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依坐像 山西天龙山第21窟、第4窟
图1 依坐弥勒佛 天龙山第21窟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2 依坐弥勒佛 天龙山第21窟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3 依坐弥勒佛 天龙山第21窟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图4 依坐弥勒佛 天龙山第4窟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这是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里的天龙山石窟第21窟的依坐弥勒佛像和收藏在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的天龙山第4窟的依坐弥勒佛像。
这两尊唐朝造像,非常好的展现了当时天龙山石窟造像技艺的精湛。早期的弥勒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交脚而坐,到了隋唐以后大多数是依坐的状态,两腿打开。这是长安风格的弥勒依坐像。
这两尊像宽肩收腰,健壮得体,富有印度笈多风格的衣纹处理,又是中国绘画线条的巧妙运用,既写实又流畅,非常好的表现出造像的健美威严庄重的形象。
初唐 山西天龙山石窟菩萨坐像 瑞士苏黎世莱特博格博物馆藏
图5 初唐 山西天龙山石窟菩萨坐像 瑞士苏黎世莱特博格博物馆藏
这是一尊收藏在瑞士苏黎世莱特博格博物馆的菩萨坐像,此像出自太原天龙山石窟第17窟北壁右侧。
菩萨发髻高挽,发带结饰垂肩披落。面庞圆润、神态安详,袒上身,下著宽松长裙,衣薄贴体。佩项饰,装饰简单。左手抚膝,右手臂屈举于胸,身躯略向右倾。左足自然垂下,右腿横盘,呈自在身姿安坐于法座之上。
整尊造像优雅端庄的线条,精美细腻的刻画,是一件天龙山石窟造像难得的完整的艺术珍品。天龙山石窟造像在上世纪20年代被日本山中商会盗凿之后,为求利益最大化,把很多原本完整的造像头部砍下,肢解销售,故现存于世的大多不完整,如此尊完整的可谓凤毛麟角。这尊造像是唐朝初期的作品。
山西天龙山17-21窟造像
山西天龙山石窟造像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雕刻艺术之一,其中以唐代作品为最。天龙山石窟以娴熟的雕刻技法、精深的佛教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气息著称于世。尤其是唐代菩萨像继承了北齐的造像特点,神态高雅、姿态优美、体态丰盈的特征,被称为“天龙山样式”。
图6 唐 佛坐像 天龙山石窟 美国哈佛大学塞克勒博物馆藏
图7 唐 菩萨坐像 天龙山石窟 华盛顿纳尔逊博物馆藏
图8 唐 菩萨坐像 天龙山石窟 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三尊天龙山石窟唐朝第17 窟和21窟的佛坐像和菩萨坐像。菩萨头部顶梳成高贵的发髻,饰宝珠花冠,缯带飘垂肩旁。脸部丰满端美,双眉弯曲纤秀,眼睛半睁垂视,鼻直而端正,小嘴微抿下垂。双耳下垂,神情恬静安祥。
造像的肌体丰腴,体格匀称,表现出肌肉的柔软富有弹性的质觉。斜披衣帛透体,清晰感觉到衣内肌肤的起伏变化,生动写实。佩戴的颈奢及手钏简洁,没有璎珞。下穿轻薄贴身的长裙,衣褶贴身流畅。胸宽腰细,姿态优美,腰微侧扭,一腿盘屈,一脚下垂,自在坐。意态闲适而自在,具有长安模式的特点。是唐代典型自在坐胁侍菩萨像。
唐 菩萨立像 天龙山石窟 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9 唐 菩萨立像 天龙山石窟 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10 唐 菩萨立像 天龙山石窟 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尊天龙山立像是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一尊菩萨立像。是初唐长安时期的造像风格。唐式的高发髻,饱满圆润的开脸,宽肩收腰,修长的双腿,S形扭动的身躯,以及右肩垂下的披帛刻画,简约的配饰,无不呈现唐朝造像妩媚生动的风格。
这种优美的菩萨造像风格丰富了佛教造像艺术的表现力,对后世佛教造像艺术影响很深。
唐 菩萨立像 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图11 唐 菩萨立像 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这是一尊真人大小的唐代石雕观音菩萨立像,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造像采用圆雕、浅雕、镂空雕等技法,雕工精美,结构严谨,刀法老练,特别是那薄薄的披帛飘带也雕刻得线条婉转、流畅飘逸,形象逼真。
这尊石雕彩绘观音立像是一件难得的唐时期石雕佛像精品。菩萨头挽高髻,面颊丰润,细眉细目、双眼微垂,神态慈悲安详,别有一种睿智的和超脱的气质。上身袒露,佩项圈璎珞及挂链和手镯,飘逸的帔帛于身前下垂至膝下部。下身着贴体长裙,赤足立于莲座之上。丰满的身体和纤细的腰肢构成了优美的“S”形曲线,显现出婀娜多姿、庄重丰满的体态。其造型之优美、雕刻之细腻,实为唐代石雕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