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身家几千万的富豪,这位大哥比我其实大不了多少,但是由于早年很早就做生意开工厂,做海外贸易,赚了很多钱,至少都有七八千万的资产预计。
这位老兄姓冯,人家都叫他冯总,我却叫他冯老师,因为我觉得,他除了有钱,最重要的是学佛有点收获,和他谈话,我每次都受益良多。
他大概是在十年前开始学佛,可是,他的办公室里,一点佛的痕迹都没有,既没有佛像也没有佛歌,没有任何痕迹表明他是个学佛人。
可是他整个人却十分通达智慧,自在不拘,非常沉静。他公司的人都很敬重他。他做人该威严的时候威严,该和善的时候如沐春风,办事既有原则,得饶人处也能够且饶人。
我在五年前给他的公司做服务的时候认识他,和他相谈甚欢,他也喜欢和我聊天,每次我们见面喝茶,除了少量的谈工作之外,其余都是谈论佛法,其实主要是我问他问题他回答我。
我记得有一次,我问他
一个人学佛,就不能有钱吗?
学佛人是不是必须穷,必须在物质上减少负担?
他说:释迦牟尼佛在雪山上苦行归来,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说:是喝了一碗乳酪,恢复体力。
他说:是的,这就是一个大法门,正常的做人,就是最好的修行,不是非要把自己饿到皮包骨头,折磨自己到生不如死的地步,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才行。
佛陀也要吃饭睡觉,你看《金刚经》里写,佛陀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去拿着一个饭钵子,挨家挨户乞食,去化缘吃饱了肚子,才回来讲课。
学佛不是要你去受苦,是要你解脱苦。解脱苦,可以从苦难里进行,也可不必从苦难里进行,应该说,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但是并非一定要苦难。
当然,苦难,是有益于修行的助益。
学佛人都很认同这一点,所以说,娑婆五浊恶世,是学佛的最好道场。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因为你如在一个荣华富贵十分幸福毫无痛苦可言的极乐世界,你怎么可能会发心要学佛成佛呢?
所以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发心难。
富贵、幸福、诸缘满足的人,很难发心求生命的终极解脱,除非死亡临近。比如历代的皇帝,在江山财富权利到达了顶峰,享受了人间最极致的荣华富贵之后,面对生老病死无法解脱,才发现眼前一切不堪留住,无法带走,生命终极无法解脱,从而投身佛道。
但是,苦难,虽然是助益,却不必非要如此,假如你命中注定一生富贵无忧,又何必非要去败光家产,做个穷人,才能学佛呢?
所以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同命运,佛陀教导我们要随顺自己的命运,去接受这些好与不好,去用智慧看待这些生命中发生的好与不好。
而不是给我们一个固定不变的套路,非要穷囧至极折磨自己,不吃不喝、皮包骨头,才是修道。
修道修道,修的是中道,
什么是中道,就是不偏不倚不执任何一端。
我问:那么,富有的人,比如像你啊,生活确实很满足了, 要什么有什么,解决问题不需要犯愁犯难,比一般老百姓要幸福百倍,那你到底要怎么修行呢?因为你没有苦了啊?没有烦恼了啊?
他笑着说:你理解的苦,是个相对的狭义的苦,你理解的烦恼,也是个相对的狭义的烦恼。
苦有很多种,不只是没有钱的苦,佛陀说人生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这八苦,哪怕你是天王老子,也逃不开的,何况你只是有点钱。
所以我身边很多有钱的朋友,往死里想自己活得长久,女的想自己活得年轻,花大价钱去做这两件事,并且总相信世界上没有钱办不到的事。这也是愚痴啊。
生老病死四大根本苦,谁也逃不开的,应该顺其自然接受他。
当我们没有相等的智慧去应对生命的时候,这些苦都在,只有智慧起来了,这些苦的意义才会随着智慧的程度衰减。
为什么,因为你学佛修行,最主要不是要学神通,学一嘴佛话,而是要学会怎么在你的生活中,真正正确地看待所有的际遇。
你看世界看自己的方式和心态,
决定了你的幸福感,决定了你苦不苦?
而不是你有没有钱,穷不穷,吃不吃素,搞不搞辟谷,住不住山,打不打坐,有没有感应,发没有发通,这些都是辅助的旁的枝节,
核心是你的视角心态有没有转变。真正的转变,并非自欺欺人的阿Q心理,而是彻底了悟事物的本相,知道一切的背后逻辑。从而幡然醒悟,从此不再被色尘所骗,被尘影所迷。
你知道富有不过是你因果所得的际遇,贫穷也是如此,无论贫富,你都坦然,不去强求,你穷,你就努力去改变,一辈子努力,或者直接接受都可以,关键在你要接受任何一个阶段的自己。
不要觉得,这十年啊,我穷得叮当响,外人都看不起我,亲戚朋友都冷嘲热讽,我吃不起大餐开不起豪车,我过得日子根本不是人过的。这样一想,完了,这十年等于白过了,这十年里的其他的美好被你一下抹杀了。
因为你用世俗的标准去判定你难得的,只有一次的生命过程,你给它贴标签,其实它只不过是你的一段体验,你却给它盖棺定论。
所以可能你这个定论一下,每一分钟都是煎熬,于是有很多人跳楼,都是因为接受不了所谓生活的苦闷和绝望。
如果你是富有,也淡然,钱只不过是在你手上过一过,珍惜好的日子,过的尽量简单,把心态放在一种轻松自在不受欲望驱使的地步,富有的人其实最难过的关,
不是苦,是欲,求长生的欲望,求更多钱的欲望,有钱还想有权的欲望,各种没有达到的欲望,一时没有控制住,每天都在这种东西的折磨里,这也是煎熬。
当然,大家都宁愿要这样的煎熬,也不要贫穷的煎熬,这也是自然的,在世界上生存,本来就有这样的分别性,要彻底做到随遇而安,面对一切际遇都能坦然面对的人,极其的少。
所以佛家来说,
并不要我们非要怎么样,
而是要我们怎么样都可以。
感悟到这一句,其实就是离佛家的核心处世之道相近了。
大家常误会佛家只要我们出世,飘然尘外,实际上,恰恰相反,佛陀要我们和光同尘,全然入世,因为在他看来,没有出入之分,入世便是出世出世便是入世,何处不是世间法,何处又不是出世间法?
比如出家,什么是出家,不是离开家去寺庙生活,而是出离生死,就叫做出家。出离生死,要从哪里出离?要从每一个小的生死出离。
什么是每一个小的生死,比如一件烦心事的生起和灭亡,比如一个亲人的诞生和离去,比如一个你热爱的物品的拥有和失去,比如一段感情的发生和消失,比如一场悲喜的产生和消亡,比如一个烦恼的生发和消失,比如一个念头的生起和灭掉,这些都是生死,世界就是生和死在组成。
佛陀把这些能够生起和灭掉的统称为生灭法。而要我们归于那个不生不灭的万法的本元,归于本元的视角,去看待生和灭,你就出离了生灭,超越了生灭,解脱了生灭,容纳了生灭,
这才是从生死里出离,所谓出离,即无可出离,不必出离,离无可离,实无可离是名为离。
我问:那我们很多学佛人,为何理论知识很好,甚至打坐境界很高,不乏感应很不错的人,却到了生活当中,一点不受用呢?
他说:这是因为,出世入世二分法弄得太执着了。心底里认为佛法是个出世法,于是修的方向就是脱离眼下现实生活,去找神奇感应和解脱。
可是恰恰忘记了,现实生活同样是佛法。所以佛陀在心经里,专门用十六个字来说明这个事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世法和入世法是一样的不可分的,修行和生活也是一样不可分的,呼吸吃喝拉撒,就是修行,赚钱工作也是修行,嬉笑怒骂,都是修行,没有什么不是修行。
所以懂了这个道理的人,圆融了,知道即使打坐,是为了辅助自己进入静定的状态,而不是道,所以下坐也用打坐心,打坐即用下坐心,心无二致,上下不分,这才叫做打成一片。
否则,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分得清清楚楚,贪嗔痴和烦恼永远都在佛法的对立面,那是百千万劫也到不了岸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