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池共青团
贵池青年聚集地


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校园欺凌是一种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的、违背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发生或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性。
面对如此严重的欺凌问题,班主任和老师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呢?
首先,要了解学生受欺凌后的“求助信号”来发现班级中的“被欺凌者”:
信号1:容易紧张
当一个学生突然开始多了很多的小动作,例如咬指甲、脸抽搐、爱哭、口吃等,这个学生可能就是遭受了欺凌,正是因为心里的强烈不安,让他时刻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所以他会不自觉地做出小动作。
当然做同等小动作的学生很多,需要老师们逐一辨别。学生们受到欺凌后,是不会主动告诉老师的,所以需要老师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明察秋毫。
信号2:害怕上学
一个正常上下学的学生,突然开始迟到、早退、旷课,这是受到欺凌后最正常的表现了,迟到、早退都是因为害怕,为了避免再次遭受欺凌,甚至于用旷课来避免。对于这类学生,老师们不应该用道德纪律来看待一切,因为他很可能是遭受了欺凌。
信号3:身体有伤
比较严重的欺凌(暴力)比如扇耳光、拳打脚踢、罚跪等行为,都会在被欺凌者身上留下痕迹,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及时发现。
信号4:丢三落四
学生丢三落四的,一会儿找不到文具,一会儿找不到书本,他很有可能是遭受欺凌的孩子,因为欺凌者会把他书本给藏起来,或者扔了。当我们看到有些同学的文具或者书本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有可能他被欺凌了。
信号5:讨论和尝试自杀
每一年都有一些自杀或者自杀未遂的学生。在出现这类现象之前,孩子很可能跟人讨论过,或者异常关注这方面的事情。班主任此时要明白,他可能是遭受了欺凌,心理想不开。还有一类学生正相反,他遭受欺凌,就开始欺凌比他弱小的学生。教师们对这两类学生一定要给予重点关注,避免悲剧出现。
信号6:情绪易怒失控
被欺凌者往往四面楚歌、如惊弓之鸟,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易激惹、易失控。这既是受欺凌的标志,也是被欺凌的高危人群。
信号7:出现攻击行为
这里的攻击行为往往是被动保护和防御,但从结果上看似乎在破坏纪律,实为忍无可忍奋起还击,老师要明察秋毫,分辨是非。

除此以外,班主任和老师还要掌握班级中容易遭受欺凌的学生的信号特征,来帮助“潜在受欺凌者”,预防欺凌发生。
特征1:看起来弱小的孩子
弱小的人总是容易遭受欺凌,所以班主任需要对以下五种学生要重点关注。
1.乖宝宝类型学生。这类学生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很安静、很顺从的,是潜在的遭受欺凌的孩子。
2.在被欺负的时候有哭泣、喊叫、退缩等应激反应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很容易招惹别人对他的欺凌,因为他这种反应方式会使欺凌升级。
3.家境贫困的学生。贫困本身就会导致学生自卑、不合群、形单影只。如果班级气氛不良,家境贫困的学生就很容易成为受歧视与欺凌的对象。
4.有点消极的学生。他们对自己和环境都持负面看法,这类学生人际关系较差,遭受欺负也没人知道,所以很容易遭受欺凌。
5.天生有一些“缺陷”的孩子。这里的“缺陷”也不是真正的缺陷,可能仅仅是一眼大、一眼小或者脸上有块记,这儿有块大痦子,就是因为跟别人不一样,就有可能被人关注,被人欺凌。
特征2:自卑的孩子
有的学生极度自卑,觉得在学校中没有什么亲戚朋友,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支持他,觉得自己被欺负是自己的错,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学生自己就很讨厌自己,他们非常容易吸引欺凌者对他进行欺凌,如果班级里有这类学生,那他很可能就是一个受欺凌者。
特征3:沟通能力差的孩子
沟通能力很差的学生因为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常常连告状都不会,都没有办法把准确的情况报告出来,所以欺凌者更青睐欺负这样的学生。对此,老师一定要留心多关注这样的学生,因为他们都是潜在的被欺凌者。
特征4:特殊儿童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是指生理或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明显偏离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有特别的学习或适应困难的儿童。即使受到欺凌他们多数也不会主动求助,因此要求老师给予特殊关照。也可以尝试请班干部轮流管理,及时制止。并且,在发现欺凌事件后,要响应强制报告制度帮助抑制二次欺凌和恶果的发生。


为及时有效惩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2020年5月,最高检、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公安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明确:公职人员、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
然而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工作远不止以上内容:
校园欺凌事件中
学生应认识到:欺凌是对人权的侵犯,是一种错误行为。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不应采取欺凌行为,而应采取沟通、协商等方式解决矛盾;当看到欺凌现象发生时,应及时制止或干预,比如通过报告老师,请老师出面解决的方式来防止欺凌行为的恶化;当自己遭遇欺凌时,应采取相应策略使自己受到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同时应积极取得学校、社区等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方面应制定完善的校园欺凌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及预防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履行管理与监督的义务。学校也应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促进家校双方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有效应对。
学生的家长应与学生进行定期沟通交流,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与信任感,尤其在欺凌现象发生后,被欺凌者的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与思想疏导,减少孩子的厌学与心理恐惧。


编 辑 |卢敏
校 对 |王艺君
审 核 |桑珂
终 审 |叶萌
来 源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微信公众号
声 明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