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通知,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订意见,公示期至6月7日。这一举措直指隐藏式车门把手在碰撞、断电等极端场景下的重大安全隐患,标志着我国汽车安全标准向智能化时代的“科技设计”开刀。

从“科技感”到“安全冗余”的硬性要求
新规明确要求强化安全冗余设计,规范标志可见性及结构强度,确保事故中车门仍可手动开启,降低逃生与救援难度。起草单位涵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吉利汽车研究院、理想汽车(北京车和家)等车企及技术机构,凸显新势力车企在标准制定中的主导作用。标准适用范围覆盖M1类(载客汽车)、N1类(载货汽车)及多用途货车,其他车型可参照执行,形成全行业安全规范。
据悉,新规将围绕四大技术方向构建安全防线。包括安全冗余设计,强制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装置,确保车辆断电或碰撞后车门仍可通过物理方式开启,终结“电子依赖症”;其次,标志规范化,隐藏式及应急车门内把手需配备统一、易识别的安全标志,避免紧急情况下因操作标识模糊导致延误;另外,结构强度与防夹测试,明确动态强度、防夹功能试验方法,防止事故后门锁失效或夹手风险;还有防误触逻辑,针对车辆翻滚或坠落场景,优化门把手控制逻辑,减少误操作导致的乘员跌落风险。
事故倒逼改革
多起案例敲响安全警钟
隐藏式车门把手的普及,一度被视为“科技感”的象征,但其安全隐患在多起事故中暴露无遗。
2024年4月山西运城问界M7事故:车辆追尾起火后,因电路中断导致车门无法开启,延误救援,引发公众对电动门把手可靠性质疑;2025年3月小米SU7高速碰撞事件:车门锁死问题凸显隐藏式设计在极端场景下的脆弱性;2022年广西雷克萨斯LM事故:碰撞后门锁失效,救援人员被迫破窗施救,暴露机械备份设计缺失的致命缺陷......
这些案例揭示了现有标准对电动式、隐藏式把手的标志、安全功能缺乏规范,而国外亦无同类标准可参考,凸显我国此次标准制定的前瞻性与必要性。
新势力车企参与起草
标准旨在填补安全空白
面对政策压力,车企加速安全升级。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2025年两会期间透露,正研发极端场景下更可靠的门把手设计,重点解决低温冰冻与电路故障问题;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批评隐藏式门把手“重量大、噪音大、断电难开启”,强调长城未盲目跟风,坚持安全优先;理想汽车:作为起草单位之一,或通过参与标准制定,回应市场对其部分车型门把手故障的质疑,同时推动行业技术规范升级。
新规的落地将终结国内对隐藏式车门把手“无标可依”的局面,首次从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等多维度提出强制性要求。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车企从“科技感优先”转向“安全冗余优先”,例如增加机械备份装置、优化电路保护逻辑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指出:“这一标准不仅是对技术的规范,更是对行业价值观的重塑——智能化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随着标准实施,不具备安全冗余设计的车型或面临整改压力,供应链端亦将迎来洗牌。消费者购车时或将更关注车门把手的可靠性,推动市场向“安全+科技”平衡发展。业内人士预测,传统机械式把手可能回归主流,或催生兼顾美观与安全的新型设计,如“半隐藏+机械备份”方案。
工信部此次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不仅是对单一零部件的规范,更是对汽车智能化时代安全底线的坚守。新势力车企参与起草标准,标志着行业从“技术竞赛”向“安全共治”的转型。未来,如何在创新与安全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所有车企必须回答的命题。(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