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驽马 崔贯利
小明语录:
学校教育正整齐划一地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流水线需要的产业工人和管理职员。
1、为什么我们培育人才是失败的?
配套教育双减,必须要对我们的教学体系和教材进行改革。
必须得承认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对于培育人才而言是失败的,否则就不会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从13亿人群里面,通过层层的考试刷题教育,筛选出来的人才无论是留在国内还是出国的,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寥寥无几。
这与我们中国人普遍智商位居世界前列来说是严重不匹配的。
以数学为例,我们的教学内容完全是为刷题和考试设计的。我们并没有给孩子们传播数学的思想,数学的素养和用数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心理学界来说,一个受过专业教育的心理工作者,他会用心理学的视角看问题。
2、数学教育为什么是失败的?
大家看看中国孩子普遍受过数学教育,有几个人会用数学思维去看生活中的问题?
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现代科学的三大基石,即使到了大学教育也同样如此,让人只会考试,却无法建立数学思维。
数学最应该教的是用途,我们的中学数学教育其实教的并不深,而只是考试题刁钻而已。
我们的考试目的都是对人进行的分流。
即数学本身,就是为了培养一种数学的思想,其实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是没有错的。勾3股4弦5,就是为了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数学的本质。这也是函数的本质。
本质上讲数学用处极大,数学也是文科的基石,人类的进化,历史的演变,个体与群体,这不体现在数学的运算中吗。一样也离不开数学的运算与逻辑。
中小学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一种数学的科普,让每一个孩子能够理解和领悟数学的常识,和对数理哲学启蒙。
数学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关于数学这个学科的最核心原理和逻辑构造。
人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从对于原理和构造的科普陈述,先要让孩子产生对数学的定性的知识理解,然后才是适度的定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字表达。
而我们现在的数学教育和考试已经变成了,用来浪费孩子们的青春、消磨他们的天赋的一种工具,美名其曰,筛选人才,反而让所有学过数学的人,都觉得生活和工作中其实很少用到,这本身就是数学教育的失败,白白浪费了那些本可以用在发展其天赋才能的孩子们在学习上的时光。
很多人从幼儿园开始学数学学到硕博毕业,一生就被教育流水线给误导了!误己!误国!误才!
举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有一次我去外地上课,和同样是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几个人在一起。
我们去买甜瓜,有羊角蜜也有黄河蜜。
首先判断卖瓜的老农民可不可信,然后再挑一个羊角蜜尝一下甜不甜。这个时候就可以做贝叶斯定律了。
但是我问了好几个心理学硕士毕业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贝叶斯定律和买甜瓜的关系。
这都在说明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中的失败。
3、那些天才儿童后来都怎么样了?
- 目前在中国压力最大的群体是谁?
- 每天最累的群体是谁?
- 每天被压榨的最狠的群体又是谁?
这个答案就在被我们社会忽视的,我们的中学生。
中国人的平均智商排世界前列,中国中学生智商超过120的比比皆是。这个有卫生部的研究数据。更不用说中国大学生群体智商130的也很多。
关键在于中国这些智商120 、130的人,在美国都是按天才儿童算的。
中国人口13亿,智商超过120的小孩比德国、美国、日本所有小朋友加在一起都多。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么聪明的人,每天这么苦的学习,从民国至今,到底培养出了多少杰出人才?
毕业于清北的学生有几个获得了诺贝尔奖?
就算你说国内研究环境差,经费不足等等一堆理由,想想每年有多少清北学生出国留学,这么多年下来,有几个获得诺贝尔奖?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很多天才儿童培训班,这些年算下来也培养了不少人了,这么多天才儿童最后呢?
顶级人才在哪?
如果范围扩大地说中国每年各个高校都有出国留学的人才,这么多年积累下来,怎么就出不来几个杰出人才?
问题肯定不是出在智商方面,而是我们的人才筛选方式,人才培养方式都有问题。
我们让孩子在大学之前过多地压榨了孩子的学习力,导致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多数对自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或者失去了持续学习的能力或者失去了创造力。
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并没有让孩子把这些学科彻底学通,看起来一个个都是做题专家,但是却没有掌握该学科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国家想改革教育,想做双减,必须把这个困惑中国人的问题研究清楚,给大家一个答案,这样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这个问题都没说清楚,政策就不可能指向根本的弊端。
小明语录:
真正的教育需要根据孩子大脑发育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来确定教育内容。
原创公众号:心伙伴(ID:xhb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