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待抢救的古建筑——汾阳演武古镇寿圣寺(大寺)

图片为曾经辉煌 现在落寂破败了的寿圣寺(我们当地叫大寺),大殿建筑为汾州地区体量前冠,图为正殿和西配殿


汾阳演武镇寿圣寺,我们当地老百姓叫大寺。整体面积大约占地一百多亩,坐落于演武古镇东北部。

演武镇古建筑平面图

东面隔一条路与招贤村原来土地庙比邻(大约有百十来米,现已损毁)。

南边与曾经的魏文侯庙(备注)也就是百十来米的距离。

据说寺庙大殿佛像下曾经有通往演武东南方向子夏庙内的地洞,两庙相距大约有1000米。现在洞口堵塞。

大寺建筑分为几个区域,西北部为寺庙区域,右侧建有斋房院、藏经楼等建筑。

东部、北部为供养土地,南边是广场。

大寺寺庙主体建筑分为三进式院落。寺庙建筑从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

寺庙主建筑大殿,也叫正殿,后殿,也有人叫大雄宝殿。

大殿悬山顶结构,两面坡,殿顶上琉璃瓦盖顶,原来屋脊正中央的装饰;脊刹,富丽堂皇,造型优美,正脊两端还有鸱尾构件(现已经损毁)。

大殿五大开间,进深大约有十几米,巧夺天工的木结构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大殿内木结构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构件齐全,雕梁画栋,庄重肃目。

各个殿内一座座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美轮美奂的神像,雕塑得活灵活现笑看人间。

而且大殿墙壁上还有精美绝伦的壁画,以及当时施主,寺庙住持,壁画制作人等等资讯(因为年代已久看不清楚)。

整个寺庙建筑规模,大殿体量,整体面积,在老汾州地区也是属于前冠。

中殿为三大开间,也是悬山顶结构,两面坡,进深也有十几米,也是雕梁画栋。

山门及前殿建筑早已损毁,无有痕迹。

原来大殿内雕塑有如来佛像等等,其他殿分别有四大天王,公关,哪咤等塑像。大殿前还有竖壁。

其他配殿内塑有十八罗汉等的塑像。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大寺被改为棉花加工厂(演武棉站)后,寺庙里的好多古建筑毁于一旦。许许多多,造型各异,制作精美,美轮美奂的雕塑神像统统都被损毁,真正是令人扼腕叹息,遗憾万分。

大寺明清年间香火甚旺,在清咸丰十六年四月的演武镇赈済碑志上,还镌刻有演武寿圣寺捐银一百两字样,当时寺庙住持为 和修。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内还有和尚住持;两个短小精干的和尚,一个叫定福、一个叫定珍。

大寺六十年代左右成为演武棉花加工厂,称演武棉站。棉站历来担负演武镇、肖家庄乡共2个乡镇33个自然村的棉花收购、加工、调运任务。站内建有棉花收购、加工车间及办公生活设施。包括,轧花车间、脱绒车间、打包车间30间;分级、结算等办公室28间;籽棉库、皮棉库、材料库40余间。 另外,东北部还有几十亩地种植庄稼蔬菜。改革开放以后,棉站还审时度势在西部开了一个磨房,由西堡庄在演武棉站工作的陈开录给老百姓加工粮食,他儿子在那里给人们修理摩托车。

但是,就这样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寺庙建筑群在当地县志及其他一些文字中都显有文字记载。

而笔者也是当地本村人,但以前也是一直没有关注过。

直到我因为患结肠癌休闲下来,继而写我的纪实自传体乡村回忆录《草根春秋》后,涉及到当地的一些人文古建等,才慢慢地对于古镇寿圣寺关注起来。

并且在前段时间,实地考察了解了寿圣寺一些现状,用手机拍摄了一些寺庙建筑现状的图片,发现现状不容不着急,现状非常危急,需要急待抢救,如果不抢救保护及时,恐怕今年再有一场大雨,大殿内的壁画,甚至整个大殿建筑就会毁于一旦!!!

通过手机拍摄大殿房梁上的一些资料,可以得出几条信息:

一 .寿圣寺(大寺):最初建筑年代不详。但据大殿房梁上记载;古迹先于至政三年二月十四日重建。也就是说大寺正殿最起码是在至正三年前就有建筑的。

至正是元朝元惠帝 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的年号。至正三年是1343年。也就是说大寺的大殿重建至今已经681年了。最初的建筑肯定比这个年代要早不少。

二 .而据大殿房梁上记载,大殿后来又经过了四次的重修 重建。

xx祐五年四月重修。

大明洪武 七月十七日重建。

正德十三年四月十六日重修。

嘉靖十年七月十日重建。

三 .大殿梁上记载有重建,重修匠人,以及施主捐款等资讯。

四 .中殿房梁上也有建筑修缮,以及捐款施主等等资讯。

但是,因为手机拍摄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好些资讯还是不太清楚。

因此,其相关文字记载和图片仍需要相关部门考察论证。

而据现在的住持李发元先生所讲述,期间曾经有北京的古建筑专家前来演武寿圣寺(大寺) 正殿考察。他们不辞辛苦,登上高梯,爬上房梁,一字一字考察解读,根据考察结果,据说演武寿圣寺这个古建筑,最初建筑时期比太原晋祠中间的一些古建筑(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里的建筑时期还要早。

下面是演武寿圣寺(大寺)现状的一些图片。



图片为大寺正殿西墙

大寺正殿西北角和现主持李发元先生


大寺正殿

前面墙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寺改为演武棉花加工厂后拆除了原来大殿的前墙而改建的墙壁。

正殿内雕梁画栋的木结构

正殿内的木结构

正殿内图

正面殿墙壁上木结构斗拱

大殿前面墙壁上硕大的木结构斗拱


大殿内的木结构斗拱

巧夺天工的木结构

大殿内硕大的木结构斗拱

网络图片 硕大的木结构斗拱

网络图片 屋脊上的鸱尾

网络图片 屋脊中央的脊刹

网络图片 屋脊·中央的脊刹


网络图片 屋脊两端的鸱物

十四根直径四十厘米左右的松木(是否是松木)支撑着硕大的大殿


大殿房梁上关于建筑年代及重修年代的记载

大殿梁上记载施主捐款的资讯


大殿梁上记载汾阳演武等字样


大殿梁上记载当时寺庙住持 僧人等资讯


殿梁上记载修建年代


正殿内的壁画

大殿内的壁画

大殿内的壁画

大殿内的壁画

大殿内的壁画

大殿内的壁画

即将倒塌的正殿北边殿顶

即将倒塌的正殿后墙及北边殿顶

五间西大殿


琉璃瓦及建筑构件

散落在院子里的建筑构件

大寺中殿(也叫过殿,二道殿)

中殿(也叫过殿)

中殿西部图


中殿北边的一个建筑(是否是殿前竖壁或者是后来棉站加工棉花的一个设施 )

中殿内

中殿内 两上也有记载建筑年代及捐款人等资讯


(备注)魏文侯庙;据说是梁朝(502年——557年)建筑的寺庙,庙内有铁铸的铁人、铁佛。
据传我们演武古镇,公元前战国时期就有记载。

时间追溯到了清朝末年一个冬季,按照惯例冬季浇地,那时候浇地一般都是大水漫灌。这一年浇地,当大水流到演武镇村庄北面,演武寿圣寺(我们当地叫大寺)南面的时候,大水突然都钻到了地下,费了很多时间,很多水才灌满。

上个世纪集体化的时候,那里是我们生产队的土地,我们经常在那里劳动耕作,深有体会。那个地方虽然我们生产队多次平田整地,但因为地势太低,那个地方始终还是低洼地。每年浇地非常难浇,底洼处一上水就满了,但高处好长时间都上不了水,但遇到涝年,那里的庄稼又早早地被淹死了。现在还记得那些个涝年在那块地里打捞高粱的情景,那个地方就能种高粱,因为高粱比较抗旱耐涝。

我家1980年修建的房子就在那里稍微靠北边的地方,那时候人们批建房屋,谁家也不想要那个地方,因为那个地方地势太低,费土方。不过那个遗址现在都已经盖上房屋了。

那年浇地过后,人们都感觉奇怪好奇,便群起而发掘之,这一发掘大大出乎人们意料,原来此处竟是被历史掩埋了两千多年,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庙,进而揭开了一段早已被历史尘封的陈年往事。

  从发掘出来的碑志(不知道那个碑流落到了何处了)中记载,演武古镇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475——221),三家分晋时候的魏国魏文侯(备注) 时期便有了记载。魏文侯;姬姓,名斯,公元前(424年——403年)在位。

相传,演武村是当时魏文侯为了防备,抗衡韩,赵扼守江土,进而招聘学武之人,而设立的演武厅。旁边唇齿相依的招贤村则是当时魏文侯为了防备,抗衡韩,赵扼守江土而设立的招贤馆,招贤纳士,选拔治国良才。

  遗史沿续,而形成了演武镇,招贤村(据传我们演武古镇......很多水才灌满 ,那年浇地过后......选拔治国良才。这两段文字引自平遥安固村李秉章先生《安固村北魏寿佛像出土纪实》)。

  汾阳当今学者吕世宏先生在新著《汾上访古》中也这样一段记载:“平遥李秉章先生《安固村北魏寿佛像出土纪实》一文提到:‘汾阳招贤村村西口原有魏文侯庙,相传魏文侯在此招贤纳士,因而得名。’”共和国初,招贤后土庙东厢房曾置放铁坐佛数尊,笔者曾目睹过。据老人们说铁佛是从下沉的文侯庙中取出的,只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炼钢铁时贡献了。孑遗又为湮灭,只剩沧然记忆。为示后来,留段文字(汾阳当今学者吕世宏先生......这一段文字引至招贤村在太原电力学校工作的郭述鲁先生发表在汾州乡情2012年第一期《招贤村、演武镇的历史由来!》)。

从上述记载可看出招贤村是当时魏文侯为了防备,抗衡韩,赵扼守江土而设立的招贤馆,招贤纳士,选拔治国良才,演武村是当时魏文侯为了招聘学武之人,而设立的演武厅,演习操练将帅良兵。不过,魏,韩,赵以及其他战国七雄中的齐,楚,燕相继被强大的秦国所灭,秦始皇一统天下。遗史延续,而形成了招贤,演武两个相邻而又各自独立的两个村庄,招贤馆变成村,演武厅成为镇。

因此,当地有的人便相传先有招贤馆,后有演武厅。也就是说先有招贤村,后有演武镇。而且两个村子虽然是唇齿相依,一箭之遥,近在咫尺。但是,自古以来招贤村就是属于平遥县管辖,而演武镇属于汾阳县管辖,不过两个县都是属于汾州府治。直到新中国解放以后招贤村才划归了汾阳县。而现在,这两个村庄都已经建设的互相交叉搅合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