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少林寺,还是1982年的时候。那时看过的《少林寺》电影,至今记忆犹新,并一直心驰神往。
少林寺位于郑州市登封市境内。
从白居易故里出来后,径直开往少林寺。
天色向晚,到达了登封市的棋盘山公园,本打算在此露营,然转了一圈后找不到合适停车处,且四周环境嘈杂,于是,稍休整后便沿着207国道干脆开到了少林寺景区停车场露营。
来少林寺,主要吸引我的就是少林功夫。初中那会儿,特务连的解放军叔叔练擒拿格斗时,我经常跑去瞅,还死缠着一位高大英俊的班长叔叔学了几手,以使我年轻时与人摔跤还真未输过呢。后来《少林寺》电影百看不厌,飞檐走壁、跳跃翻滚、耍棍舞剑、擒拿格斗……真想练就一身功夫!
因此,从登封市棋盘山公园出来的路上,见到路边的嵩山少林武术学校,便本能地停下车来拍照留影,并急于入内参观。可惜因疫情停学关门,然而我还是发呆了好一会儿不想走。
越日一早进景区后,又来到少林寺武术馆,照样停学闭门,也只好在外拍照留影,瞎转悠一通,心里好不是滋味。
实际上,我对少林武术多少了解一些,少林武术源于金末元初,是中华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初为“罗汉十八手”,现高达七百种以上,因讲究“禅武合一”又称“武术禅”,觉远上人是少林武术的“中兴之祖”,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如今少林文化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等等。
但就是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没有亲眼目睹少林寺学武练功的真实场景,没有现场见识少林寺武术大师已臻化境的武功,心想这次注定也无希望了。
不知道的是,少林寺还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在“天下第一名刹”牌坊下留影后,打开手机一查,方知其由来。
佛教很早便与少林寺结缘。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茂密丛林之中,敕建的少林寺,就是为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永平元年(公元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历经三年完成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的翻译,从此佛教界尊奉少林寺为禅宗祖庭。相传禅宗二祖慧可,为向达摩大师求法而立雪断臂,这在中国禅宗史乃第一人。
我是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但一直不否认,佛教有益于修心治世,具备“劝善去恶”的教化功能,具有襄赞王化的实际作用。但每每游览遇寺庙我均不肖一顾,而这次颇想进入少林寺瞅瞅,却因疫情关门谢客,不由一声叹吁,只好在少林寺门前留影后,随意在外围观赏了一番。
来到壮观的塔林,不禁兴奋良久,如此的个中翘楚景观,让人目不给赏。二百四十八座佛塔,昂然耸立,百态千姿,好似参天巨木,宛如繁茂森林。心知这里是少林寺历代高僧圆寂之墓,不由默默地三鞠躬。
不曾想到,少林寺所在的嵩山这么名扬天下与雄伟壮观!
嵩山,是中国汉文化中五大名山之一,系五岳的中岳,由东向西绵延三十多公里。嵩山由太室山和少室山(当地称“御寨山”)两组山峰组成,各有三十六峰。
少室山,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少室山距太室山约十千米,山上连天峰为嵩山之西峰,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筑是少林寺(嵩山释家的象征)。据说,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谓“少室”。
太室山,主峰峻极峰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92米,主要建筑为嵩阳书院、中岳庙(嵩山道家的象征)。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太室”。
这天上午近九时,乘嵩杨索道上了少室山。登台远眺,少林寺全貌一览无余,在四面翠山的怀抱里影影绰绰、静谧安祥。
沿着狭径一路环顾,林海随风涌动,山势险峻陡峭,奇观比比皆是,真是景物天成,引人入胜。
朦胧的三十六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在云雾缥缈中时隐时现、若即若离,恍似仙境一般。
太室山没去,据说如登临峻极峰远眺,除有三十六峰之壮观外,更是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无限风光在眼前。
在古代咏嵩山的诗句中,李白道:“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白居易曰:“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吕守曾云:“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可见,古代诗人们均表达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之华蜜。
嵩山少林风景区2007年便入选首批国家5A级景区,嵩山不愧为世界地质公园,三教文化与中华文明的重要滥觞之地,颇值得来此一游。
然而,我们来到这里是时候,也不是时候,既然不能两全其美,就只能喜忧参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