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的今天,即公元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在泉州晚晴室圆寂,归去前留下了这四个字:“悲欣交集”。这是他对一生的了悟。
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全才的人不多,弘一法师算得上其中一个。有人说他把一生当作两生过,前半生叫李叔同,是《送别》的作者,是丰子恺的老师,是名士,是演员,是剧作家,是美术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是音乐家,是现代艺术鼻祖,是中国第一个裸模,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半生是弘一法师,是个高僧。
家世显赫 志存高远
光绪六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处三合院里,父亲李世珍是家财万贯的盐商。家境殷实的李叔同,虽游走于津门贵族阶层,但心里却充满了对祖国的忧虑和对读书的向往。甲午战争后,李叔同感慨道:“文章虽好,亦不足以制胜。”从此,他开始读一些新学书籍,以期报国。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李叔同对康、梁十分佩服,他刻下“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章,声援变法。可惜变法很快失败,李叔同逃到上海的法租界避难。
笃志求学 诚挚爱国
次年,李叔同考入了南洋公学的特招班,成了蔡元培的学生。在蔡元培构建的西学体系中,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日文、英文,1905年,李叔同为黄炎培的“沪学会”谱写了气势磅礴的《祖国歌》︰“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成为全国各地教学教材,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忱。李叔同唤醒民众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后来,他 “二十文章惊海内”,被《大公报》评为“新世界之杰士”。
专于教书 春风化雨
日本留学归来后,李叔同应好友邀请,入职浙一师,当起了美术、音乐老师。为有效地利用每堂课的五十分钟,他总是提前写好板书。此外,为校友会的杂志《向阳》写发刊词,举办漫画会;串场国学课堂“砸场子”,劝告学生去看《鲁宾逊漂流记》;作为美术老师,积极地写《欧洲文学史》,更是在1914年秋天,大胆作为“裸模”来写生……
诲人不倦 桃李春风
李叔同可谓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文学家、漫画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国学大师潘天寿、音乐家吴梦非、书画家钱君陶、大记者曹聚仁……他们像李叔同折射出的光芒,照亮了黯淡无光的晚清艺术界。他们齐心用艺术开启民智,开拓平民百姓看世界的眼界。
斩断俗世 皈依佛门
与好友离别,他写下《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句话道尽人生无常的哲理。他曾断食17天,毫无征兆之下,最终决定出家。1918年,38岁的李叔同,身披海青,脚穿芒鞋,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弘一”。李叔同的一切,瞬间在世间消散。他将珍爱的收藏品分赠友人,将金石古玩封存于西泠印社,将钱财分别寄送回天津的家室和日籍妻子。
剃度后,弘一法师严守戒律,不做住持,不蓄弟子,生活极简。一件衣服足有二百多个补丁,一把伞用了几十年,用咬扁的柳条当牙刷,蘸盐水刷牙,津津有味地吃着捡别人扔掉的萝卜。弘一法师投身的律宗,戒律苛刻、教义深奥,几乎成为绝学。于是,他发愿解经,笔耕不辍,著书立说,终将失传700多年的南山律宗,发扬光大。
论声誉,他早已名满天下桃李万千;论家世,也是富甲一方的富家公子,他却能够摒弃巨额财富,放下一切,忍受佛门清苦!这便是李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