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首场活动“科学T大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国际传媒港“金盒子”举行,一群热爱科学的青少年与顶尖科学家面对面。
这些“未来科学家”都有什么故事?跟随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一起来看看吧!
【学霸坦言也会“刷题”】
上海中学高二学生李一凡是一位喜欢数学的女孩,正在做一些数论定理研究,对于高等数学中的线性代数和群论也有所涉猎。

上海中学高二学生李一凡
怎么会喜欢数学?在她看来,数学是科学中比较有美感的一个学科。“数学的一些证明过程非常简洁,这种简洁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数学是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的基础,因此还具有理论性的美感。”
李一凡坦言,她也会“刷题”。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她也会大量地做题来提升“感觉”。“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深入思考,或者大量做题,在遇到类似题目时更容易萌生出解题思路。”
在她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也是常有的事。“有些题目,我完全没有思路,但总有同学能很快解出来。”为解出一道题目,她经常经历一个思考过程,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一两周。有时走在路上,因为一直在想数学题目,会情不自禁用手在空气中画图。
三周前,诺奖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在上海中学开设了讲座,“他讲得深入浅出,就连我们的语文老师都饶有兴致来听了。”李一凡说,她很高兴通过“科学T大会”,能一睹更多科学家的风采。
【为看星星设计AR眼镜】
徐汇中学高二学生张博涵,痴迷于“仰望星空”。为让更多小朋友对星空感兴趣,他设计了一个AR眼镜,戴上它去观察星空,目光所及之处,会在AR眼镜上显示出一个个星座。

徐汇中学高二学生张博涵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星空不太晴朗时显示的就不清楚,也就不容易搜寻到星座。让他觉得幸运的是,自己入选了上海市中学生“英才计划”,他的指导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朱卡的教授建议,把每个星座具体的坐标输进AR眼镜的数据库中,这样就可以直接定位,无需再去识别。眼下,他的这一设想已在实验室基本实现,虽然效果还不算很好,却大大激发了他的科研兴趣。
做科研是否会影响学习?在张博涵看来,科研和学习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因为科研的过程可以培养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些都对学习大有裨益。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科研中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本次“科学T大会”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和体育青少节目中心共同打造。
本文图片由赖鑫琳摄
来源:作者: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