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从六年前120万到现在3000万,中国电动车的崛起之路

2025年05月22日01:43:13 汽车 1451

3000万辆,这不是新能源车的总产量,而是中国道路上真实活跃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而且其中纯电就占了2000万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可能低估了中国新能源转型的速度,更低估了它在全球汽车变革中的主导权。

全球第一!从六年前120万到现在3000万,中国电动车的崛起之路 - 天天要闻

我们常说新能源是趋势,但从2019年新注册才120万辆,到现在活跃超3000万,仅用了六年。这不是缓慢爬坡,而是爆发式上升。说白了,现在开新能源车早就不是新鲜事,反而有点“不跟上就落伍”的意思了。

这波增长背后,当然不只是“环保意识”提升这么简单。油价越来越贵、车位越来越紧、限号越来越多,这些现实问题已经在倒逼普通消费者做出更务实的选择。你可以不喜欢电车,但你不能忽视它越来越“香”的经济账。

全球第一!从六年前120万到现在3000万,中国电动车的崛起之路 - 天天要闻

更别忘了,新能源车早已不是“慢吞吞、没里程”的代名词。现在动不动续航六七百公里,充电桩也铺到了三线城市的角落,有些社区地下车库甚至比油车位还多电桩。你说开纯电不方便?那是你五年前的信息没更新。

关键是,现在买新能源车已经成了一种“稳赚不赔”的事。不限号、购置税减免、甚至有些城市送牌照名额,等于你省了一大笔隐形成本。更狠的是,就连早期不太看好新能源的燃油老用户,现在也开始“回头试水”了。

全球第一!从六年前120万到现在3000万,中国电动车的崛起之路 - 天天要闻

中国能跑到全球第一,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在“新能源这条路上,压对了赌注”。不光是政策顶层设计,更是整个供应链、造车逻辑到用户体验的全面协同。国外还在讨论电池安全、充电速度,中国已经在讨论智能座舱和车机生态了。

再往深一层看,其实新能源的主导权,不再只是产品力的比拼,更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对决。我们用APP控制车门、远程空调、OTA升级,早已习以为常,而这背后,正是数码科技与汽车工业的深度融合。

全球第一!从六年前120万到现在3000万,中国电动车的崛起之路 - 天天要闻

当然,新能源快速普及也不是全无问题,比如二手残值、冬季掉电、换电标准不统一等等。但即便如此,3000万辆的活跃基数已经说明了一个现实: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

最后,回到那个数据:六年前是120万,现在是3000万

技术进步能解释一部分,消费逻辑的转变才是真正的答案。新能源已经不是“环保标签”,而是“出行刚需”。这场变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你准备好了吗?

汽车分类资讯推荐

汽车加完油,留在加油枪和油管里的油计费吗? - 天天要闻

汽车加完油,留在加油枪和油管里的油计费吗?

在加油站给燃油车加油时,加油枪油管里的油是不是也计费了?5月20日,湖北省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武汉市中石油常青加油站举行了第26个“世界计量日”宣传活动,武汉市计量标准质量研究院民生计量部部长胡鹏现场解答了众多车主的疑惑:“加油枪里流出来多少汽油,计量检定装置就测量多少汽油,加油枪油管里的油不会算在计...
划时代新能源MPV腾势D9您心动吗 - 天天要闻

划时代新能源MPV腾势D9您心动吗

谈及在普通消费者心中两极分化比较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外资车企饥饿营销,哄抬高端MPV车型价格,另一方面则是自主品牌MPV注重高端的车型太少,不过这样的现象不会维持太久了,因为 腾势D9 来了。
腾势D9切中了中国人用车需求 - 天天要闻

腾势D9切中了中国人用车需求

随着多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新能源车的高速发展,不少新能源MPV车型应运而生,比如我们今天要聊的腾势D9。近日,腾势汽车官方公布了12月以及全年的销量数据,其12月销量为6002辆,全年累计销售9803辆,能看出来,腾势D9还是获得了一些消费者的
15岁少年偷开家里车,搭载4个朋友去“兜风”…… - 天天要闻

15岁少年偷开家里车,搭载4个朋友去“兜风”……

未成年人能驾驶机动车上路吗?答案当然是不能!不能!不能!无证驾驶的未成年人“一不懂交通法规,二不懂机动车驾驶操作”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严重危及公共安全5月14日19时许交管七大队接支队指挥中心指令经开区贵昆路与小普路口附近疑似存在未成年无证驾驶违法行为需立即前往拦截并处置接警后大队民辅警立即沿车辆行驶轨迹沿...
日产N7 Max大满配成爆款,Momenta量产突围 - 天天要闻

日产N7 Max大满配成爆款,Momenta量产突围

新能源汽车进入智能化下半场,合资车开始给新势力上强度了?是的!没错。从今年上海车展来看,一大批合资品牌纷纷推出了智能纯电或插混车型,而且是性价比拉满的那种!窥一豹,以见全身!
打破巨头垄断,中国车芯突围之战 - 天天要闻

打破巨头垄断,中国车芯突围之战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一场持续约三年的汽车芯片荒席卷全球,一度导致整车厂减产、减配,中国新能源汽车更因车规级芯片的进口依赖度高而被波及。这一刻,刚刚实现中国第一款16纳米车规级芯片流片的仇雨菁看到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