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交易金额将近1681亿元,交易数量为528笔,交易金额和数量相较于2023年分别下滑32%和3.6%。近期,普华永道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未来展望》(以下简称“《报告》”)阐述了这一信息。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虽然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整体交易规模同比下降32%,但从交易轮次上看,战略投资及收购占比达到53%,较于上年度比重有所增加。普华永道方面认为,这体现出产业投资人出于对技术迭代或转型、整合现有资源以达到拓展业务规模等多方面的战略考量。
《报告》还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累计共有2笔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交易,总计近230亿元,交易均来自整车制造。在细分赛道中,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汽车部件备受资本青睐,交易金额占总交易额分别达23%、30%。
普华永道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由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汽车产业链参与者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当下,电动化已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智能化则是推动汽车产业迈向高端定位的核心动力引擎,中国车企仍需紧抓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大关键优势,布局前瞻技术研发与品牌价值拓展。
零部件是汽车并购交易“大头”
根据《报告》,从数量来看,2024年汽车行业投资并购活跃度相较2023年有所下降,并呈现出巨型、大型、中型交易热度向小型交易流动的趋势,交易数量形成金字塔结构。
普华永道方面解释称,小型交易的上扬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型交易凭借基数低、转型快等特点,标的优势凸显,从而吸引投资人的青睐。
从交易量级占比来看,2024年汽车行业投资并购小型及中型交易额占比显著上升,大型及巨型交易额占比相较去年呈现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同时百亿元以下各量级交易平均额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普华永道方面认为,这反映出随着汽车行业步入调整阶段,产业整体增长态势趋缓,行业内部竞争愈加激烈。这一系列变化逐步传导至资本市场,致使投资人态度趋于保守,市场交易规模被动压缩。
眼下,汽车行业投资人更青睐于汽车零部件。记者注意到,汽车零部件是2024年汽车并购交易的“大头”。2024年汽车零部件领域交易数量为404笔,交易金额超1059亿元,在2024年汽车行业并购交易总额中的占比为63%。伴随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深度发展,零部件领域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及迭代成为并购交易的关键推动力。
在整车制造方面,《报告》显示,2024年整车制造领域并购交易数量为54笔,共计交易金额为478亿元,相较上年大幅下滑,降幅将近52%。2024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和“内卷”风波导致主机厂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挑战,投资并购情况也受到相应不利影响。
商用车投资成为制造领域新焦点。“双碳”战略和排放标准的实施加速了国四及以下排放柴油车的淘汰,促进了新能源商用车需求的增长,2024年商用车领域并购交易金额较上年上升近64%。《报告》称,商用车相关的细分领域如新能源重卡、智能商用车,凭借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交易热度不减,或为整车制造领域投资并购交易提供新动能。
《报告》还指出,从交易轮次来看,战略投资/收购的交易数量相较上年大幅增长,主要受益于大型车企和部分追求长期回报的财务投资人对于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市场的长期看好。2024年,行业高度关注技术驱动型企业、高精尖零部件类企业,该类赛道战略型收购保持高涨情绪。但在整体交易中,对于初创企业依日保持谨慎态度,相较上一年度交易频率持平。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汽车行业并购活动以境内交易为主导形式,金额占比超92%,交易笔数占比为93%。
普华永道方面认为,2024年外资投资国内市场的热情有所减缓,主要是受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影响,同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趋于成熟,使得外资企业更倾向于保守的投资策略,对跨境投资的态度更为审慎。
自主品牌在技术和市场响应速度上具备优势,在产业链关键环节逐步实现技术自主性与供应链主导权,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快。同时,国内政策对于汽车产业出海的鼓励,驱动出境投资数量上扬。
金军认为,中国车企正积极探索海外市场,通过重构供应链等方式,率先布局东南亚和欧洲等市场,积累更多的宝贵经验;中国车企在新车产品力和品牌力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在加强自身研发及生产能力的同时,也要考量如何与当地资源建立深度合作。在车企出海过程中,应审慎评估自身驾驭风险的能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稳健前行。
并购趋缓但前沿技术赛道依然活跃
2024年中国汽车发展面临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影响,整体并购交易活动有所放缓。然而,部分前沿技术产业领域并购活动依然活跃,如车规级芯片制造、自动驾驶系统及部件、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等,持续获得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新增34家上市企业,相较2023年有所增长。自动驾驶及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汽车部件、以新能源三电系统和充电模块及系统部件为代表的电动化汽车部件仍为市场关注焦点。相关企业通过上市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以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
从上市板块来看,港交所凭借其国际化优势吸引了12家相关企业成功上市,成为主要上市地;深交所则以8家上市企业数量位居次席,继续发挥其在内地资本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成果斐然,领先全球。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主要车企在百年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研发和成本,更会围绕用户需求驱动品牌内核,并将品牌赋予国家标签。
《报告》指出,中国车企在国内市场百花齐放,但面对多元化的全球市场时,智能电动汽车的品牌内涵仍不够清晰明确,还未形成能代表国家形象的影响力;同时,部分汽车出口目的地国家实施关税壁垒政策,可能会削弱中国在对应地区供应链及产业链中的参与程度,进而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投资的热情有所减退。
在金军看来,全球化布局是中国车企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车企需在成熟市场和高势能市场之间寻求平衡,并融合中国车企的技术优势加速“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的推动进程。
当前,全球主要市场已相继构筑起成体系的信息安全治理框架,如欧盟和美国已立法要求车企披露数据收集范围与使用路径,保护用户隐私。基于此,中国车企在出海过程中需注意搭建行之有效的全域安全架构,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处理等各个环节均符合目标市场的法律法规,规避因数据跨境流动引发的诉讼风险与市场准入限制,具备全链安全解决方案的行业参与者更有望在全球布局中占领先机。
《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车企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水平与成本优势已达到全球领先地位。但海外推广活动零散,且未形成合力。国际老牌车企历经百年发展,围绕用户需求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积累大量忠实用户,并将品牌赋予了国家标签。相较之下,中国车企亟须挖掘自身优势,融合中国科技成果与文化属性,构建清晰独特的品牌内涵塑造代表国家形象的品牌影响力。
业内受访人士告诉记者,中国车企全球化进程正面临从“产品输出”向“品牌塑造”的战略转型关键期。窗口期稍纵即逝,中国车企需要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的模式转变。通过构建“国家品牌背书+技术文化融合+本土生态共建”的三位一体体系,建立起“中国智电”的新价值范式。这既需要企业层面的战略定力,更考验着产业协同创新的系统能力。
此外,普华永道方面还在《报告》中提到,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路线和国际标准,而中国已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动化等核心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同时融合人工智能等多维度产业外延。在此背景下,建立国家级汽车评价体系尤为关键。它不仅能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更可引领全球主要国家在此基础上共同打造统一且兼容的标准,有力推动中国车企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提升知名度与认可度,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