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舍利漫谈

2022年11月02日23:35:28 佛学 1799

佛舍利漫谈 - 天天要闻

佛舍利漫谈 - 天天要闻

文/王寒枫

舍利,梵文Sarira音译之略,又译作室利罗、设利罗、也称舍利子,意译“身骨”,特指尸体经火化后留下的结晶体珠状物。又有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之分。最初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被佛教徒奉为圣宝,把它当成释迦牟尼的真身加以供养礼敬。后来德行高尚的和尚死后火化剩下的舍利,也受到崇敬。因为这种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见《金光明经》)。

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城寂灭,放在沙罗双林中焚化,据说得舍利八斛四斗,被摩揭陀国王阿阁世等8个国家的国王分取回去建塔供养。公元前270年,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全印度,治领八万四千国,奉佛教为国教,特将阿阁世王埋在王舍城的释迦牟尼舍利取出,又尽收其他各地的舍利,制造八万四千宝塔,把舍利分藏其中,送往天下四方,诏命虔敬供养。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印度佛教正式传来我国。《梁高僧传》记:三国吴孙权赤乌四年(241),西域僧人康僧会来建康传教,以精诚感应幻化出佛舍利,孙权为之建建初寺并造塔,佛法开始在江南传布。又《广弘明集》等载: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西河离石县人刘萨诃在浙江宁波鄞县山中发现一座古塔,内藏佛舍利,认定即是当年阿育王所造宝塔之一,山因此称为阿育王山,到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建造阿育王寺。但后来的史家考证,阿育王时代的印度疆域还达不到我国,塔从何来?实系附会之说。南朝宋元徽三年(475),建康定林上寺法献和尚西行求法,因葱岭栈道不通,在于田(今新疆和田)得北天竺乌苌国僧人赠送佛牙一枚并佛舍利和梵经,回来后在建康建阁供养。这是我国供奉佛舍利比较可靠的最早记载。

佛舍利漫谈 - 天天要闻

隋朝统一中国,大兴佛法。隋文帝杨坚未称帝时得天竺僧人进奉佛舍利一包。即位后,在四年中三次下诏天下83州共建110座仁寿塔,用以安奉佛舍利。当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来使,都向隋文帝请赐佛舍利一枚,迎回本国起塔供养。现在北京房山县云居寺和南京栖霞寺还保存着隋时的佛舍利。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走向汉化的大发展时期。咸亨四年(673),唐高宗在山西长子县法兴寺建舍利塔。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把陕西凤翔县法门寺佛骨迎到宫中供养,引发了韩愈上《谏迎佛骨表》而被贬谪潮州的事件。

佛舍利漫谈 - 天天要闻

宋代建立政权以后,一反前代后周打击佛教的政策,积极保护佛教以加强国内统治,北宋初就在江西赣州建舍利塔,又名慈云塔咸平四年(1001),僧会能去天竺求法,带回佛舍利,在河北定县建料敌塔供养,耗时50年才建成,1978年4月在苏州瑞光寺塔心中,发现北宋祥符六年(1013)秘藏的真珠舍利宝幢。皇祐初(1049),河南开封祐国寺建塔供养阿育王寺佛舍利,塔通高2余丈,用褐色琉璃建成,有铁塔之称。同年太后曹氏命宦官取宫中所有佛骨舍利,奉藏在开封通许县洪福寺塔中。嘉祐六年(1061),又有湖北当阳县玉泉寺兴建如来舍利宝塔。

北宋时,中国北部的辽国崛起,到圣宗、兴宗、道宗三朝(983一1101)佛教大盛。兴宗重熙十八年(1049),在内蒙古庆州建释迦如来舍利塔,又称白塔。道宗咸雍七年(1071),在燕京(今北京)西山八大灵光寺千佛塔中供养佛舍利。还在燕京仙露寺为供养佛舍利组织舍利邑的佛教社团,社员都是当地百姓,负责按时进礼,赞施功德。后来的金国也推崇佛教,兴建了许多佛塔,其中可考的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重建的河南洛阳白马寺舍利塔。

佛舍利漫谈 - 天天要闻

10至11世纪之间,从印度各地来中国游化的梵僧有80多人,大多随带梵经和佛舍利。在此期间,去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先后回来的有140余人,特别要提及的是,其中有泉州僧人智宣,他们也带回许多梵经和佛舍利。这一时期,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多次派遣僧人来中国,赠送梵经、画像、佛舍利和菩提树

创始于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传来我国以后,逐渐形成中国式的佛教,这个过程是曲折漫长的。尤其是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五代后周世宗时,先后发动过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一宗法难”。再加上历代频繁的战乱,岁月风雨的冲刷,许多寺塔毁圯,僧尼汰减,各处所藏的佛骨舍利或散失、或湮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佛骨舍利被重新发现。如明末农民起义军攻打河南开封通许县,洪福寺塔损坏,北宋皇祐元年所藏的7瓶佛舍利被人分取,其中一瓶78颗佛舍利几经易手,奉藏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又分7颗给泉州开元寺。1900年,八国联军炮轰北京西山灵光寺招仙塔,塔毁佛牙现,竟是1253年前法献和尚从于田带回的佛牙。80年代在清理扶风县法门寺佛塔的地基时,发现一枚佛指舍利。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佛骨舍利变移的情况。

佛舍利漫谈 - 天天要闻

10世纪以后,印度本土佛教逐渐衰微,到12世纪之间濒临灭绝。此后中印佛教往来遂告中断,先前藏在我国的佛骨舍利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以至被作为中外佛教交流的至上礼物。如18世纪时清廷赠给缅甸许多珍宝,内有佛牙舍利一枚。缅甸联邦政府佛教协会于1956年10月、斯里兰卡佛教界代表团于1961年5月,先后来我国迎请佛牙舍利回国巡礼,供国人瞻拜,促进了邦交,增强了友谊。

至今我国还有多少地方藏存佛骨舍利,没有准确的调查统计。但佛教界把北京房山县云居寺佛舍利、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和陕西扶风县佛指舍利奉为“海内三宝”。今年5月21日至29日,香港佛教界迎请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在香港体育馆举行瞻礼大会,共有20多万人入场瞻拜结缘,祈愿佛牙舍利吉光普照,祝祷一国两制无碍,祖国安定繁荣,香港风调雨顺!

(《泉州晚报》海外版1999年11月16、20日)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王寒枫文史类稿》

佛舍利漫谈 - 天天要闻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