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要不要跪下?方丈回答8个字,拯救全寺

朱元璋早年没饭吃,到寺里出家。 从此,他结缘于寺院,在世间留下了许多与寺院有关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朱元璋去庙里拜佛,在蒲团前问:“要不要跪?” 在场的修士露出苦涩的神色。

这个问题很棘手,一不小心就会失去理智。 好在方丈机智,只回答了八个字,成功化解了局面。 这也让朱元璋很高兴,离开后还给寺庙捐了一大笔钱。 慈善机构。 那么方丈是如何回应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

01

朱元璋结缘寺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草根。 他小时候根本没有地位。 他甚至没有名字。 他只有一个外号“老八”,别人都叫他朱冲八。 后来,他的父母在旱灾和蝗灾的双重打击下去世,朱元璋只能和嫂子一起生活。 所谓嫂子胜过妈妈,舅舅是儿子。 大嫂既是嫂子又是母亲,将朱元璋拉到了十六岁。

朱元璋认为,耕作是没有前途的,是乱世的倒台。 元朝战乱,百姓赋税增加,耕作越来越难。 要是再有旱灾,全家都要饿死。 于是朱元璋打算去皇觉寺寻找活路,嫂子也很支持他。 就这样,朱元璋与神庙之间的缘分就结下了。

初入皇觉寺时,朱元璋只是一个小和尚。 应方丈的要求,他负责日常的做饭、打扫卫生,以及一些杂务。 朱元璋不服。 虽然有点累,但还是有幸吃到了一口。

皇觉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布施和布施,这两点要看天时地利。 旱灾使百姓无收入,黄觉寺的收入也逐渐入不敷出。 最终只能原地解散,让所有修士出去旅游。 .

说出去旅游,其实就是乞讨食物。 朱元璋从庙里拿了一个碗,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转眼就过去了三年。 三年间,他走遍了名山大川,见识了世间所有的悲剧,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周游世界,逃离元朝末年的动乱,他虽然能活上一阵子,但他并不稳定。 与其终日活在恐惧中,还不如主动面对,加入这个乱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于是朱元璋同意发出一个小小的邀请,加入黄巾军,从此踏上了称帝之路。

寺庙为朱元璋带来了一切

随着郭子兴的赏识,朱元璋逐渐名声大噪。 后来,他离开郭子兴,独自征兵。 称帝,建明朝。 如果要问朱元璋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答案一定是寺庙。


首先,朱元璋离开嫂子去皇觉寺的时候,目的就是为了吃饭。 朱元璋的家乡连续两年遭受旱灾、蝗灾和瘟疫。 家里很久没有吃的了。 精力充沛的朱元璋只有16岁。 . 由此看来,救朱元璋的正是皇觉寺。


其次,朱元璋来到皇觉寺后成为了一名小和尚。 虽然看起来他是在寺庙里做家务,但皇觉寺却给了朱元璋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的“和尚”身份。 试想,如果朱元璋不是和尚,而是乞丐,那别说流浪三年,坚持一年就好了,而且不是流浪,而是乞讨。


最后,皇觉寺也给了朱元璋发展潜力。 朱元璋入黄巾军后,之所以能够拔得头筹,受到郭子兴的赏识,无非是他的聪明。 而朱元璋明明没学过,哪里来的? 不靠那三年的流浪。 可见,如果没有皇觉寺,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也正是这座寺庙给朱元璋带来了一切。


03

智智方丈化解危机

朱元璋是个感恩的人。 他明白,圣殿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因此,自称皇帝后,他经常去京城的一加寺烧香拜佛。 目的不是拜佛,而是感受寺院的气氛,是一种能让他暂时回到十六岁的气氛。 不过,朱元璋第一次随口说什么,和尚就吓得够呛。


朱元璋要来烧香拜佛的消息,自然是有人提前通知了寺院。 一群修士早早起来准备,方丈带头出去迎接。 皇上亲自前来,是这座神殿的荣幸,没有理由怠慢。 寒暄一番后,朱元璋跟着方丈来到香堂。 香堂里有一尊大佛,佛前的四个蒲团并排摆放着。


朱元璋虽然身经百战,却是第一次来烧香拜佛为帝。 他不知道该不该跪,只好问道:“你要跪吗?” 听着,心顿时跳到了嗓子眼,气氛顿时变得极为微妙。 众人都明白,神殿内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若是回答不好,神殿内的修士恐怕会头大。

幸运的是,方丈足够聪明。 经过简单的分析,他发现朱元璋的话传达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他不想下跪。 因为他在这句话中使用了“我”作为主语。 而且,众所周知,朱元璋早年出家。 如果他想跪下,没有必要问。 显然,他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想跪下。


方丈回答:“今佛不拜过去佛。” 短短的八个字,让修士们倒吸一口凉气。 这句话的前三个字,显然是在赞颂朱元璋为一国之王,即大佛,就如寺中的佛一样。 最后三个字夸朱元璋比佛还厉害,没必要拜他。


朱元璋听后十分感动,站起拜佛。 朱元璋走后不久,方丈就收到了朱元璋的一批捐款,这是他的聪明才智赚来的。



朱元璋看似无心之言,实则暗藏杀机,而方丈的话可以化解杀机,同时让朱元璋高兴,这说明方丈也是一个善于谋略的智者,他的智慧可能 不在朱元璋之下,所谓的高手在民间,大概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