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神秀,俗姓李,东京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早年遍览经史,博学多闻。年稍长即立志离俗,削发出家。五十岁时,到蕲州双峰东山寺谒五祖弘忍求法,以坐禅为务,乃赞叹曰:“此真吾师也。”遂决心从弘忍受学,以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以求法。五祖弘忍深为器重,称其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令为“教授师”。
在北魏末年有天竺沙门菩提达磨,得禅宗妙法,此法始自释迦咐嘱迦叶之后,代代相传,以衣钵为凭据。达磨从海路来到东土,曾到梁朝会见梁武帝,因见解很不投合,遂一苇渡江,北上嵩山,止息于嵩山少林寺。入寂后不久,魏使宋云曾于葱岭遇到他。后来,其门徒掘开其墓时,墓中只有衣冠而已。达磨以法付慧可,慧可传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与道信均住于东山,故其法又称东山法门。
神秀既师事弘忍,颇得弘忍之赏识,曾对人说:“吾一生度人甚多,就观照和对佛法理解之深刻说,没有超过神秀的。”弘忍于上元年间(公元六七四年)入灭,神秀遂往江陵当阳山修行、弘法。四方学徒,闻风而至,道誉深隆,名闻天下。
武后得知神秀其人其学后,遂下诏召他入京,令人用轿子抬着他上殿,亲加跪礼。把他供养于内道场,时时问道致意,并下敕于他过去所住之山建度门寺,以表彰其德行。当时,王公以下诸臣僚及京城士庶等,竞相参谒礼拜,人数之多,每天都达数以万计。中宗即位后,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曾经向他问法,执弟子礼。后来他说:“禅师身长八尺,浓眉秀目,法相庄严,实有王霸之气度。”
起初,神秀的同学慧能与他的道行不相上下,之间常互相发明,共弘禅道。神秀曾经上奏武后,诏慧能入京,慧能称病固辞。神秀又上书,希望皇上再次征召慧能,但慧能始终没有接受。他曾对使者说:“我形貌不扬,我担心北方人重人而不重法;又,师父曾嘱咐我与岭南有缘,我不可违背师父之遗嘱。”故他一生不度大庾岭,但其所阐扬之禅法却传递大江南北。后来禅宗有南北二宗之分,称“南能北秀”,即神秀为代表的禅法称北宗,慧能为所弘扬的禅法称南宗。
神秀于神龙二年(公元七○六年)入寂,僧侣二界都有许多人参加他的葬礼。皇帝下诏谥号“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宅造报恩寺,歧王范、燕国公张说、征士卢鸿都曾为他撰写碑诔。其门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实际上也是对神秀禅法之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