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认准一件事并坚持下去是非常难的,更不用说将它当成终生的事业,不计回报。
是只要我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坚持着一件平凡的事情,就会让我们变得与众不同。
今日我们所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一位一生秉承佛心,以慈悲为怀,兼济天下人的仁义师太,她更是圆寂后修成肉身菩萨,为她经历人间的一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自小便听佛
仁义师太本名姜素敏,1911年出生在沈阳的一个富贵人家。虽然家境优渥,父母宠爱,但是备受封建思想的压迫,父母不仅从小就让她裹脚,还在她十几岁时给她指了一门亲事。
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安排她读私塾,学习琴棋书画,想将她培养成贤良淑德,人人夸赞的大家闺秀。
虽然她的学业颇受人称道,但是小小的姜素敏对这些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她真正喜爱的是到寺庙里听和尚诵经,听大师讲佛法。
她时不时在家中熏檀香,抄写佛经,修身养性,时不时在佛经深奥玄妙的海洋中遨游,开始以佛的眼光看待这世间的人与物,情与法,渐渐地悟出一些东西,修出了一颗慈悲心。
在檀香灰的见证下,不过几年时间,姜素敏就能将很有难度的经书倒背如流,可见她的诚心与对佛的虔诚信仰,一个十几岁的青年,找到了坚持一生的信仰。
她常去寺庙,就发现那里的寺院破旧,环境清苦,僧人苦修,经常吃不上饭。于是经常将家中的粮食取出来接济那些可怜的僧人。
在她成年前后,她又爱上了医学,潜心于此,颇通针灸医道,姜素敏还凭借这身医术还救助了许多人。
心有信仰,胸怀大义
虽然姜素敏钟对佛教虔诚信仰,但是碍于一些世俗的牵绊,要承担身为女儿、妻子的责任,一直难以真正出家。直到1940年,她29岁时,才在五台寺显通寺削发为尼,心愿得成,法名仁义。
出家后她潜心修炼,在精进佛法的过程中,她的内心世界有一颗慈悲的菩提心,周身也散发出平易近人、温润如玉的气质,她还从佛法中领悟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医学与佛心都是她的坚持,她一个也没落下。1942年,她来到沈阳中医院,将她所学的医术深挖其根本,还学习了多种医学理论,与时俱进,不断钻研,果然救了许多苦命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随后几年,朝鲜战争爆发。在战火纷飞、自身难保的时候,仁义不顾危险,带着自己善良慈悲的内心,凭借学到的一身过硬的医术,毅然决然加入了志愿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地医生,奔赴前线,救治伤员。
在战场上,为了抢救伤员,她住在环境艰苦的洞穴中,时常还要在露天的冰天雪地中忙碌。有一次更是险之又险,战场上枪炮无眼,敌人的一颗枪子飞来,一击命中了她的腕骨。
一时之间一阵剧痛,差点让她失去左手,对于医生来说,手是行医救人的工具,非常重要。但是危机当前,凶险万分,还有伤势更重的伤员需要抢救,她必须忍住疼痛与眼泪,只是用纱布简单地包扎,硬撑着继续救治他人。
在前线的几年中,仁义勤勤恳恳,使用最为精通的针灸,妙手回春,抢救医治了很多受伤的战士。
她虽然是柔弱的女子,但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却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抗战之中。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她的时候,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巾帼不让须眉”。
同时,她用自己力量,帮助那些在逆境中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善良与慈悲,温暖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战后,她被派往乡村的卫生院,在小小的天地间也救助了许多村民。
回顾她的前半生,长久以来,她就像她的名字仁义一样,始终向世人传递着仁爱,传递着善意,以一颗悲悯之心救助着受苦受难的人们。
晚年清修
1983年,已经72岁高龄的仁义师太来到九华山,选中了通慧禅林这块福地,想要在此度过余生。
此地花草树木茂盛,清幽怡人,坐落在这群峰之间,若在打坐诵经的间隙一眼望去,只见一片郁郁葱葱的世界,林间时不时传来黄鹂婉转,溪水潺潺,颇有意趣,是一处极能修身养性之地。
但是环境虽好,但是房屋却难以住人,门窗破损、墙体脱落,整个院落都荒废失修、破败不堪。但是这并没有阻挡仁义老师太的想法,她看到这残破的景象决定将其重修,重焕寺院生机。
她投入了自己的全部积蓄,还以高龄每天出诊,赚得修葺的费用。还要亲自上山下山,对采买材料、修复的过程严格把关,通过两年多的劳心劳力,终于将这块禅林修复,并更胜从前。她对于佛教与寺庙的爱是如此深沉,如此无私,让人动容。
修成比丘尼肉身菩萨
1995年11月28日晚7点,仁义老师太圆寂,享年85岁。她的弟子们遵从她的心愿,以坐缸来圆满她自己的一生。
三年后,寺院上下见证了开缸,只见师太稳稳地端坐在缸里,还呈现出日常最为熟悉的救人施针的状态。
所谓坐缸,就是大师圆寂后,将他的肉身放入一口大缸中,并在底部,缸中撒草木灰等灰屑防止水汽进入,以保证大师的肉身不腐。但是真正不腐的肉身少之又少,而仁义师太的肉身奇迹般的不腐,是一个罕见的事情,令人称奇。
肉身不腐,在佛教看来则表示她是金刚不坏之身,乃是成佛的标准。师太的肉身如此完好,如同神佛再世,难怪整个禅林都如此喜不自胜,这对佛教来说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而且师太本是比丘尼,修成金身本就罕见,而以比丘尼的身份修成更是前所未有,足以让世人惊叹。
此消息一出,世人都猜想赞叹,师太平生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最终能得以证道,圆满,修成肉身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