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论||观音与圣灵: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中“观音”形象英译研究

2022年12月25日06:31:03 佛学 1825

本文来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转自:翻译学通讯

译论||观音与圣灵: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中“观音”形象英译研究 - 天天要闻

要:1908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将《法华三经》中《妙法莲华经》的《普门品》译成英语,其中的观音形象以《圣经》中的“圣灵”加以重构,并在1913年《西游记》的英译本中使用。李氏认为《西游记》中的观音在师徒四人取经路上频繁出现并施以援助,其救苦救难的形象是《圣经》中“圣灵”的写照,是连接上帝与人类赎罪的桥梁。因此,李氏增加了观音的出场频次,又将底本一幅观音像旁的鹦鹉换成鸽子,并配以文字说明,强调其“三位一体”的“圣灵”形象。李提摩太通过观音的新形象向英语读者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宗教立场,也为《西游记》在西方传播增加了新的可能。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李提摩太;西游记;观音;圣灵

引用本文:杨靖.观音与圣灵: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中“观音”形象英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142-149.

译论||观音与圣灵: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中“观音”形象英译研究 - 天天要闻

0. 引 言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 Richard)是晚清政坛的知名人物,曾参与戊戌变法,对中国政局影响颇大。在华45年间,他不仅译介大量西学,还深人研究中国佛教,英译了《法华三经》《心经》《大乘起信论》等多部佛经。尤其是他节译的《西游记》,从整体回目来看是晚清之前唯一的全译本,在中国小说外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当前对此译本的研究包括胡淳艳、王慧(2012)的底本研究①;黎子鹏(2015),罗净(2016)等在历史语境模式下的宗教对话分析;欧阳东峰、穆雷(2017)的译者主体性研究;刘珍珍(2017),严苡丹、宋明蕊(2018),罗晓(2018)等还加人了小说译本中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但上述研究尚存不足:其一,多是对李译《西游记》的综合描述,未充分利用其他相关史料对译本进行细致考察;其二,对译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较简单,且多集中在玄奘孙悟空等师徒四人,对观音这一频繁出场的形象只是一笔带过。在佛教四大菩萨中,观音在东土民间是最有影响、信仰最众、历时最长的救苦、救难菩萨(刘荫柏 2013:274)。而且《西游记》中的观音有两大核心任务:受如来嘱咐去东土寻一个西天取经的带头人,组建一支取经队伍;在取经途中遇难时给予必要帮助。因此,观音可谓这部小说的关键角色,连接着小说的始终。李提摩太在英译本中是如何书写这一重要角色的?本文基于大量的一手史料,探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下文简称《普门品》)如何形塑李提摩太对观音的独特理解,通过丰富的译例分析李氏如何将小说中的观音与《圣经》中的圣灵进行比附,以及如何修改底本插图以配合“三位一体”(Buddhist Trinities)的圣灵思想。

1. 对“观音”的理解

现有史料虽未明确李提摩太最早接触“观音”这一宗教形象的具体时间,但他在英译《西游记》前就已经接触并翻译过与观音相关的文本《普门品》,即《法华三经》中《妙法莲华经》的第25品。此品是中国目前所藏佛典中对观音描写最详细的文本,主要讲述佛陀为无尽意菩萨解说观音的名号因缘,言说其巨大神力,以各种应身示现婆娑世界。这也是《法华三经》中最广为人知的篇什,并作为一部经典被单独列出,至今仍被无数佛教信徒诵念,成为《法华三经》的经中之经。根据杨靖(2018),李译《普门品》的底本是日本学者深川観察(1905)所著的《法华経:训訳》撮要,因此李氏自然并未全译。然而,他特别重视观音,认为若不对其详细诠释而只译撮要,则难以让西方读者完全明白观音的内在含义(Richard 1910:16)。因此,他在佛典的英译本集《大乘佛教新约》中第16至23页又增加了自己所译的《普门品》,不过只译了其中的长行,并未译谒子。译本前言中,他对观音是这样描述的:

翻开新佛教的经典,我们一次又一次发现,从上上下下的社会各阶层,有男男女女被他人的慈悲之心感动,他们受到鼓励,全心全力拯救他人。这位鼓舞他们的最高最神圣的想法在中国被称为Kwanyin(观音),而在日本则是Kwannon(观音)。这种表达意为俯视并怜悯苦难的人类,鼓励他们拯救他人。(Richard 1910:14-15)②

李氏眼中的观音是救苦救难的形象,能号召家家户户传递拯救精神。他还将《普门品》的题名英译为“Kwanyin—the Universal Hearer of Prayer”。释素闻(2009:295)将“普”定义为“菩萨现身说教非专一门,故曰普门”。李利安、谢志斌(2014:442)认为,天台宗将实相圆法周遍一切称为“普”。《法华义疏》第十二卷提到,普门者,普以周普为义,门是开通无滞之名(《大藏经》34, 1721:0624c22)③。上述定义均提到此品所传递的法义能通一切,即能摄一切法,重点在法。而李氏则将重点转移到观音的“普”救的层面,呈现出倾听世人祈祷的神明形象(Hearer of Prayer)。此外,他将观音与上帝、圣灵相联系。例如:

(1)原文:威神之力④。巍巍如是。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深川观察 1905:5-6)

译文:The wondrous power of God

Is awe-inspiring, like this: —Should a woman desire a son, And reverently worship

Holy Kwanyin, She will obtain a blessing—An intelligent son. (Richard 1910:239)

作为“圣灵”的“观音”(Holy Kwanyin),其法力也来自上帝(The wondrous power of God),这体现出极其浓厚的基督教思想。因为基督教相信圣灵是上帝的第三位格,与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是完全的上帝。李氏在Kwanyin前特别加上Holy,并以注脚提示读者:

观音(Kwanyin)(印度语读成Avalo-kitesvara,日语读成Kwanon)是一位倾听之神(Listening Goddess),祈祷者可随即让这位神现身于陆地或大海。她以三十三身形象对社会各阶层的人显现,只为尽力施予救助,以满足他们特别的精神需求。她的怜惘比所有山都高,比激流的山谷还深。她会以不同形象在不同时刻对不同人显现。(Richard 1910:239)

可见,李氏认为观音是倾听之神,只要众人有求必会出现并满足各种精神诉求,这是一位有着圣灵特性的观音,后文将对圣灵做进一步分析。

2. 《西游记》译本中观音的“圣灵”形象

圣灵是基督教“三位一体”的第三位,另两位是圣父与圣子。李提摩太(Richard 1916:12)曾在《致世界释家书》(An Epistle to All Buddhists)中告诫全世界的佛教徒:犹太教从一神论发展到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论,而佛教则经历从无神论到有神论,再从有神论到“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因此,在他看来,佛教中也有“三位一体”,佛教中的观音是基督教“三位一体”中的圣灵,阿弥陀佛为圣父,圣子则是不同的佛与菩萨。为详细说明圣灵的特质,李氏(Richard 1916:11)引用了《圣经》(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of the Holy Bible, 1901)中的片段,“The Spirit also helpeth our infirmities, for we know not what we should pray for as we ought; but the Spirit maketh intercession for us.”。之前他 (Richard 1910:14-15)曾提到,“The Holy Spirit helps our infirmity and makes intercession for us with groanings that can not be uttered.”。这都体现出李氏对圣灵的理解,即在人类的灾难面前圣灵会有求必应,救苦救难。在《西游记》译本中,通过与其他形象的对比,圣灵的形象得以突出。例如:

(2) 原文:那怪道:“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菩萨道:“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汝若皈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怪物闻言,似梦方觉,向菩萨道:“我欲从正,奈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菩萨道:“我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可跟他做个徒弟,往西天走一遭来,将功折罪,管教你脱离灾瘴。”(《绘图增像西游记》第8回:205-206)

译文:“Kwanyin, pardon and save me.” Kwanyin said, “If you wish to be saved, you must not do what will ruin you. Having sinned in heaven and been sent down here, you must not sin again. If you have a good purpose in life, God will help you to succeed.” “I wish to follow the right, but having sinned against God, what can I do?” Kwanyin said, “I have been authorized to go to the East in search of a Chinese Pilgrim who will go to the West for Sacred Books. If you follow him on his journey, and learn of him, then your sin will be forgiven for your good services.” (Richard 1913:107)

此回主要讲猪八戒被观音收服。八戒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凡间,在福陵山云栈洞为妖,经观音点化后认识到自己的罪。译文中,虽然观音点化八戒,但李氏又提到了上帝,即只有通过上帝,八戒才能消除罪孽得到救赎。原文中赎罪的方式是八戒的自我修炼,以及跟随师傅取经将功折罪,译文中却强调上帝才能为八戒赎罪。可见,此处观音“反复说教”并试图让猪八戒跟随上帝修行,这与加尔文神学思想颇为相似。加尔文神学认为圣灵连接耶稣和人类,上帝借圣灵与人对话,在耶稣复活升天前,圣灵受上帝差派来到世间启示耶稣的复活,并代替其做人类的保护者。只有接受圣灵的启示,人们才能和耶稣取得联系,进而得到救赎。因此,李氏(Richard 1911:420)强调:

第三个形象的位置从未改变,总在阿弥陀佛左边,这就是观音。观音的主要作用是传递神圣思想与对生活苦难的人类的怜悯来鼓舞人类,使他们同时也能拯救其余人。观音这一功能强烈地使我们想到基督教里圣灵的作用。

译文中的上帝正是通过观音这一圣灵去点化八戒。下例同样说明观音劝诫罪人忏悔归主:

(3)原文:……菩萨道:“唐三藏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行者噙泪叩头道:“纵是我不善,也当将功折罪,不该这般逐我。万望菩萨舍大慈悲,将《松箍儿咒》念念,褪下金箍,交还与你,放我仍往水帘洞逃生去罢!”……(菩萨道):“悟空,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孙大圣只得皈依……(《绘图增像西游记》第57回:320)

译文:Kwanyin said, “The robbers were human beings, and therefore you should not have killed them, even to save your Master. You should practise kindness as well as preach it, or your religion is no good.” At this the Monkey confessed his sin, but added “I have rendered some service, and this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before sending me away in disgrace. I beg of you to pity me. I return to you the magic cap of spikes with which I am so often punished, and now let me return to my old home in the Waterfall Cave.”(Richard 1913:234-235)

取经路上师徒四人遇强盗,孙悟空因打死他们而被唐僧赶出取经队伍。悟空来向观音诉苦,说自己一心守护唐僧西去,却被驱逐。原文中,“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表达出观音责备悟空失手杀人。但在译文中,菩萨却说:“你应该行善,对那些土匪传教(preach),否则你的修行(religion)终究没有意义。”在听完这番话之后,悟空承认自己的罪(sin)。原文中略带批评语气的观音在译文中却被描绘成一个反复说教的形象,更凸显出观音的作用,即对师徒四人说教劝诫,令其最终归主。因此,在第42回(《绘图增像西游记》第42回:124)中,观音收服红孩儿后说道:“既如此,我与你摩顶受戒。”之后从袖中取出一把金剃头刀儿,将红孩儿分顶剃了,留下三个顶搭,挽起三个窝角揪儿。李氏(1913:204)译为“Finally, the Demon child, having been caught, repented and begged to be received as a disciple. Kwanyin baptised him and blessed him, giving him the name of Steward.”可见,观音不仅反复说教,还为信徒洗礼,因为洗礼是人教的第一项宗教仪式。

观音收服孙悟空的情节同样如此。第8回(《绘图增像西游记》第8回:207)中,观音对悟空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而李氏(Richard 1913:108)的译文是“If you are really in earnest and desire to be good, God will help you.”。因此,观音作为基督教中的圣灵在译文中 多次出现,因为圣灵本是上帝的信使,为劝诫人类改邪归正可随时现身。所以,在底本《绘图增像西游记》中有一幅观音像,李氏将其稍加修改后安插到译本中(如图1与图2所示)。

译论||观音与圣灵: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中“观音”形象英译研究 - 天天要闻

图1观音的左上角是鹦鹉。佛教经典中有许多与鹦鹉有关的记载,如《正法念经》《撰集百缘经》《杂宝藏经》等⑤。鹦鹉与观音的关系在《鹦哥宝卷》中有记载:菩萨站在鳌头之上,善财脚踏莲花,冉冉竟望紫竹林而来,又见白鹦鹉口衔念珠从空飞来迎接善萨⑥。此句和图1是基本吻合的。但在李氏译本中,图2增加了“Kwanyin the Holy Spirit The Dove and Rosary as symbols”一句,观音没变,鹦鹉却变成鸽子,且口衔念珠。鸽子在《圣经》中共出现24次,最早一次是在《旧约》中,诺亚放出鸽子以确定洪水是否退去,此处的鸽子象征和平。之后在《新约》耶稣受洗礼时,鸽子第一次被当作圣灵(上帝之灵)出现:And Jesus when he was baptized, went up straightway from the water:and lo, the heavens were opened unto him, and he saw the Spirit of God descending as a dove, and coming upon him...(Matthew 3:16) 将这段与图2对比,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观音与鸽子体现的是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思想:鸽子作为圣灵落在耶稣身上,而图2中的鸽子也正飞向观音。如前文所述,在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思想中,一就是三,三就是一,耶稣是圣灵,圣灵即是耶稣,因此耶稣、观音、圣灵、鸽子本质上都是上帝的体现。

3. 《西游记》译本中增加“观音”的出场频次

观音在《西游记》中相当重要,因此其出场频次自然不少。观音在整部小说的前期出现频繁,自第71回金毛犼被收服后观音就不再出现,直到师徒四人最后取得真经观音再度出现。但有趣的是,观音在李氏的译文中随处现身。例如:

(4) 原文:如来即辞了玉帝众神,与二尊者出天门之外,又发一个慈悲,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祇,会同五方揭诗,居住此山监押。(《绘图增像西游记》第7回:193)

译文:Julai then took leave of the Celestial Emperor and all the gods. As he, with his two disciples, passed through the gate of heaven, they pronounced a blessing. Kwanyin called one of the local gods and some Turkish soldiers of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to guard the mountain. (Richard 1913:104)

如来佛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担心他渴死饿死,便号召土地山神守护悟空,饥饿时给他铁丸子吃,渴时让他喝熔化的铜汁。原文中慈悲心肠和号召的行为主体显然是如来,译本中却加人了观音,并将其译为号召土地山神之人。李氏如此改动可能是考虑到慈悲心必须要由观音来体现,因为观音就是慈悲与救苦救难的象征。因此,为凸显效果,他甚至在一些情节中将观音硬性加人。例如:

(5)原文:……老妖道:“怕他什么神兵!若还定得我的风势!只除了灵吉菩萨前来,其余何足惧也!但不知灵吉住在何处?”……真个大圣藏了铁棒,放下衣襟,上前叫道:“老公公……我们是取经的圣僧,昨日在此失了师父,特来动问公公一声,灵吉菩萨在那里住?”……只见那半空里,灵吉菩萨将飞龙宝杖丢将下来,化作一条八爪金龙,拨喇的轮开两爪,一把抓住妖精,提着头,两三捽,捽在山石崖边,现了本相,却是一个黄毛绍鼠。(《绘图增像西游记》第21回:385-387)

译文:The hairy-iaced Monkey heard the Demon say,“I! Ling Ki Pusa, the most efficient helpful Kwanyin, does not send help to the priests, we have nothing to fear. ” At this time an old man appeared on the road. He was asked where Ling Ki Pusa lived... The Monkey left Pa Kiei to look after the horse and baggage, and mounting the clouds reached Kwanyin and appealed for help... Whilst they were fighting, Kwanyin threw her staff, with eight prongs like Dragon’s claws, and the Wind Demon was wounded, and his true form as a yellow rat or weasel revealed... (Richard 1913:159-160)

原文中,唐僧、孙悟空与猪八戒途经黄风岭,被黄风怪的部下虎先锋耍了个“金蝉脱壳计”将唐僧抓走。后来悟空带领八戒和黄风怪打斗三十回合,但依旧未将其打败。于是悟空施法得知此怪只有佛界的灵吉菩萨才能收服,于是与八戒商议如何去请灵吉菩萨,路上突然遇到太白金星化作的老公公指路。最后,灵吉菩萨给悟空一颗定风丹并用飞龙宝杖降服了黄风怪。可见,原文整个过程中观音并没有出现,更不用提参与降妖。但在译文中,灵吉就是救苦救难的观音(helpful Kwanyin),虽然悟空与八戒所寻之人是灵吉,可是最后伸出援手的仍是观音,是观音用飞龙宝杖降服黄风怪(Kwanyin threw her staff)。这足以表明,李氏眼中的观音才是最具救苦救难特性的,没有她悟空与八戒无法降妖。再如第14回(《绘图增像西游记》第14回:299),唐僧把悟空从五行山下救出来后,悟空依然不肯听唐僧的话,时不时地做出违反佛门规矩的事,被唐僧训斥后一气之下回到花果山,途经东洋大海龙宫,龙王极力地劝悟空继续回去取经,并说:“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李氏的译文却是“Kwanyin said that if he did not tell the truth, and keep his vow to go with the Pilgrim, he would still remain only a demon, and must be prepared for the consequences as before.”。这里增加了劝诫悟空回头的观音,龙王的角色又被抹去。第49回,观音收服鲤鱼精后,师徒四人要过通天河,李氏增加了观音让四人去求助老龟的情节:“Sun, in despair went in search of Kwanyin. She gave him a bamboo basket, saying that he had only to show it to the old Tortois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River and he would liberate the Master and ferry them over the river.”(Richard 1913:223)原文中却没有相应的情节。这也说明观音即便没有亲自送师徒四人过河,也出于善意告诉他们可以求助的对象。

在李氏看来,圣灵并非基督教所独有,每个宗教中都有圣灵,而且其所传递的内容同大于异(Richard 1907:v)。神通过耶稣授人“圣言”,也让圣灵在教会外通过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传播另类圣言,使得各民族文化和宗教都得到不断启示和引导(陆达诚2010:116-119)。因此,李氏(Richard 1891:498)将圣灵比作全人类的导师,启示着真理与完美的道路。只要有圣灵,就会有进步,无知与罪孽也将被上帝之光和爱所吞噬。这和李氏理解的观音一致,因为观音在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过程中都曾点悟过他们,因此李氏顺水推舟地将观音视为圣灵,给予师徒四人灵感,原谅他们的过错,让他们跟随上帝,获得取经后的永生。笔者还统计过李氏对《西游记》中“佛”字的英译情况,发现它们几乎全被其译成God,第8回出现的“头陀”,意为“行脚乞食的僧人”,同样被译成God(Richard 1913:107);就连雷音寺、宝塔这些与佛相关的地点,也被译成上帝之住所(Richard 1913:312)。因此,李氏将《西游记》视为佛陀(上帝)派观音(圣灵)启示师徒四人(信徒),让他们经历磨难(取经)后归主的故事。

5. 结语

李提摩太根据《普门品》中的观音形象,在《西游记》英译本中塑造出观音反复说教的“圣灵”形象,并不断地增加其在小说情节中的出场频次。用观音反复言说的“他救”试图将文本中的“自救”成分抹去,描绘出一位甚至可以帮基督徒洗礼的“传教士”形象。正如张映先(2002:47)所提出的,作者是形象的制作者,翻译是形象的再制作者,译者与原文形象是“我者”与“他者”的关系,出于各种原因,译者会有意无意地否定“他者”形象。李氏否定他者的形象就是通过改变原文中的观音形象,言说自己文化中的宗教形象,这恰好证明《西游记》对李氏而言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毋宁说是一个向亚洲人坚定自己宗教立场的后盾。

来华的传教士在晚清东学西传中表现相当活跃,曾留下大量宝贵的翻译作品。李提摩太对《西游记》中观音的解读无疑为西方人理解中国小说带去一种新的可能,这当然是文本再续生命力的一种方式。然而,倘若我们未能细致地考察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两种文本间的内在联系,就不能全面公允地认识与展现这种新的可能。

注释及参考文献

译论||观音与圣灵: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中“观音”形象英译研究 - 天天要闻

注 释

①笔者对二人的研究结果存疑,认为广百宋斋所印的《绘图增像西游记》(以下简称《绘图本》)更加准确。因为反复对比后发现,在第8回,如来欲从东土寻一取经人并将这些经文全部交于他,胡淳艳、王慧考证的3个本子都提到如来即将送出的经文有35部,可李氏的译文却是25部(25 works),说明除了这3个本子外,李氏还参考过其他本子。而《绘图本》中的原文恰好是“三藏共计二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绘图增像西游记》:202)。第2回中,悟空被逐出师门来到花果山,正为被牛魔王欺凌的猴孩儿们讨公道。李氏的译文中明显有一组对悟空形象的描述,但证道本却没有,其余3个本子都有这组描述。本文引用的是微缩影印本《绘图增像西游记》,此本在广百宋斋的基础上重新编排页码。为引用方便,文中不再注明编者,仅写明回目与新编排页码。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王文强博士提供的考证信息与相关电子资料,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吴晓芳博士对笔者的启发。

②本文所引李提摩太的相关资料均为英文。为行文方便,除个别英文照引,其余已转译为汉语。

③《大藏经》全名为《大正新修大藏经》,此处“《大藏经》34,1721: 0624c22”表示《大藏经》第34册,编号1721,0624c22是指具体段落的编号。

④本文所有引文的下画线,若无特别说明,均为笔者所加。

⑤需要说明的是,鸽子也经常出现在佛教典籍中,不过它多代表由贪心而引起的烦恼,有时甚至也被用来比喻以姿色姣好而自傲者,与基督教中“灵”的概念侧重点不同。《圣经》中未提到鹦鹉,因此没有其在佛教中蕴含的寓意。对这两幅图的解读,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吴晓芳博士对笔者的启示。

⑥笔者的依据为《鹦哥宝卷》1881年镇江宝善堂藏版概括而出,此版无页码。

参考文献

[1] 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大正新修大藏经[M/0L].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出版,1988[2018­05-04].http://www.cbeta.org/.

[2] 胡淳艳,王慧.佛耶之间一一李提摩太《天国之行》的翻译传播[J].明清小说研究,2012,(4):

236-251.

[3] 黎子鹏.翻译佛教: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基督教诠释[J].基督教文化学刊:译经之争,2015,(33):55-78.

[4] 李利安,谢志斌.法华经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5] 刘荫柏.西游洞天[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6] 刘珍珍.译者宗教意识形态与《西游记》译介中的文本重塑[J].中国翻译,2017,(3):41-46.

[7] 陆达诚.基督宗教对话神学的演进与全球化[C]//释了意.觉醒的力量——全球宗教对话与交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103-132.

[8] 罗晓.论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索隐式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33-38.

[9] 罗净.出使天国——以传教士李提摩太英译《西游记》为中心的近代基督教本色化传教策略研究[J].佛学研究,2016,25:61-69.

[10] 欧阳东峰,穆雷.论译者的主体策略——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1):114-121.

[11] 释素闻.法华经导论[M].北京:中国书店,2009.

[12] 严苡丹,宋明蕊.社会历史语境下的《西游记》李提摩太英译本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4):145-148.

[13] 杨靖.译经背后的真相——李提摩太英译《妙法莲华经》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4):109-121.

[14] 张映先.《红楼梦》翻译中的文学形象变异与创造式想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47-50.

[15] 深川観察.法华経:训訳[M].大阪:吉田善造书店,1905.

[16] Richard, T. The historical evidences of Christianity—Present benefits [J]. Chinese Recorder,1891, XXI:491-498.

[17] Richard, T. Some lights of the world [ M ] // T. Richard. Conversion by the Million in China—Being Biographies and Articles. 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1907, II:v.

[18] Richard, T. The New Testament of Higher Buddhism[M]. Edinburgh:T. & T. Clark 38 George Street, 1910.

[19] Richard, T. Higher Buddhism [J]. Chinese Recorder, 1911, XLII:420.

[20] Richard, T. A Mission to Heaven:A Great Chinese Epic and Allegory [M]. 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s Depot, 1913.

[21] Richard, T. An Epistle to All Buddhists[M]. Shanghai: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1916.

杨靖,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史。

译论||观音与圣灵: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中“观音”形象英译研究 - 天天要闻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