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0吨钢筋遭遇垮塌,美国工程师的一处改动,导致75人丧生

前言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中国古代交通在先秦时期便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车马”、“步辇”和“舟船”等出行的交通工具在商朝时期便已经开始了使用。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也变得越来越便利。所谓“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十分重视桥梁建设。不仅坚固耐用,也极具美观性。

纵观世界各地,不少大桥都巧夺天工,堪为人类艺术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座大桥建起来不容易,常年稳固使用更是不容易。稍有差池,后果便是难以预计。曾经在美国就有一座大桥,因为工程师的一个决定,19,000吨钢筋从天而降,直接导致75人丧生,成为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

建桥事宜的敲定

这座桥名叫魁北克大桥,1987年由加拿大和美国工程师协会联合定为历史纪念地。它命运多舛,接连倒塌,再被重建,一度成为工程学者们的打卡地。这里在1996年还被授予了历史遗迹的称号,在这座桥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被如此纪念呢?

这座桥横跨圣劳伦斯河,在没有建桥之前,这条河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夏季的时候,水面上船来船往十分热闹,但到了冬季这里水面结冰,想要渡河还需要等河面解冻后才能再次开船。早在18世纪,当地居民常常抱怨交通不便,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修建一座桥。可是圣伦斯河的水域特殊,这里水流湍急,想要建起一座大桥施工难度很大,另外由于水面十分宽阔,即使是在河的最窄处也有3200米宽,但由于居民的呼声很高,1887年,建桥的事就被提上日程。

人们对建桥十分重视,整个工程如火如荼的准备着,魁北克的商人和一些政治家们也在这座桥上出了钱。在众多高层人士的配合下,魁北克桥梁公司接手了这座桥梁的建设工程,并且得到了100万美金的资金支持。

桥第一次垮塌

因为这座工厂建起来十分麻烦,众多设计师们在桥梁的施工方案上一直存有很大争议,为此公司专门请来当时著名的桥梁建筑师Theodore Cooper对工程整体进行改良设计和后期监督,本来一开始提交的设计方案中,整体桥梁的主跨距是487.7米,但遭到了这位设计师的反对,他综合评价了该桥所处的地形,认为应该将整体跨度延伸到548.6米。

他的理由是这样做可以增加桥墩的稳固性,也可以降低冬季冰冻对桥墩的影响,另外还可以节省下一笔费用。因为他的知名度比较高,大家也就遵从了他的意见,但是这次修改却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改动以后,整体桥梁的受力变得不再均衡,很多构件遭到挤压变形,本来在建造的时候有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写过报告,但没有引起高层的足够重视,这座大桥建好以后还没有通行,就轰然倒塌。

1907年8月29日,当时工人们正准备收工往岸边走,忽然在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当时桥上的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就瞬间感觉天旋地转,掉进了河水中。整个桥整体下陷,共19,000吨的钢材瞬间垮了下来,桥梁倒塌发出的巨响使得远在十千米以外的魁北克市市民听得清清楚楚。当时在桥上工作的工人本来有86名,不少工人不是被折断的钢筋压死,就是被湍急的河水冲走而亡。据后来的统计,有75名工人在此次事故中失去生命。

再度2次建桥

这场事故之后,桥梁的建设也暂时被搁置下来。直到1913年才又重新开始建造新桥。设计方面比原来谨慎了许多,受压构件的截面积也比原来设计增加了一倍,但即使是这样,仍然没有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在1916年的9月,安装一个支撑构件时,桥梁再次断裂,整个桥从中间断裂,再次跌入圣劳伦斯河中,这一次,又导致13名无辜的工人丧生。

遭受两次塌陷的魁北克大桥,只得再次开工建设。1917年终于竣工通车了,在1922年,加拿大的七家工程学院联合做了一项决定,决定把建桥过程中废旧倒塌的钢筋材料全部买下来,经过工艺加工成一枚枚的戒指,送给学习工程的学生们。本来这个初衷是好的,但真实操作的时候,工人发现这些钢筋的结构非常坚固,很难被打造成戒指,所以学院又决定使用其他材料替代。为了让学生们记住这个因为设计失败而两次倒塌的大桥,还特意将戒指制作成了扭曲的钢筋形状,以此提醒那些学工程的学子们一定要珍视生命,谨慎建造,不要重蹈覆辙,连累无辜的工人们丧失生命。

参考文献:《诗经.大雅.大明》

《水调歌头·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