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上古神书,杨振宁:这都是封建迷信,阻碍了科学发展

《易经》这本书早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开端之际便已形成,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尤其之高,被尊称为六经之首,也被很多学派称为道的本源。

《易经》这本书在古代人眼中,是占卜算命的根本,从古至今的算命占卜都是遵循这部书中展开的。《易经》还分为“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周易》的经文部分。包括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爻辞两种说明文字,为占卦所用。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内容上透露出上古社会和古人思想的一些情况。提出阴阳概念,阐述事物变化原理,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人广为研究,影响深远。


很多人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宝书,乃至一本神书,它里面介绍的很多思想都是来源于自然规律,我们个人在看待这本书的时候,只能看见自身,看不见全局,于是我们便会认为它是神书。

当然也有很多的反对者认为,这部书太过于封建迷信,内容十分迷信玄幻。因此我们不能够相信这部书,这里面讲的都是神话,都是故事。

我们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就曾经公开发表反对的言论,在他眼中,《易经》一书毫无逻辑可言,完全没有研究它的必要。他提出的反对观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这部书的影响力非常大。由于《易经》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自于我们的老祖宗。因此很多有着封建迷信思想的人就容易相信这本书。所以这本书影响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这样的思维对于近代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

第二,汉语作为我们的语言,也被这部书影响了,这直接导致了汉语成为了单音的语言。

第三,我们国人的审美是建立在千年文化之上的,而这部书恰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它影响了很多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饱受争议,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文化不能救中国。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百年的屈辱历史,腐朽的清王朝只能成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很多人就开始否定中华文化,《易经》的地位已一日不如一日。科学家们也对这部书充满了质疑,认为这部书完全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没有说服力,只是古人脑中所想而已。


在2004年,北京清华大学举办了文化高峰论坛,季羡林,杨振宁等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出席论坛大会,他们讨论的主题就是“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杨振宁先生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自己对《易经》的看法。他认为《易经》只是一个总结性的产物,它有着简洁性和总结性,相当于只是一本满是数学公式的书。而我们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十分严谨的推演过程,需要十分详细的理解过程,这些都是这部书不具备的条件,因此,《易经》对目前的科学发展有着消极影响。

更何况这部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代一代中国人的思想,长此以往便会将现代科学的萌芽扼杀掉。

我们反观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确实倾向于归纳与总结,很多技术的发明在后人看来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古人一般不注重科学发展的先后关系,于是在后人看来这些逻辑很乱。而科学需要我们的逻辑思维。这样的发展对于逻辑思维的建立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若要想更进一步,我们就必须要舍弃一些不利的东西。


很多支持者认为杨老先生的发言十分有道理,我们不能拘泥于历史,不能拘泥于古代的文化,我们需要顺应目前发展的潮流,这样才能超过西方国家,走在时代的前列。

但是也有很多反对者认为杨振宁的发言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认为他很片面地把近代科学无法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两件事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明显。

易学大师曾仕强曾认为:《易经》其实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学问,是世间万物的本原,是后人完全无法超越的经典。

《易经》其实是非常科学的,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无法去证明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片面中,无法感悟整个天地的全貌。

我们暂且不讨论究竟孰是孰非,我们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近代科学在中国无法大力发展?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方面的发展远远超过西方,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在西方诞生,而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呢?

在历史上,我们能够看见很多曾经的“真理”在历史的浪涛中销声匿迹,逐渐被证明了是悖论。因此目前的所有研究,我们没有人能够准确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可能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完全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