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行,过五台,窥基一日来到西河,在一座古庙里投宿。夜里梦见自己恍惚在半山里,四处昏暗,隐隐约约听见山崖下有无数人痛苦地呼喊,凄楚摧心。窥基不忍心听见这种悲惨的声音,就急着往上攀登。来到山顶,发现山峰竟然象琉璃一般晶莹光洁,放眼远望,众多国度犹似微尘历历可见。突然有一个声音从头顶上飘下来:“停步,窥基不该到这里。”窥基一抬头,望见一座光华眩目的城市。过了一会儿,两位仙童走出城来问:“你看见山下那些备受世俗之苦煎熬的生灵了吗?”窥基照实回答:“虽听到喊声凄厉,却看不见确切的形状。”仙童便掷下一柄剑,说:“剖开你的肚子就可以看见了。”“剖开肚子,性命焉存?玄奘师傅的衣钵还赖我以传呢。”“执着幻相,居然还要传法,三车和尚的说法倒有些道理呢。”窥基又恼又惊,一下子把剑插入腹部。这时只见两道白光如长虹一般从腹中跃出,照映山下,窥基于是看见了无数人沉沦在深渊里,饱受酷刑,在绝望地挣扎着。这时,仙童又扔下两轴纸和一管笔,转身进城。窥基接住,仰头一看,城市也无影无踪了。天亮醒来,窥基惊魂未定。
到了夜里,寺里发出万丈光芒,经久不散,窥基循光而去,发现是两轴书在发光,展开一看,竟然是《弥勒上生经》,联想昨晚所梦,料是弥勒菩萨令我造疏弘通,遂提起笔,却见笔端掉下了几粒舍利,有含桃那么大,呈红色,随后又掉下几粒舍利,状如黄粱粟粒。窥基恍然彻悟:原来是佛祖感化我,让我疏通佛理,以大慈悲之心去救济苦难众生啊。想当初发愿把佛理融汇一贯,担心参杂译经会失去佛法的精华,只得到佛法的皮相,正好比夜里梦见庄严法相,早晨起来却去寻找自马。我何等糊涂,注经是为济世,不为逞才!而我却是去找白马啊。
窥基这么一悟,从此在佛法上勇猛精进。回到慈恩寺后,更加勤奋著述,疏通大小乘教典籍上百种,人称“百本疏主。”
玄奘所译之《唯识论》,起初与神昉、嘉尚、普光四人同受,或润色,或执笔,或检文,或纂义等,几年后,窥基提出要退出此译事,玄奘问其故,他说:“大家一起从事翻译,虽能得法门之糟粕,但失却玄源之纯粹,我不喜欢做这种杂糅性的工作,若独立完成,一者自己想法能够得到表达,再者有责任则自己承担。”玄奘遂同意他之要求,请另外三个人退出此译事,交窥基独立完成。这乃是量材授任也。那一段时间,窥基随侍玄奘左右,随受随录,撰写所闻,玄奘常给他独自讲解唯识之学。
其时,西明寺有一圆测法师,亦是聪颖异常之辈,曾派人暗中偷听玄奘给窥基独自讲授的唯识之学,之后自己加以串通诠释。玄奘为窥基刚讲解完毕,圆测也在西明寺鸣钟集众,讲解起《唯识论》来了。窥基知道此事后,很惭愧自己竟居其后,甚是惆怅。玄奘就勉励他说:“圆测虽造疏,通唯识之学,但不懂得因明理论。”于是就为窥基讲解陈那的因明理论。窥基精通了陈那的“三支作法”等新因明学说,纵横立破,述义命章,一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抗衡。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曰:玄奘为窥基独自讲解《瑜伽师地论》,又被圆测派人偷听先讲,玄奘就对窥基说:“他虽会《瑜伽论》,但“五种种性说’我只传授给你,只有你能弘通,别的人则不行。”
还有一种说法,曰:窥基到太原传法时,有三车相随,前乘经论,中车自乘,后车载家妓、女仆、食馔等。在路上碰到一位老父,问他车中所乘何人。窥基答道:“是家眷。”老父曰:“你对佛法很精通,但却携带家眷,恐与佛法不相称!”窥基听后,顿悔前非,爽然独往。有说此老父乃文殊菩萨之化身。这些都是外界的传说。窥基跟随玄奘在玉华宫翻译经典时,若有三车,又安放于何处呢?
窥基随处弘法,利益羣生。东行至博陵,有人请他讲解《法华经》,遂造《法华经疏》,等他回到本寺后,常与以前一起从事翻译的道友交游,多次会见道宣律师。于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患疾,至十一月十三日入寂于长安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法腊未详。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弟子哀悼,葬礼隆重,僧俗二界送葬者满山遍野。
窥基生前精进不懈,曾造弥勒像,对着像每日诵一遍《菩萨戒》,表示愿生兜率内院。又于五台山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其弟子对他很崇敬,视之如玄奘法师。大和四年(公元八三○年)七月,迁塔至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移棺时见基齿四十余颗不断如玉,有说此乃是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也。后来,中国
佛教界多称窥基为“百部疏主”。但窥基其人,相貌魁梧,有桓赳之气,而心地慈善,诲人不倦。至于窥基之名讳,各书记载不尽相同,《慈恩传》中称:“玄奘法师于龙朔三年(公元六六三年)在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皇上制序。”此处称之为“灵基”;而《开元释教录》又称之为“窥基”,或称之为“大乘基”……,今海内僧俗二界多称之为“慈恩法师”。
永淳元年(公元682每)的一天,窥基象往常一样趺跏入定,他的朋友宣律师知道他在神遇佛教天王的使者,但这次时间很长,宣律师感到奇怪,窥基说:“刚才大乘菩萨来了,侍从极多,我的神通被压制了。”过了不久,窥基就逝世了。他的坟茔紧靠着玄奘的骨塔。弟子们悲痛不已,都怀念这位心地仁慈,诲人不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