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心经》当中讲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皆是空无的?

心经开头就讲五蕴皆空,也就是说物质、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是空无的,而在我们的认知当中五蕴确确实实的存在,五蕴也是生命的根源,如果没有了五蕴生命也就变得毫无意义,那么心经当中为何说五蕴皆空呢?

物质为空

很多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大富大贵,如果有机会当富人,恐怕没有人会选择当穷人,所以人们通常认为物质是决定一切的基础,可见物质的重要性。

而心经当中却否定了这样的说法,认为物质是空无的,不应该去过于执着追求。

也就是说财色、名利、地位都是空无虚幻的,再有钱的人,也吃一碗饭、睡一张床、住一间房,到老死了也只会化作一把尘土,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再漂亮的容颜也是薄薄的一张皮,皮下面也是血与骨头,而且这张皮也会随着时间老去,失去往日的光鲜亮丽。

追求名利、地位更是一场空,只是满足变幻无常的内心而已,到老死去的那一刻发现追求名利、地位毫无意义,最后都是一场空。

就像三国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那些三国当中的英雄豪杰明争暗斗一生,但最后都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人们的谈笑风生,成和败都变得一场空。

所以说万物不留、唯有业随身,做人不能太过多追求这些假有的东西,财色、名利、地位你说不存在,它确实也存在,但最后也都是一场空,就像虚幻一样。

所以心经当中的物质为空,并不是说物质就是永远不存在,而是物质是变幻无常的,不应该太贪图追求物质,而是顺其自然,舍去内心深处的贪心,放下不必要的纷争,这样人间才会成为一片净土。

感受、思想、意识为空

其实人的感受、思想、意识都是刹那的,在特定环境下升起,随后都会消失不见,而不是永恒的存在。

比如说看到一个女孩非常漂亮,你很想追求她,但是过了段时间又看到比这个女孩更漂亮的,于是忘记了最初的那个女孩,你的感受思想意识一直在变化,非常不可靠。

又比如你吃到一个非常好吃的食物,在当时你会感受到非常的幸福,但吃完了这种感觉也会消失,留下的只是回味。

人的思想意识不断升起又消失无休无止,就像一个匆匆过客,就像客栈里的形形色色的客人,客人最后都会离开,什么也不会留下,而只有客栈真正主人才会留下来。

所以我们不要太执着感受、思想、意识,做人做事一定要顺其自然,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没有发生的也不要太焦虑恐惧。

离开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因为感受、思想、意识最后都为空。

行为为空

其实人的行为没有对错和善恶,只是人们对行为的判定标准不同而已,哥伦布航海发现了美洲大陆,成为了欧洲人心中敬仰的大英雄。

但对于美洲土著人来说成了灾难,所以欧洲人看待哥伦布的行为是非常伟大的壮举,但对美洲土著人来说他是侵略者的代表。

又比如说你救了一只狼,对狼来说这是善行,随后狼吃掉了一只羊,那么你救狼的行为对羊来说就是恶行。

所以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和善与恶,只是人们对行为的看待角度和判定标准不一样而已,人的行为是不可靠的,所以说心经当中讲行为为空,只有行为背后的因果才是真实不虚的。

结语

修道、修佛追求的是永恒的真理,真实不变的真理,那些变幻无常长虚幻一样的五蕴并不是修行人该追求的,五蕴是虚幻空无的。

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看到事物的本质,用自己的肉眼、感官去判断事物永远都是凡夫,所以心经当中的五蕴皆空是让我们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破我执、法执、扫除内心的一切执着,一切障碍,离真正的道越来越近,。

学佛就是要让自己内心变得无比清净,放下对五蕴的执着,那么也不是一个凡夫了,跟大多数人的追求背道而驰,也就是所谓的人心不死道不升,因为大多数人的追去并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