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名人(九)——“红色活佛”勒巴佛的传奇人生

十八世怀来仓肋巴佛

十八世怀来仓肋巴佛,乳名康三哥,经名金巴嘉木措。1916年10月17日出生于甘南夏河县拉卜楞镇的一户贫苦的藏族家庭,后来全家流落临夏积石山县1922年8月,他的父亲洛藏被地主依不拉害死,从此剩下孤儿寡母,受尽了人世间的苦难。几个月后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他的母亲李良存领着康三哥去导河(临夏县旧称)镇守使衙门告状。公堂上,7岁的康三哥见到官员立而不跪立不跪,镇守使厉声喝问:“你是什么人,竟敢不跪?”康三哥朗声答道:“我是活佛,我要为家人伸冤。”此时,适逢和政县松鸣岩寺的僧人正在寻找该寺的第十七世怀来仓活佛的转世灵童,僧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暗中经过全面的考察鉴别,认定康三哥就是第十八世肋巴佛

1923年4月康三哥被迎入和政县松鸣岩寺,供养地在卓尼县康多寺(水磨川寺)。随后前往康多寺学习文化知识及佛教典籍,取经名金巴嘉木措。1931年受戒,在康多寺正式“坐床”成为第十八世怀来仓肋巴佛。期间他多次走出寺院为百姓祈风求雨,消灾弥难,备受民众爱戴。然而肋巴佛成为活佛之后,依然没有改变家庭的命运,他的家人依旧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母亲迫于生活无着,投河自尽;大哥因掩护落难红军马步芳杀害。童年的艰难困苦和家庭的悲惨遭遇对勒巴佛的影响很大,从小见到低层百姓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造就了肋巴佛憎爱分明、救苦救难的初心,有了改变穷苦百姓命运的想法。

临夏松鸣岩寺

1935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甘肃甘南,肋巴佛曾经救助过许多受伤的红军。据肋巴佛的入党介绍人之一牙含章先生的回忆,当时有一位生病掉队的红军小战士就曾经住在康多寺养病。肋巴佛常找他聊天,从此在心目中留下了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好印象,也改变了他的一生,产生了武力推翻旧社会的想法。他曾对身边的人说:“咱们也要像红军那样为百姓办事,推翻这吃人的世道。”为了尽快实现他的理想,勒巴佛广交社会各阶层的进步人士,甘肃民盟早期的重要骨干王仲甲(临洮人)、毛克让通渭人)以及共产党员肖焕章(靖远人)、马福善广河人)等人就是在这个时候结识的。

1940年,肋巴佛在卓尼康多、杓哇一带秘密串连贫苦农牧民,成立“草登草哇”(七部落组织),在卓尼、临潭秘密发动群众,抗粮抗捐,开展革命斗争。1942年,甘肃南部遭遇大旱,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国民党政府不但不赈济百姓,反而巧立名目加捐加税剥削百姓。肋巴佛亲眼目睹百姓疾苦,无比愤慨。1943年1月26日,勒巴佛派年旦增为代表赴临洮苟家滩,参加了王仲甲组织召开的会议,约定在农历二月二和临洮、康乐岷县的农民武装一起发动起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起义延后至农历二月二十日左右。这次起义被称为“甘南农民起义”。

卓尼康多寺

1943年农历2月20日,起义爆发。勒巴佛在临潭县冶力关泉滩集合临潭、卓尼的3000多名汉、藏群众揭竿而起,提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口号,组成“饥民团”,举旗誓师,发起起义。肋巴佛任总司令,下编起义军3个团。22日夜,起义军攻破临潭县县城(今临潭新城镇),击毙县长徐文英、国民党县党部书记赵廷栋等人。起义军进入新城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们释放囚犯,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起义军得到临潭、卓尼穷苦百姓的拥护,纷纷响应参加义军,仅数日,起义队伍已发展到4000余人。

为了和在临洮等地起义的王仲甲、马福善、毛克让部互相呼应,联成一片,勒巴佛带领义军在大桥关、石拉路经过短暂的休整后,进军岷县。途中在冷地口和岷县专员胡守谦所率的保安大队遭遇,肋巴佛组织敢死队击溃敌军。但由于岷县城内的国民党军队较多,武器又比起义军精良,勒巴佛只好回到临潭、卓尼一带。其中一部分越过大岭山回到冶力关,经康乐王子沟、斜角滩渡过洮河,在门楼寺峡城与王仲甲、肖焕章、毛可让部会师。会师后,起义军正式起名为“甘肃农民抗日救国军”。至此,起义军声威大振,各地百姓自备马匹、武器,前来投军者不绝于道,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五万多人,涉及临潭、卓尼、临洮、康乐、广河等二十多个县。

临夏和政县松鸣镇肋巴佛革命纪念馆内部

4月,各路起义军突破封锁,汇集在武山县武马镇,召开武马会议。肋巴佛、王仲甲、马福善、水振东、肖焕章、吴建威、年永泰等1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策应武都的国民党骑兵营长张英杰起义。起义军沿九甸峡经新堡、柏林、中寨,包围了岷县梅川镇。随后又绕道申都、闾井南下。在宕昌稍事休息后,顺利通过良功,入武都林坝。途中勒巴佛多次率军作战,洮州义军战力彪悍,经常担任攻坚任务。此时张英杰和王德一已经起义,与主力军会合后计划夺取武都。此时甘南起义军有十万之众。声势浩大的起义,引起了国民党的震惊,蒋介石调集五十九师、七师、十二师、暂编十五师,以及马步芳的骑兵一团、步兵二团向起义军疯狂进攻。十万农民起义军在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前没有丝毫胜算,只好放弃攻占武都的计划。

6月上旬,各路义军会师武都草川崖,成立“西北各民族抗日义勇军”,张英杰任总司令,王仲甲为副总司令,刘鸣为总参谋长。此时起义军有汉、藏、回、东乡等各族将士8万余人,编为十路军,肋巴佛任洮岷路藏兵司令。会议决定兵分三路,向延安进发。王仲甲、郭化如为右路,张英杰为左路,肋巴佛、肖焕章、刘鸣为中路。会后,起义军由于没有正确的领导,内部又不和,武器弹药给养也不足。国民党派50个团,又有兰州空军派飞机扫射助战,地方保安部队配合围追堵截,起义最终失败。这次起义,历时达7个月之久,有20多个县的七、八个民族参加,人数最多时达10万以上,是具有民族联合阵线性质的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撼动了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与进攻,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

肋巴佛的烈士证

勒巴佛带领起义军退回临潭。国民党五十师在临潭、卓尼疯狂围剿、搜捕杀害起义骨干,汪鼎臣等3000余名革命先烈惨遭杀害。肋巴佛在临潭、卓尼无法立足,在群众掩护下转赴夏河活动。后来形势日趋恶化,在夏河也不能立足,只好投奔宁夏友人范新民处避难。1946年5月,肋巴佛返回临夏和政县,听说岷县、渭源等地有地下党在活动,便于年底去渭源,经夏尚忠、李永发介绍与中共陇右工委领导人高健君、万良才等人会面。肋巴佛向往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他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由高健君、牙含章二人介绍,肋巴佛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6月,陇右工委决定派肋巴佛赴延安学习和汇报工作,途径平凉安国镇三十墩时,不幸遇车祸遇难。31岁的生命就此停住,一个年轻的生命光荣的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康庄大道上。陇原为此悲恸,洮水为此呜咽!党组织秘密将他埋葬在平凉安国镇十三墩南壕,没有墓碑,仅用一块青砖做标记。

1981年9月在甘肃省委召开的“甘南农民起义座谈会”上,第一次公开肋巴佛遇难的消息,对肋巴佛的历史功绩做出来客观的评价,同时追认他为烈士。肋巴佛以宗教领袖活佛身份,高举义旗,率领藏汉僧俗群众反抗国民党的暴政,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我国现代史上是很少见的。甘肃各族群众称赞他是“爱党爱民的典范,民族团结的楷模。

临潭县冶力关“甘南农民起义领袖肋巴佛烈士纪念馆”

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起义领袖,1987年甘南州卓尼县在古雅川山上修建了“肋巴佛烈士纪念亭”;1989年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肋巴佛传》。同年甘肃电视台摄制了电视连续剧《肋巴佛传奇》;2008年,甘南州临潭县在冶力关镇修建了“甘南农民起义领袖肋巴佛烈士纪念馆”;2009年,临夏州和政县松鸣镇修建了“肋巴佛革命纪念馆”。同年肋巴佛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甘肃人物”。现在甘肃省所有的纪念肋巴佛的纪念碑、纪念亭、纪念馆都成为甘肃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

岷山不墨千秋画,洮水无弦万古琴。活佛仁爱遍陇原,烈士英名垂青史!”巍峨的岷山会记住您,日夜奔流的洮河会记住你,陇原儿女更不会忘记您!在您精神的感召下,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