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高考回忆录④丨李曙光:高考不是结束,是人生新的起点

2021年06月07日23:10:45 教育 1712
院士高考回忆录④丨李曙光:高考不是结束,是人生新的起点 - 天天要闻

回忆起自己的高考经历,他感慨说,高考是人生新的起点,如今的青年一代应该努力学习知识,站在更前端去观察世界。

院士高考回忆录④丨李曙光:高考不是结束,是人生新的起点 - 天天要闻

李曙光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园内。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本文3102字 阅读6分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史馆里,陈列着一张泛黄的高考成绩单:物理100分(满分),数学92分。作为这张成绩单的主人,李曙光直到两年前才第一次看到它,而此时距离他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了60年。

人们不会想到,这位国内著名的地球化学家小学时也曾是一个被老师罚站、打手板的“丙等生”。

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年代,这位“丙等生”一路逆袭,中学时期成绩始终保持班级第一名,各种文体活动都少不了他。

从梦想当个飞机设计师,到“意外”跨入地球化学专业的大门,最终成长为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领域领军人物。

2003年,李曙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如今,已经80岁高龄的他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古稀之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搭建了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

在大学校园工作了50多个年头的李曙光教授了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回忆起自己的高考经历,他感慨说,高考是人生新的起点,如今的青年一代应该努力学习知识,站在更前端去观察世界。

边读书边做工的中学生

新京报:你的求学经历是怎样的?

李曙光:我1941出生在陕西咸阳,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家搬到天津。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哪个学校便宜就去哪里上学。

1952年之前,我在一些破旧校舍里读了三年私立小学。我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会叫不会背课文的学生挨板子。我的成绩一直靠后,我基本上每次考试都拿“大丙”,相当于刚刚及格。我妈老说我,“小时候傻乎乎的”。

新京报:后来学习环境有变化吗?

李曙光:1952年,国民经济在恢复中,国家实实在在在改变。一个重要变化是,原来的私立小学都变成了公立,上学不要钱了,我也不用担心学费的问题了。学校环境和教学质量也提高了,从那之后,我的学习成绩也慢慢好了起来。

新京报:那个年代的校园生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李曙光:我的中学时代正好赶上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学校推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周末的时候都得去工厂或工地劳动。比如挖河道和排污水的下水道、到工地搬砖当小工。印象最深的是我到缝纫机厂做铸工,拎着18磅重的大锤把铁块砸开,一天干下来,浑身都是黑沙子,脸上也黑乎乎的。

新京报:这些劳动会影响到学业吗?

李曙光:没有,多是周末劳动。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劳动能了解社会,强健身体,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学习的一部分。高中时期,每天7点上早自习前,我会围着操场跑三千米再去教室。晚上下晚自习后,我一个人去团委办公室再学一个多小时,然后摸黑回寝室。

院士高考回忆录④丨李曙光:高考不是结束,是人生新的起点 - 天天要闻

王李曙光1960年高中毕业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带着毛巾扇子上考场

新京报:关于高考,你有什么印象?

李曙光:1960年夏天,我参加了天津高考。这里有个小插曲。我原本是理科生,学校有两个留学苏联(前苏联)的名额,一个理科,一个文科。

离高考只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校长找到我和另一个理科班上成绩不错的同学,推荐我们二人报考留苏预备生,但其中一人要报考文科。我们俩都是理科班的,谈话的时候,十几分钟都没吱声,校长也很为难,后来我只好主动让步,选了文科。我不喜欢文科,但也想争取一下留学的机会,就把历史、地理课本重新捡起来,玩命地背。

结果,考前一个礼拜,校长突然通知我,文科留苏生不派了,我只能在国内参加高考,就还是选了更擅长、也更喜欢的理科。

新京报:考试过程怎么样?

李曙光:当时的考试很严格,连草稿纸都是考场统一下发的,我只带了一支钢笔就上了考场。当时天热,考前我休息了一天,就是熟悉考场和到公园游玩。由于考场没有电扇,我第二天就从家里拿了一片毛巾和扇子。

试卷发下来,我扫了几眼后就觉得,没有能难倒我的题目。考的知识点都来自课本,我答得很顺利。唯一没把握的就是语文作文了,题目好像是“最有意义的一天”,我写了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

不光是我,出考场后,同学们的精神状态都不错,笑眯眯的,应该都考得很好。

新京报:最终考得怎么样?

李曙光:我们那个年代不查分,直到2019年,我才在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的校史馆第一次看到当年高考的成绩单,物理考了满分,数学是92分。

告别“造飞机”的梦想

新京报:学生时代,你的人生志向是什么?

李曙光:我家离新华书店不远,上小学那会,我养成了去书店看书的习惯,经常从下午放学一直看到天黑。有两本刊物我一期也不落下,就是《科学画报》和《知识就是力量》,上面会介绍许多科普知识,我很感兴趣。

中学时,我加入了天津少年之家的航模兴趣小组,当时就很想上大学读航空专业,以后当一名飞机设计师。

新京报:后来愿望实现了吗?

李曙光:那个年代的学生,考大学不考虑学校在不在大城市,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大家都想毕业后去研究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身国家建设,像国防、军工相关专业在我们心目中分量很重。

一开始,我想报考北航,但是中学校长建议我报考中科大,因为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先生是这所学校的力学系主任。虽然我当时不懂啥叫空气动力学,但是一听到钱学森的名字就很激动,果断把志愿改到了中科大。

后来我被录到了中科大的地球化学专业,而不是之前期待的力学系。心里有点失落,报到那天一晚上没睡。后来觉得,学校既然设了地球化学专业,肯定也是国家需要的,慢慢地就释怀了。

新京报:你的大学生活是怎么度过的?

李曙光:我上大学的1960年代,中科大还在北京。入校前,家里给了我一个旧手提箱,我拿了几套换洗衣服和生活用品,捆上被子,就上了火车。

那个时候的中科大学生,入学后都拼命学习,很多人从晚自习通宵学到第二天上课。毕业时,大家想的不是找一份工资待遇不错的工作,而是考虑能为所学学科的进步做点什么,能否用专业所学为国家做点贡献。

院士高考回忆录④丨李曙光:高考不是结束,是人生新的起点 - 天天要闻

李曙光(左四)大学毕业时在英雄纪念碑前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高考不是结束,是新的起点”

新京报:毕业后你做了什么?

李曙光:我学的地球化学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地球。因为地球科学面对的是地球,相比于人类,地球的历史长达45.6亿年,你只能根据残存的地质遗踪去恢复地球演化历史;另外,地球又很大,你看不见地下深部的东西,只能用间接的手段观察深部。因此地球科学的未知领域很多,有待我们去研究。而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让人类知道并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那个年代就业包分配,我的意向就业地点都填在了偏远地区的生产科研一线,但学校考虑后,把我留在近代化学系地球化学教研室任教,同时也做科研。1976年以来,接手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很有成就感。

新京报:您今年80岁了,还保持着科研的热情,是如何做到的?

李曙光:算到现在,我在大学校园里工作了56年。尽管已经退休,但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做些事情。现在我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支持下,搭建了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这是我70岁之后干的事。

院士高考回忆录④丨李曙光:高考不是结束,是人生新的起点 - 天天要闻

6月5日,李曙光手写高考寄语。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对现在的年轻学子有何期待或寄语?

新京报:可以说,高考提供了改变命运的一种可能。高考不是结束,而是人生新的起点。

我带过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我常常告诉他们,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自然界及其运行规律,需要全面细致的观察,不是空想出来的。当你能够用专业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走得更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们改变了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但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使命,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要站更前端的位置去观察世界,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

人物档案

李曙光,80岁,籍贯河南,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1960年参加高考,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及微量元素系。

新京报记者 金贻龙

编辑 李明

校对 刘越

院士高考回忆录④丨李曙光:高考不是结束,是人生新的起点 - 天天要闻

新京报小鲸铺子

5年里,他们帮1300只走丢的宠物回家

女子被拐25年后拍视频寻亲,警方正比对DNA

鸡蛋返生作者20余头衔涉身份造假,道歉称试验不严谨就公开发表

教育分类资讯推荐

哈佛大学称已就美政府对国际学生的禁令提起诉讼 - 天天要闻

哈佛大学称已就美政府对国际学生的禁令提起诉讼

当地时间5月23日,哈佛大学表示,已就美国政府对该校的国际学生禁令提起诉讼。(总台记者 赵淼)(来源:央视新闻)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河南一大学轴承专业学生被企业抢,月薪八千起,招生办:我校本科独有,供不应求 - 天天要闻

河南一大学轴承专业学生被企业抢,月薪八千起,招生办:我校本科独有,供不应求

近日,河南科技大学的轴承设计与制造系因为就业前景火爆而引发网络热议。据媒体报道,一河南科技大学老师介绍:“全专业一百多人,企业抢着要,本科生月薪八千起步。” 5月23日,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招生办一工作人员称,在我国高校中,确实仅有河南科技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有轴承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 河南科技大...
中外合作办学,长江大学获批! - 天天要闻

中外合作办学,长江大学获批!

日前,长江大学收到《教育部关于批准2023年、2024年中外合作办学及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的通知》,由长江大学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共同申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批准,标志着该校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Saint Cloud State University)成立于1869年,是...
市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赴市全面从严治党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 天天要闻

市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赴市全面从严治党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为持续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5月23日上午,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勇率市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观市全面从严治党警示教育基地,并进行专题研讨。市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一行重温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作风建...
永安小学:童心如阳 无畏成长 - 天天要闻

永安小学:童心如阳 无畏成长

本网讯(通讯员 杨晶)5月23日,永安小学“童心向阳,乐观向上”主题心理游园会在校园广场热闹开启。本次活动吸引了全校师生热情参与,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成为一场温暖治愈的心灵之旅。活动伊始,“优点放大镜”区域便围满了同学。参与者邀请一名同学,认
武陵小学:“阳光体育活动”比赛精彩上演 - 天天要闻

武陵小学:“阳光体育活动”比赛精彩上演

本网讯(通讯员 童曼妮)5月23日,武陵小学“阳光体育活动”比赛在学校操场盛大举行,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了这场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盛会。比赛伊始,一、二年级的同学们率先登场,他们虽然年纪尚小,但做起广播操来却毫不含糊。整齐的步伐、规范的动作,洋溢着
禁招国际学生,特朗普政府对哈佛大学下狠手! - 天天要闻

禁招国际学生,特朗普政府对哈佛大学下狠手!

美国政府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学获得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哈佛大学回应说,特朗普政府“这一报复性行动可能对哈佛社区和我们的国家造成严重损害”。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刘杰摄现有国际生或失去合法身份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当天发表的声明,国土安全部长诺姆宣布了这一决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