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霞洞卧树楼,庆福寺在西首,惜无照片遗存
我的老家在市郊新桥西堡村,小时候,大人们管村子西头,临河的田野边那幢鹤立的小楼和几幢平房叫“复生”,说早年那是一个工厂。但厂子全名叫什么,做什么产品,创办于何时,“复生”是哪两个字,我一直都不知道。后来,父亲才告诉我说,他年轻时曾在“复生”工作过。那是1957年12月份,他刚从遂昌造纸厂辞职回家,闲着没事做,通过村人介绍,进了“复生”做临时工,当抄纸工人。“复生”全名叫温州市复生造纸厂,生产雨伞纸等纸产品。父亲在“复生”只干了不到两个月,就被辞退了,厂方说有新政策,临时工一律辞退。父亲进“复生”上班时,发现工友竟然大都是和尚尼姑、道士道姑还俗的。原来,“复生”就是由这一拨还俗僧侣在解放初期创办的,取名“复生”,就是僧侣还俗、重新生活之意。
由父亲的述说开始,经过多方考证,我慢慢还原了这一段历史。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温州一些寺庙不少僧侣还俗,参加手工业生产劳动。据《温州市志》记载,1949年,温州地区有僧侣2800多人,温州城区有180多名僧侣。不少寺院改作他用,有些僧侣还俗,生活困难,人民政府扶持其生产自救。当时,市区九山河畔的凖提寺、东城下的城下寮,大多僧侣还俗,创办造纸作坊,生产雨伞纸等。这两个寺庙靠近河畔,便于造纸作业,像人工洗料就在河里操作(当时尚无环保概念),捣浆(制浆)直接从河里汲水。原市佛教会徐祖光先生(原市佛教会副会长)著书《憨憨室笔缘》,书中写道:1950年,为了支援居士们生产自救,寂老(寂山和尚)自愿让出庆福寺五间房屋,免费让李德胜、吴国理、徐祖光等居士创办“大众文具工艺社”,实行住持生产两不误。1951年,随着“土改”等社会的变革,城镇僧侣纷纷组织起来生产自救,市佛教会在民政部门的带动下,由性禅、雪生、因净等负责在凖提寺(市区三牌坊)筹办复生造纸厂,市区大部分寺庙僧侣都参加了劳动生产,自食其力。1953年,复生造纸厂因生产发展,从凖提寺迁至庆福寺。这就是“复生造纸厂”的创始。
蔡永敏先生(右),原温州打字蜡纸厂职工,偕友寻访当年的凖提寺。寺院早被改建为民房,但凖提寺的门台还在,门台顶上还有一颗五角星浮雕,是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弘一法师与因弘法师在城下寮合影
1951年,温州市佛教会出具委托书一份,委托庆福寺(俗称城下寮)管理人因弘法师办理寺庙产权变更登记手续,即产权人由因弘变更为复生造纸厂。全文如下:“本市大南门东城下庆福寺宅地面积三亩三分壹厘五毫,先前原宅之管理人系僧因弘,自本年六月间由本会接受充作复生造纸厂厂址,为此请予变更管理人姓名,本会检同该厂之负责人之户籍证明书一份,希予查对信实,特此证明。”
/1951年温州佛教协会委托因弘办理产权证明书
民国期间庆福寺土地所有权证/
原“复生”老工友,现年90岁的陈慧因老人回忆道,她少年时由于生活所迫在城下寮出家,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寺庙僧侣集体还俗时,她18岁。当时庆福寺连同其他几个寺庙,卖掉了寺里值钱的几口铜钟,筹集资金创办造纸作坊。作坊开始时只有20多个工人,后扩充到40多人。他们是1950年“集厂”,1951年政府派佛教会的性禅来领导他们创办造纸厂,并正式挂牌成立复生造纸厂。“复生”挂牌后,厂址几经变迁。据陈慧因老人回忆,大概是1955至56年间,政府投资主导,在市郊新桥西堡村征地建起一个有多幢房子的工厂,复生造纸厂搬迁至此。他们一家就租住在西堡村一农户家里,租住了七八年。陈慧因老人从小勤奋好学,天资聪明,记忆力好,像《心经》、《金刚经》等,都倒背如流。还俗上班后,她专心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口才好,从焙纸、投料工种做起,然后担任厂行政职务,管理方面有一套,实现从尼姑到产业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转变。关于“复生”迁至西堡,原“复生”老工人、西堡村原住民陈忠庭先生,今年已86岁高龄,他记忆甚好,思维清晰,记得同时一起到“复生”上班的十几位村人名字。他回忆道: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复生”共征用西堡村土地16亩,建了几幢红砖厂房。凡有被征用的农户不管被征用田亩多少,一户一个工作名额,属国营企业性质,他家被征地1.6亩,他和村人谢庆池等10人,外加村子里被特殊照顾的困难户6人,1957年被安排到了复生造纸厂工作。他们几个男的进厂后当抄纸工,女的从事拣皮、开纸等工种。“复生”在职正式职工有120多人,除了土地征用16人和103砖瓦厂调过来4名职工,其他都是僧侣还俗的职工。
温州打字蜡纸厂早年手工抄纸车间
迁移后的“复生”位于西堡村西北角,原是一片半岛型田野,三面环会昌河,河畔杨柳依依,碧波荡漾,厂子东边有一个码头,可用于装卸货物,北边另有一个渡船儿埠头,与对岸的西山路相连。“复生”选址此地,离市区近,运输方便,具地理优势。父亲说,“复生”厂里,不少原来做僧侣的职工就租住在村子里,上下班时天天碰见。“复生”生产的雨伞纸,销路好,常常供不应求,还有一位女警察,担任门卫。与“复生”创始差不多同期,还有一家国营温州打字蜡纸厂,它创办于1951年,1953年迁至西山路白泉,即“复生”所在的西堡村的对岸。温州打字蜡纸厂当时生产雨伞纸、皮纸、白棉纸(蜡纸原纸)等,后期更以曙光牌打字蜡纸享誉全国。1958年,因温州打字蜡纸厂扩大生产规模,“复生”被并入了一河之隔的这家国营企业。父亲1957年底被“复生”辞退,可能跟企业合并有关。吴永立先生1951年进温州打字蜡纸厂,对早年情况熟悉。他说,打字蜡纸厂早年一批工人很多是“复生”合并过来的。他们还俗后,很多僧侣之间相爱、结婚,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现在市区经营一间婚庆公司的张先生,曾著文怀念他外公外婆的僧侣还俗经历,文中写到:其外公外婆解放前在温州郊区的两个寺庙出家,一个和尚,一个尼姑。他们当时并不是所谓的“看破红尘”,而是被生活困苦所迫,少年出家。他俩还俗前,由于因缘巧合已经相识,并暗生情愫,但他们没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身在庙宇,只能苦苦暗恋。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还俗后,有情人终成眷属,政府安排他们到了复生造纸厂上班,并分得位于市区三牌坊的一间半婚房。他们婚后先后生了四个女儿。退休后,由其两个女儿顶替他们在打字蜡纸厂工作。外公退休后帮人做些法事,外婆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念佛祷告,祈福国泰民安,感谢共产党给他们带来的新生活。外公外婆的俗名叫潘锦夫、王美钗(法名已忘),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他们是一朵小小的浪花……
“复生”被合并后,厂房成了打字蜡纸厂的原料仓库。我小时候看到的“复生”的房子门锁紧闭,就是充当打字蜡厂的仓库缘由。上世纪70年代初期,“复生”原址划归了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地质队在原渡船埠头建了一座桥,叫地质桥。
原复生造纸厂厂址现为省第十一地质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