2022年4月6日,清华大学肖百龙及李雪明共同通讯(杨旭中、林超、陈旭东、李首卿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e deformation and curvature sensing of PIEZO1 in lipid membran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确定了在脂质体囊泡中重组的 PIEZO1 的弯曲和扁平结构,直接可视化了 PIEZO1-脂质双层系统的显著可变形性和扁平结构中约 300nm2 的平面内面积膨胀。因此,该研究提供了对 PIEZO1 显著的可变形性和结构重排,如何在脂质膜中实现精细的机械敏感性和独特的基于曲率的门控的基本理解(点击阅读)。

【115】2022年4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曼彻斯特大学David A. Leigh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utonomous fuelled directional rotation about a covalent single bon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展示了1-苯基吡罗2,2 ' -二羧酸(1a)是一个催化驱动的马达,它可以连续地从化学燃料诱导两个芳香环围绕连接它们的共价N-C键进行重复的360°定向旋转。总之,该研究将传统能源驱动模式运动的单向转动分子马达通过合理结构和调控机制设计,实现了通过手性燃料和催化剂控制的单向可控自发转动。

【116】2022年4月6日,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及Andrew I. Cooper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Reconstruct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通用且可扩展的方法,用于基于框架重构来制备强大的、高度结晶的亚胺 COF。与单体最初随机排列的标准方法相比,该研究的方法涉及使用可逆和可移除的共价系链对单体进行预组织,然后进行受限聚合。这种重建路线通过简单的无真空合成程序产生结晶度大大提高和孔隙率更高的重建 COF。重构的 COF 中增加的结晶度改善了电荷载流子传输,导致光催化析氢速率高达 27.98 mmol h−1 g−1这种纳米限制辅助重建策略是通过原子结构控制向有机材料编程功能迈出的一步(点击阅读)。

【117】2022年3月30日,纽约大学Evgeny Nudler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余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rucial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nscription-coupled DNA repair in bacter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纤维素交联质谱与结构、生化和遗传方法相结合,以绘制转录偶联DNA修复(Transcription-coupled DNA repair, TCR)复合物(TCRC)内的相互作用,并确定导致体内NER的实际事件序列。该研究发现RNA聚合酶(RNAP)作为DNA损伤的主要感应器,并作为NER酶招募的平台。UvrA和UvrD与RNAP持续结合,形成TCRC前的监测。为了应对DNA损伤,pre-TCRC招募第二个UvrD单体,形成解旋酶能力的UvrD二聚体,促进TCRC的回溯。UvrD-RNAP相互作用的减弱使细胞对基因毒性应激敏感。然后TCRC招募第二个UvrA分子和UvrB来启动修复过程。与传统观点相反,该研究发现TCR占染色体修复事件的绝大多数;也就是说,TCR完全主导了全局基因组修复。该研究还表明TCR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Mfd。

【118】2022年3月30日,明尼苏达大学程翔及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徐辛亮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The colloidal nature of complex fluids enhances bacterial mot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稀释胶体悬浮液中的鞭毛细菌在数量上与稀释聚合物溶液中的那些表现出相似的运动行为,特别是普遍的颗粒大小依赖性运动增强高达 80%,同时对细菌摆动的强烈抑制。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复杂流体中细菌的运动行为,这与广泛的微生物过程和复杂环境中的工程细菌游动有关(点击阅读)。

【119】2022年3月30日,普林斯顿大学B. Andrei Bernevig、Nicolas Regnault及德国马普所微结构物理所徐远峰共同通讯(普林斯顿大学Nicolas Regnault,宋志达,德国马普所微结构物理所徐远峰,清华大学物理系李明瑞,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马大帅及巴斯克大学Luis Elcoro为共同第一作者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atalogue of flat-band stoichiometric materi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给出了在体系中判断能带平坦度的标准并利用此标准对无机晶体结构数据库中的55206种体系的电子特性及其拓扑特性进行了高通量研究。文章给出了6338个ICSD(对应于2379种材料)中具有平带特性。以寻求具有实验合成潜力的材料载体为初衷,文章进一步挑选出了345中备选体系。该研究首次提出S矩阵方法,系统地揭示了以上五种特殊晶格中拓扑非平庸平带的起源,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有效模型方法对具有五种特殊晶格的平带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20】2022年3月28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David S. Eisenberg团队(上海交通大学曹骎等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Amyloid fibrils in disease FTLD-TDP are composed of TMEM106B not TDP-43”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四名患者的大脑中提取了淀粉样蛋白原纤维,代表了五个 FTLD-TDP 亚类中的四个,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 (cryo-EM) 确定了它们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出乎意料的是,所有检查的淀粉样蛋白原纤维均由跨膜蛋白 106B (TMEM106B) 的 135 个残基 C 末端片段组成,这是一种溶酶体膜蛋白,以前被认为是 FTLD-TDP 的遗传风险因素。正如免疫金标记所揭示的,除了 TMEM106B 原纤维外,还存在大量非纤维状聚集的 TDP-43。总之,该研究的观察证实 FTLD-TDP 是一种与淀粉样蛋白相关的疾病,并表明 FTLD-TDP 中的淀粉样蛋白与蛋白 TMEM106B 相关,而不是 TDP-43(点击阅读)。

【121】2022年3月23日,斯坦福大学鲍哲南团队(天津大学Wang Yixuan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igh-brightness all-polymer stretchable LED with charge-trapping dil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材料设计策略和制造工艺,以实现可拉伸的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并具有高亮度(每平方米约 7,450 坎德拉)、高电流效率(每安培约 5.3 坎德拉)和高度可拉伸性(约 100% 应变)。该研究制造了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可拉伸全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实现了皮肤上的无线供电和脉冲信号的实时显示。这项工作标志着高性能可拉伸显示器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点击阅读)。

【122】2022年3月23日,四川大学Lai Ying,斯坦福大学Axel T. Brunger,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Burton F. Dickey及德国乌尔姆大学Manfred Frick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Inhibition of calcium-triggered secretion by hydrocarbon-stapled peptid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们设计了一种碳氢化合物固定肽,通过干扰神经元SNARE复合体和synaptotagmin-1的Ca2+结合C2B结构域之间的所谓主要界面,特异性地破坏Ca2+触发的膜融合。将细胞穿透肽结合到固定肽上,可以有效地传递到培养的人气道上皮细胞和小鼠气道上皮细胞中,在那里它显著而特异性地减少了两个系统中受刺激的粘蛋白分泌,并大大减轻了小鼠气道的粘液阻塞。综上所述,破坏Ca2+触发的膜融合的肽可能使黏蛋白分泌途径的治疗调节成为可能。

【123】2022年3月21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所,华大基因及吉林大学等多单位合作,Miguel A. Esteban,刘龙奇,李文娟及Md. Abdul Mazid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Rolling back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to an eight-cell embryo-like stag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一种从人多能干细胞中产生8C样细胞(8CLCs)的无转基因、快速和可控的方法。单细胞分析确定了与此转化相关的关键分子事件和基因网络。功能丧失实验确定了DPPA3和TPRX1的基本作用,DPPA3是卵母细胞中DNA甲基化的主要调节因子,TPRX1是eutherian全能细胞同构盒(ETCHbox)家族转录因子,在小鼠中不存在。DPPA3在整个8CLC转化过程中诱导DNA去甲基化,而TPRX1是8CLC基因网络的关键执行子。该研究进一步证明8CLCs可以在体外或体内以胚泡和复杂畸胎瘤的形式产生胚胎和胚胎外谱系。该研究的方法为揭示早期人类胚胎发生的分子过程提供了资源。

【124】2022年3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卢策吾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 Kay M. Tye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Cortical ensembles orchestrate social competition through hypothalamic outpu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社会竞争实验,让老鼠竞争奖励,以及一种计算机视觉工具(AlphaTracker)来跟踪多个未标记的动物。隐马尔可夫模型与广义线性模型相结合,能够从mPFC集成活动中解码社会竞争行为。mPFC中的人口动态预测了社会等级和竞争成功。最后,该研究证明了在奖励竞争中,投射到外侧下丘脑的mPFC细胞促进了支配行为。因此,该研究揭示了一个皮质-下丘脑回路,通过它,mPFC施加自上而下的社会支配调节。

【125】2022年3月15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杨阳,西湖大学王睿及韩国成均馆大学Jin-Wook Lee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Stability-limiting heterointerfaces of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表面处理可能会引起负功函数偏移(即更多的 n 型),这会激活卤化物迁移以加剧 PSC 不稳定性。因此,尽管表面钝化具有有益效果,但这种有害的副作用限制了以这些方式处理的 PSC 可获得的最大稳定性改进。这种有利和不利影响之间的权衡应指导通过表面处理提高 PSC 稳定性的进一步工作(点击阅读)。

以下省略


本文来源:inature等

267篇!2022年中国学者Nature、Science论文统计 | 附全部论文 - 天天要闻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西方哲学|乾元西学教室(第十六期)招生中 - 天天要闻

西方哲学|乾元西学教室(第十六期)招生中

西学,涵盖古希腊以来欧洲及北美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美学、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思想和知识体系。 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已有三百余年,从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五四时期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西方的影响无处不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源于西方...
江西省教师5年减招85%,怎么看? - 天天要闻

江西省教师5年减招85%,怎么看?

近期,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披露:2025年全省中小学教师招聘人数计划2146名。相比去年的3957人,下降45.8%;而去年相比2023年的7821人,下降约49.5%……较2020年的高峰期,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人数降幅高达84
权威发布 | 沈阳市七所普通高中将首次招收科技特长生 - 天天要闻

权威发布 | 沈阳市七所普通高中将首次招收科技特长生

科技特长生为进一步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引导中小学校关注学生核心素养、转变育人模式,大力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育才学校、沈阳市第二中学、沈阳市第五中学、沈阳市第十七中学、沈阳市浑南高级中学、沈阳市垚为学校等7...
聚焦“五一”假期丨倒排工期,项目工地建设忙 - 天天要闻

聚焦“五一”假期丨倒排工期,项目工地建设忙

5月1日上午,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固安校区建设工程一标段项目的建设者们正在紧张施工。河北日报记者刘 英摄进入“五一”假期,当大部分人开始享受美好假期时,固安县西北部的固安航天城内,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固安校区建设工程一标段项目的建设者们依旧忙碌,全
翁城日记 888 - 天天要闻

翁城日记 888

翁城,我们来了!但见此地:山川秀媚,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人物磊落……我们行走,我们看见,我们阅读,我们感受,我们沉默,我们呼唤,我们耕作,我们收获。行走美丽中国,助力乡村振兴。即日起,本院特推出“翁城日记”,用志其事,以壮我行。
从“黑洞”到“2+X+Y”,解密复旦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天天要闻

从“黑洞”到“2+X+Y”,解密复旦理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在复旦大学《物理前沿导论》的课堂上,袁峰教授正在介绍黑洞吸积理论。这门由32位物理学科骨干教师轮流介绍各自研究方向的学科导论课程始于2024年,覆盖了物理学系所有研究领域,帮助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概览学科全局,培育科研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