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堂栖贤山的文物古迹中,隐藏在三学寺上寺法海寺里的八万四千“释尊无量宝塔”显得最为珍贵。
燃香敬拜之后,进入法海寺,一座刻有“无量宝塔镇古刹”的石柱立于多宝塔侧。
但真正的“八万四千释尊无量宝塔”却在后面藏经殿前的山坡上。因为处于维修期间,后山没有对游客开放,征得崇伦法师同意后,本人得以到大雄宝殿后山一睹八万四千“释尊无量宝塔”尊容。
沿台阶而上,是早年传下来的栖贤石室道场。道场实为宋代修建的石屋,宋、元以来,三学寺的高僧大德都在这间石室道场里打坐苦修。一九八八年,金堂县文化局将栖贤石室道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室道场和碑刻正处于维修之中。
石室道场的门额上,刻有日本沙门东升篆额的“释尊无量宝塔”六个大字,虽然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尚可清晰辨认。
(沙门为佛教名词,梵语 sramana,音译为“室罗末拏”、“舍啰摩拏”等。是西域龟兹语samane,于阗语 samana的音译。有些书籍也写为“沙门那”、“桑门”、“娑门”等。意译为“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等等。)
日本高僧东升篆额的“释尊无量宝塔”
根据《金堂县志》记载,“三学寺,在(县)治(城厢)东四十里三学山,肇始无考。自隋唐来已有之,分上、中、下三刹。上寺名法海,中寺名普济,下寺名广济。明洪武中,(朱元璋)以三学、云顶赐蜀藩(朱椿),为‘金雁庄’,乃更名‘栖贤禅院’。”
明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来川就藩,在朝廷的资助下,于洪武二十七年开始,历时四年,建成释尊无量宝塔。
宝塔建于三学寺上寺法海寺大雄宝殿后面,全塔由塔基、分塔和顶塔组成。塔基用条石建造为等差、同心、六层、八角形基础。
分塔共168座,每座分塔下为塔座、中为塔身、上为塔盖,均为八角形。
塔身每面划分为16格,每格刻有13层小塔4个;第六格东西南北四面又刻有一小佛像。除去佛像所所占位置,每个塔身共有500个浮雕微型塔。整千塔共计八万四干个微型塔。顶塔建于塔基最上层的八角形中心,分塔座、塔铭、塔顶三部分。各部分刻有缠枝及双菱花纹。塔铭上还有佛像及缠枝线雕。
朱椿在修造好八万四千“释尊无量宝塔”后,朱元璋遣派僧录司左善世大佑禅师前来撰写塔记,日本沙门东升书丹并篆额,以纪其修建始末,图示永久。
大佑是元末明初的高僧,作为僧录司左善事(相当于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之类),主要负责全国僧侣的考试考核等事务。
东升是日本高僧,当时在中国研习佛经,朱元璋对其十分器重。派中、日两大高僧前来金堂栖贤禅院为“释尊无量宝塔”撰写塔记和书丹,足见朱元璋对儿子朱椿的宠爱和对“释尊无量宝塔”的重视和肯定。
大佑在《栖贤山道场禅寺石塔记》中写道:“释尊无量宝塔析之则八万四千,合之则一。普使见闻之者即相起信,由信悟心: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与昔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宝塔分布天上人间者,非同非别,非去非来,非古非今,非空非有,而愿心广大,功德充满皆不可得而思议焉。”
大佑写好《栖贤山道场禅寺石塔记》后,由日本沙门东升书丹并篆额,勒石刻碑,盛大开光。
“释尊无量宝塔”为七级八面,八角柱体。底层边长6.8米,以上各层渐次收缩0.8米,每层高差0.4米。底层每一面6座塔,计48座;向上依次递减,第二层40座,第三层32座,第四层24座,第五层16座,至第六层为8座,总计168座塔。又在第七层塔基上建造一座顶塔总领全局。正前一面镌刻释迦多宝塔名号。旁边七面镌刻各种佛像。从八角形之任一边看,均成等腰三角形,横看成列斜成行。设计新颖,造型奇特,精巧绝伦。
原来每座塔上镌刻了500个小塔,168乘以500刚好是84000塔。以一塔概括阿育王一生所造84000塔。
“初唐四杰”之一,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在《游梵宇三学寺》一诗中,是这样描写三学寺的:“香(杏)阁披青磴,雕台控紫岑。叶齐山路狭,花积野坛深。萝幌栖禅影,松门听梵音。遽忻陪妙躅,延赏涤烦襟。”
王勃对三学山的描述得到了陈德公、纪晓岚等人的好评。
三学寺的崇伦法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出家三学寺为僧,参与并见证了三学寺从荒芜到烟火渐盛的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时代,并亲力亲为参加扩建寺庙、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等劳动,使得如今的三学寺在川西佛教寺庙中声名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