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时的潭柘寺“赪峰四合隐青璃,金翠庄严刹利姿。”顿入其中,“户限为穿”、“人头攒动”、“南来北往”的游人们,或是善男信女地“一秉虔诚”“顶礼膜拜”、“馨香祷祝”;或是“布衣韦带”之书生慕名而来“学人学人细寻觅,且须研究古金碧”之“研精覃思”;而更多的是“游人如织”、“登山临水”、“采风问俗”尚寻那满川赤橙黄绿青蓝紫熟韵四溢的游客们。
这潭柘寺始建于晋代,时称嘉福寺,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佛寺。它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其中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斋堂和毗卢阁;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行宫院、万寿宫和太后宫等;西路则有庄严肃穆的戒台和观音殿。此外,塔院内共有71座埋葬僧人的圆寂塔,山门外山坡上有着静谧的安乐堂,后山还有歇心亭、少师静室、龙潭、御碑等景点,足够夏秋时节前来寺内游玩之兴致,既能清心,又可是消暑纳秋之名胜。
说来也怪,历史上这寺从未没有正式命名为潭柘寺。其最早的称呼叫“嘉福寺”,后来历朝历代的皇帝曾先后多次为这座寺庙赐名, 最后一位给潭柘寺赐名的是清朝的康熙帝,现在潭柘寺山门悬挂的门匾就是康熙皇帝亲赐的“敕建岫云禅寺”。那为什么人们都叫它潭柘寺呢?其实这是民间老百姓对它的俗称,因为这寺庙的后边有一龙潭,山上有一颗柘树,后来潭柘寺的名字就这么被叫开了,一直沿用至今。
这寺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之说。明末清初,当时的学者孙承泽在其所《天府广记》书中记载:“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到了清朝末年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师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北京’,盖寺之最古者。”这其中的“幽州”就是“北京”。
潭柘寺享有“皇家第一大寺院”之美誉,除其主要的牌坊、石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流杯亭、戒台等建筑外,寺内古树参天,名木花卉遍布,御翠竹点缀其间,寺外并有东西观音洞、龙潭和柘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
游览其中,吾感觉颇深之便是寺内令人“叹为观止”的那珠千古不朽的“帝王树”了。这树高达24多米,直径4米有余,六、七个人才能合抱,遮阴面积达600多平方米。据推断此树至今约有1300多年了。工作人员介绍说,潭柘寺“帝王树”对皇朝更迭似有神奇的灵验,清代乾隆帝后每当新皇帝登基,“帝王树”便生出一枝粗壮的树干,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每当一位皇帝驾崩之时就折断一杈。
步踏山门,面迎天王殿,过大雄宝殿,再往前行便是“帝王树”。从远望,沧桑矍铄的帝王树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烁着万丈金光,璀璨夺目,为整个寺院增添了一道金黄色的光彩;贴近而仰,它雄姿肃穆,古雅别致,微风吹拂,摇动万千碧叶,壮丽非凡;抬头而慕,望其树冠,层銮褐枝黄叶难以计数,确有“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之感。
“睹千古圣灵之物,仰慕生命之辉宏。”内心瞬时隽永出“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之崇敬之情。
面对于“树有百年花,人无一定颜。”之实际,吾越发地理解到庄子笔下“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那“稍纵即逝”之含义;更觉悟到“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惜春行乐莫辞频。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拼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之难得。要得如此一则要接受“斗转星移”、“欺霜傲雪”、“凄风苦雨”、“环堵萧然”之洗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而顽固之活着;二则要具有“残年所幸身犹健,闲事惟求耳不闻。”、“ 老喜身犹健,闲知兴更添。”之超然态度,才方得到夕阳红。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近人吴兆江将唐人李商隐的两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其意而用之撰写的,其意思是: 既然可以欣赏到美好的夕阳西下景色,又何必为黄昏时刻即将到来惆怅呢?
此刻,面对这将至夕阳下的千年银棵,它仿如告诉吾“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听翁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回味无穷以为这潭柘寺的重游,真可谓是场“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之人生教育,“受益匪浅”,乐哉、爽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