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俘虏70万日军,只活下来3万人,日本士兵:苏联女护士是噩梦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少年英雄夏完淳的这首《别云间》情感真挚饱满,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其中,“南冠”一词便是俘虏的别称。

历史总是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缓步向前,在战争之后,人们总是更容易铭记在战争中逝去的烈士和活着的英雄,而忽视了战争中的另外一群人,那就是战败被俘的俘虏,这些人在战败之后,成为敌方的阶下囚,生死祸福都掌握在昔日敌人的一念之间,从此前途无主,命运任飘浮。

二战之后,许多日本士兵也成为了俘虏,但是落在不同的敌方手中,等待他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被中方俘虏的日本士兵不仅好吃好喝,还被遣送归国,但是被苏军俘虏的日军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他们生活条件及其艰苦,甚至很多人都埋骨苏联,再也没有回到故土。尤其在这期间,日本士兵对于苏联女护士的印象极为糟糕,将她们称之为是“一场噩梦”。

那么,日本战俘在苏联都遭遇了一些什么呢?

苏联俘获70万

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宣告法西斯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作为最后一个法西斯顽固堡垒的日本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苏联红军按照雅尔塔会议的要求出兵中国东北,一直盘踞在我国东北地区作威作福的日本士兵在神兵天降的苏联红军面前很快被打掉了威风。溃不成军,战后,近70的日本士兵作为战俘被押送回了苏联。

但是,在对待这些俘虏的问题上,苏联处理得并不那么尽如人意。这些已经投降的日本士兵被塞进火车运往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地区。一些日本高级军官在被俘虏时还带上了一些很多生活物资,但是这些东西在火车站就被扑上来的市民全部抢走了。

来到劳役的地方之后,日本士兵的噩梦也就真正开始了。他们首先面对的难题便是住房的问题,苏联当时并没有做好这些士兵的安置工作,预先准备的住房根本不能容纳下人数众多的日本士兵。

日本士兵不得不自己动手建造房屋,但是更严重的问题是建造房屋的木材同样得不到满足。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材料的情况下,建造房屋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士兵只能住在简易的窝棚之中,不少日本士兵因此冻死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除了住房问题之外,日本士兵的基本饮食也很难得到保障。为了弥补在战争中造成的经济损失,苏联将日本战俘派去做采矿,修铁路等重体力活,但是他们的饭食却十分简单,甚至有的士兵只能得到一碗稀粥,完全不能够饱腹。

总之,或许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些士兵在东北作威作福,鱼肉中国百姓时大概不会想到自己也会有无处避寒,无食饱腹的情况,作为被侵害民族的人民,我们或许应该感到大快人心,但是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我们却很难不对这些日本士兵产生同情。

除了肉体上的折磨,日本俘虏在精神也无时不刻不在享受着思乡的折磨。

万里思乡梦难成

鸟念故林,鱼思旧渊,对家乡和故土的眷念永远是铭刻在人类骨血中最深沉的情感,日本俘虏也不例外。

这些俘虏在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很难不想起家乡,想起故土的亲人,特别现实的生活难以忍受之时,对于故乡的怀念就更加急切和热烈了。因为故乡对于他们而言,不只是精神上的归属和依托,而且归乡也是他们摆脱当下地狱生活的唯一途径。

但是,这些日本战俘要想回到日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基于当时的政治现状,苏联并不愿交还这些俘虏,当时虽然二战已经结束,但是各个大国之间依旧勾心斗角,苏联认为将这些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俘虏交出去对自身并没有利处。

而且,从现实角度考虑,70万日本战俘是一批十分巨大的劳动力,他们在最艰苦的岗位上无偿劳动,对于战后急需恢复的苏联而言,未必不是一个很难割舍掉好处。同时,苏联当时也很难拿出足够多的船只将这些战俘送回日本。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士兵为了回到日本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患病,因为根据苏联的规,假如士兵身患重病,失去劳动能力,可以被遣送回日本,这也是许多日本俘虏能够回国的唯一机会。

苏联定期会为这些日本俘虏进行身体检查,日本士兵被脱出来站成一排,神情严肃的苏联护士或者女军医为他们检查身体。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拉起大腿上的皮来检查身体的健壮情况,许多瘦得皮包骨的士兵就有机会获得轻松的活甚至被遣送归国。

这样的检查方式无疑是简单粗暴的,但是被检查的日本士兵却不敢表露出一点不满。一些幸存下来的日本俘虏回忆时说道,当时他们对这些苏联护士都十分害怕,因为她们的检查结果直接关系到日本俘虏能否回国。

总之,时移境迁,这些曾经高傲的,不可一世的大日本帝国士兵一朝沦为俘虏,自己归国与否的命运和希望都维系在了苏联女护士身上。假如苏联女护士检查结果是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就得继续留在苏联劳役,日本成为了梦中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根据统计,苏联俘虏的70万士兵,最终活着回到日本的只有3万左右,这也给后来日苏、日俄的关系造成了影响。

战俘问题对于日苏关系的影响

1956,日本和苏联签订了《日苏联合宣言》,日本和苏联的关系实现正常化,但是战俘问题却是横在两国之间的一根尖刺,一直阻隔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在文化上师承中国,很多传统思想观念都和中国有着相似之处,比如都重视落叶归根,都重视最祖先的纪念。但是那些永远留在了苏联的日本战俘生前无名,死后无墓,更不能回到故土,连死后都没有一个灵魂的归所,日本人民在情感上很难接受这件事情。

在《日苏联合宣言》签订之后,苏联也开始成批次地遣送战俘回国,而且在开始花费人力查询和统计日本俘虏死亡的人数、名字和埋葬地点。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这项工作的推进并不顺利。

而且,苏联强制俘虏无偿工作的问题也一直是两国争论的重点,日本曾经有学者要求俄罗斯对这些战俘的劳动进行赔偿,但是俄罗斯学者则认为苏联当时为安置这些俘虏花费的财力已经超过了俘虏创造的价值,这些问题两国一直在争论,没有定论。

总之,无论如何,日本战俘问题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只有正视历史,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日俄两国的关系才走得更远。

结语

我们无可否认,这些日本战俘并不是好人,他们曾经掀起战争,曾经屠戮无辜的平民,这是都是事实。但是,无论他们如何罪恶滔天,都不应该他们活该被虐待的理由。

我们反侵略,反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士兵,也不仅仅是法西斯国家,而是侵略这种行为本身。日本犯下的罪行应该在国际法庭得到审判,这些士兵应该得到正义的制裁,而不是在西伯利亚被虐待,被压迫。

我们如今同情日本俘虏,不是在同情罪犯,而是在告诫自己,不要在屠龙之后变成了恶龙。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