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款车型SU7的横空出世,以“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轿跑”之名,迅速成为市场焦点。然而,随着首批车主提车满月,这款车的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有人称赞其“智能化天花板”,也有人因故障维权焦头烂额。今天,我们结合车主真实反馈,揭秘小米SU7的“生存现状”。
一、智能驾驶升级:从尝鲜到依赖
2月25日,小米SU7迎来重大OTA升级(Xiaomi HyperOS 1.5.5),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功能全量推送,覆盖停车场至公共道路的全程辅助驾驶,新增18项功能与18项优化。车主@科技达人老张表示:“现在上车就能用智驾,连停车场找车位都自动化了,确实省心。”而小爱同学联动表情、智能泊车离车功能等细节优化,也让用户感受到小米“生态联动”的优势。
不过,官方也反复强调:“智驾不是自动驾驶”,要求车主保持警惕并完成1000公里安全里程门槛。这种“技术激进”与“安全保守”的结合,既展现了小米的野心,也暴露了新势力造车的谨慎。
二、续航与操控:真香还是“玄学”?
续航表现是SU7车主普遍认可的优势。一位提车15天的车主实测综合电耗仅13.5%,市区行驶低至11%,对比同级竞品能耗优化显著。底盘调教也收获好评,“过减速带稳如老狗”“高速过弯精准”成为高频评价。
但争议同样存在。部分车主反映车辆在极端场景下续航缩水,尤其是冬季低温环境下,实际里程与官方标称值差距较大。此外,扁平化轮胎和低底盘设计虽提升了操控性,却导致悬架在复杂路况下更易受损,此前“断轴”风波便是典型案例。
三、质量风波:新势力的“成长阵痛”
作为小米首款车型,SU7的品控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常州车主提车1小时抛锚、低压故障导致无法上路等案例频发。最受关注的“断轴”事件更是一波三折:车主最初指控质量问题,小米官方则坚称“外力导致”,最终车主承认事故后饮酒并自费维修。这一反转虽为小米正名,却也暴露了用户与车企间的信任危机。
值得肯定的是,小米售后响应迅速。针对故障车辆,官方提供免费检测、保险理赔及维修方案,并通过OTA快速修复软件问题。但硬件缺陷的个案仍需长期观察。
四、用户画像:谁在买小米SU7?
从车主反馈看,SU7的核心用户有两类:一是小米生态忠实粉丝,冲着“智能互联”体验而来;二是年轻科技爱好者,青睐其高性价比与激进设计。一位车主坦言:“买它就像买手机,赌的是未来持续升级的可能性。”
然而,部分传统车主对小米造车能力存疑。内饰材质从仿麂皮改为皮质、后排座椅加长等细节优化,虽提升了舒适性,但仍被批评“豪华感不足”。
五、未来展望:小米汽车的“生死时速”
小米SU7的争议,本质是新势力造车必经的试炼。其优势在于:
- 智能化迭代快:OTA升级频率远超传统车企;
- 生态整合强:车机与小米手机、家居无缝联动;
- 用户运营灵活:通过社群快速收集反馈并改进。
但短板同样明显:供应链稳定性、硬件品控经验、售后网络覆盖等,仍需时间沉淀。
小米SU7的现状,恰似一场“冰与火之歌”。它用智能化和性价比撕开了市场缺口,却也因“新手光环”承受更多质疑。对于车主而言,选择SU7既是对创新的拥抱,亦是对风险的承担。未来,小米能否将“手机神话”复制到汽车领域,取决于它能否在狂奔中补齐短板,真正实现“车界小米”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