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国影响颇深,也是最成功在中国扎下根来的宗教。许多不了解历史的人都会以为佛教是中国的原生宗教,实际上佛教来自印度和尼泊尔,“道教”才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许多人提起佛教都会想起古色古香的寺庙,实际上如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佛教都经过汉文化深刻的影响,包括僧人不能食荤腥、不可有色欲等,都是中国佛教独有的特色。
在其他的国家,佛教中人有的可以喝酒吃肉,还有的可以结婚,但是不论怎样与否,这些都不能作为评判佛教好坏的标准。
真正的佛教内涵——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还是流传了下来,并与“禅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将这份独有的爱飘洒向世间。
佛教中的地位最高者是释迦摩尼,也就是《西游记》中可以轻易把孙悟空镇压500年的如来佛祖。
许多人都知道佛祖厉害,却不知他的力量源自哪里,他又是如何才成为掌管西天的至尊者呢?
这就要从他还是凡人的时候说起,佛祖的身上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在很多人看来不可亵渎的佛祖居然被人砍了3剑,那么到底是谁这么大胆呢?
佛教的历史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诞生于公元2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最初只在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流行,影响力并不算雄厚。
但是随着孔雀王朝的崛起,他们所信奉的佛教地位也水涨船高,不仅在印度本地飞快流传,还随着繁华的贸易传播至国外,为佛教后世成为世界性宗教打下了基础。
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总共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向南传入东南亚地区,并被其相继奉为国教。
而另一边随着同中国之间的贸易传播到了中原,在经由中原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东南亚与东亚二者因为地理位置与文化水平的不同,使得东南亚地区的佛教保存了较为原汁原味的异域性。
而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同化能力,如今东亚地区的佛教已经与儒家、道教相结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佛祖的身世
佛祖是佛教的创始者,数千年之前的印度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地区,许多繁荣的国家在这里建立,塑造了美丽的文明。
而佛祖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的出身十分显赫,是其中一个小国的王储。
只是他的母亲在他一出生就感染了风寒去世,不过好在他的父亲十分疼爱他,给他取名为“悉达多”,意思是智慧的人。
小时候的悉达多就表现出了不俗的头脑与想法,比起同龄人的追名逐利,他更喜欢同宫外的苦行僧们呆在一起,并且受到苦行僧的影响,喜欢思考人生的价值。
随着时间的流逝,悉达多的年纪渐渐长大,而他对人生的态度也愈发通透。
就这样在他29岁那年,他突然离开皇宫,隐姓埋名成为了一位苦行僧,开始向大众宣传自己所参透的真理,他的智慧感染了许多人,于是追随他的教众越来越多,佛教逐渐形成了。
在印度也有一个更为神奇的说法,那就是悉达多在新婚之夜离开了自己的妻子,来到了一处悬崖立地成佛。
三次剑砍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第一种说法其实是更趋近于真实的情况,也可以推断出悉达多能够成为佛祖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而在传教期间,贵为王子的悉达多也吃了很多的苦,甚至因为自己的本领被一个人砍伤,那么到底是谁这么大胆,敢伤害一个国家的王子?敢伤害创世的佛祖呢?
原来悉达多在离开皇宫之后一直过着苦修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众所周知悉达多成佛的地点——菩提树下。
熟悉佛法的人都知道,释迦摩尼正是在一棵菩提树下逐渐成佛、超脱自然的,而在他成佛之前,这棵菩提树下也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原来来到菩提树附近的不仅有悉达多一人,还有一位著名的暴君——歌利王。他和他的妃嫔一行人在菩提树附近嬉戏游玩,随之而来的还有浩浩荡荡的随从。
歌利王平时无恶不作、残暴嗜血,所以周围的人都十分惧怕他,在和嫔妃们玩耍了一阵后,歌利王因为疲倦而逐渐睡去,嫔妃们眼看无事可做,便注意到在树下打坐的悉达多。
她们见悉达多一副僧人打扮,便祈求悉达多为她们宣讲佛法。
悉达多见她们如此真诚,就开始向她们传授起佛学真谛。
然而悉达多的举动却得罪了歌利王,原来他一觉醒来见自己身边空无一人,所有人都忽视了他,跑到一个僧人面前。
于是他怒火中烧,认为一向听话的仆从们居然敢无视他。
于是他二话不说,拔出腰间的佩剑砍向悉达多,要给他一点儿颜色瞧瞧。
只见一阵寒光闪过,悉达多的手臂被当场砍断,但是悉达多却十分平静,依然在菩提树下打坐,任凭鲜血喷涌而出。
没有见到对方痛苦求饶的样子令歌利王颇为恼怒,于是他又挥剑砍向悉达多两次,这次他分别砍下了悉达多的耳朵和鼻子,可是悉达多依然没有反应,只是坐在菩提树下等待着什么。
只见下一秒,悉达多身体的伤口就停止流血,并且重新生长出了手臂和耳鼻,这下歌利王害怕了,他意识到眼前的这位僧人不是一般的人,自己这么对待他只怕会被神明降罪。
于是他慌忙地扔下佩剑,转而跪拜悉达多,祈求他宽恕自己。
而悉达多依然波澜不惊,只是说自己在成佛之日会从歌利王身上取走3个东西,作为补偿3剑之物。
后来的悉达多在菩提树下最终修成正果,立地成佛。
而成佛以后的悉达多也应承诺找到了歌利王,歌利王以为他定然会取走自己的性命,不想释迦摩尼却取走了他心中的“贪嗔痴”三罪恶,让他成为了心灵至纯至净的人。
释迦摩尼运用这样的方法让万千子民得到了幸福的生活,不仅拯救了歌利王,也拯救了百姓。
结语
佛祖心中的宽容与大爱打动了歌利王,也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真正的意识到佛祖之所以能成为佛祖依靠的正是那份不计前嫌的气度。
有了宽容,复杂的人心才能变得简单;有了宽容,世间的生灵才会变得缤纷,宽容也是一种勇气,正是有了不计前嫌的态度和厚德载物的气度。才能塑造不平凡的人生。
宽容是君子的行为,也是如今我们应该遵守的道理,它是获得友情与真诚的橄榄枝,也是走向超脱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