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台山国清寺释灌顶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自其祖父一辈起,避难移居东瓯(今浙江永嘉县南),从此定居该地,即现在之临海章安(即今之浙江临海)。幼年时父亲就亡故了,由其母亲哺育、抚养。刚出生二个月时,就游视著东西,笑而欲说,却不知他说什么。母亲在夜里称呼佛法僧的名号,他就牙牙学舌,音句清晰,大家全感到很是诧异。就把此事告知摄静寺慧拯法师,法师闻而叹道:“此子非凡。”以即“非凡”为字。七岁时便投拜慧拯,成为其弟子。他学习勤奋,玄学儒学的典籍都读,才华出众,在家乡已稍有名气。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对佛教十分爱好。自从慧拯法师谢世之后,往天台参学,修习禅定,坚持不懈。
陈至德元年(公元五八三年)随智顗禅师出居光宅寺,教习教观,频频得到智顗禅师之印可。陈灭亡后,随智顗禅师四处游学、弘法,各地名胜,无不涉足,四方大德,多曾参谒。后来到荆州玉泉寺,传法游化,迹遍西楚。隋开皇十一年(公元五九一年)晋王杨广镇守扬州,陪同智者大师止住于禅众寺,是智顗门下一员法上将。后来又随智顗到了天台山,辅助智顗弘法、讲经。晚年居称心精舍,讲说《法华经》,剖析精密,有过先贤,四方学者云集。其时有一位吉藏法师,于兴皇出家,后在嘉祥寺大弘佛法,独步浙东,对于天台教观甚表推崇,遂遣散门人,前往天台研习《法华》,并发愿弘扬演说此经。
开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患病期间,灌顶侍候左右,亲伺汤药,无微不至。智者入灭后,亲承遗旨,哀泣跪受遗书遗物,后转予晋王。晋王五体投地,悲泣顶受,事遵宾见之礼,情敦有如法亲。后晋王派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灌顶回山,为智者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亦即晋代昙光、道猷之故址。前峰佛陇寺号修禅。在陈朝时,智者来到天台,此地称“丹邱”,地势平正,视野广阔。于是在陇南整地植树,准备在此建立道场,但心愿未了即入灭西归了。晋王遵照智顗之遗嘱,在此地建起了国清寺。
隋仁寿元年(公元六○一年)晋王继承皇位,经万里川途的跋涉来到国清寺,四海同庆。灌顶以晋王登位及山寺建成二事入朝参贺,蒙炀帝亲自接见,慰问频频,礼遇有加,灌顶应酬接对,言谈举止,落落大方,甚得炀帝之赞赏。事完之后,又派员外散骑侍郎张干威送他回山,赐绢布等三千段,毡三百领。又设千僧斋,对山中之寺院殿宇重加修饰,使得天台山国清寺变得更为堂皇、壮观,一如智者之所预言。
仁寿二年(公元六○二年),炀帝又致书灌顶,曰:“现正值盛夏,天气炎热,愿禅师道体安康,禅观精进。最近令慧日道场之庄、论二法师讲解《维摩诘经》,讲席中多是用智者大师之义疏判释经文,禅师既是智者大师之高足,天台教观之所寄托,故欲延请禅师前来参加讲经盛会,请务必莅临是盼。来时请把智者大师之《法华经疏》一并带来。热切地等着禅师的光临。书不尽意。”灌顶遂持钵负锡,高步入京。在讲席中,每遇有高深之处,无不咨询于他。灌顶则广征博引,应接自如,使与会者得益匪浅。讲席完毕,又派人送他回山,馈赠又极丰盛。(据《国清百录》记载:“大业元年,隋炀帝曾下敕江阳名僧云:过去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建立寺院,因山命名,称为天台;现在须命一正式名称,未知经论之内,有何美名佳语,诸位可各述己见,我最后定夺。”僧智操曰:“智者大师曾悬记云:‘寺若成,国则明。’”炀帝遂下敕云:“此是大师之灵瑞,就称之为国清寺。”并令人用大匾,书上雌黄之大篆字,派内史通事舍人卢政方送去天台山,安于寺院大门上。并为国清寺建造了四周围墙,并给废寺水田。更令王宏赠许多良田给寺里,以充基业。)
大业七年,隋炀帝屯兵涿野,准备征讨东方诸族,遂叙历代先皇之业绩,并陈阪泉之戮暴、峒山之问道,而当他追思至智者时,感叹动容。下敕迎灌顶至其行所,并随即会见了他,称之为同学。事后,又派吴旻送他回天台。后来又常常驾临天台。
灌顶身居丘壑,绝迹世间,定慧兼修,语默双化,四方的名僧大德,纷纷前去向他问道参学,声誉曾盛极一时。凡是想了解天台三观、十如是,及心尘者,皆来归投灌顶,祈请开智慧。忽然于唐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世寿七十二。起初,他只患轻疾时,无论用什么药,皆满室有异香。临终时对弟子说:“《弥勒经》说:‘佛入灭曰,香烟若云。’你们多烧香,我将去矣。”遂留下遗嘱,言词真切动人,门人瞻仰,无不涕零。忽然间他自己起来合掌端坐,如有所敬,口中三称阿弥陀佛,后低身就卧,把手抬至胸口处,表情愉悦,奄然而逝。死后好长一段时间,身体轻软,头顶仍有微暖。
曾有同学智晞,乃智顗亲度弟子,以心性清明而驰名,卒于贞观元年。临终时,他对弟子说:“我当往生兜率天,去见先师智者大师。那里的宝座上已经都有人,只剩下一个空位,据说我死后六年,灌顶法师上生到这里说法,此即是其座位。”说完之后,他即焚香入灭,其月九日,葬于寺之南山,远近奔号,震动山林。六年之后,灌顶果然谢世。计算时间,智晞之言不谬矣。
灌顶化兼道俗,颇有神通。当地村人于法龙,其家离山寺三十余里,曾患重病,百般医治,均无见效,已经濒临死亡,其子赶快奔赴寺院,祈请灌顶救治。灌顶遂为之诵《法华经》焚香,祈福禳灾。于家离寺虽远,但其时即闻到栴檀香,疾病很快痊愈。又,乐安南岭一带称为安洲,树木青翠,溪水清澈,灌顶很喜欢这个地方,曾立誓曰:“若能使这一带变成平地,我当来这里讲经。”没过多久时间,果然白沙遍涌,平坦如镜,灌顶视此乃因其誓言所感,遂不负前誓,到此地讲《法华经》及《金光明经》,以酬灵应。他曾经在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正好碰上海盗来犯,道俗奔逃,灌顶仍撞钟开讲,面无惧色。海盗到了寺院,忽然见兵旗林立,有许多军士持弓执戟,人皆有一丈多高,个个彪悍异常,群贼都大吃一惊,俱皆逃离。他又曾率领学徒在佛陇累石为塔,其时需要有二片巨石做塔门。弟子光英用车运来一块大石,大家都认为石块太大,应该另找其它的石块做门。灌顶遂举起锡杖,朝石块一劈,该石即时破为二片,不大不小,正好做塔门。类似这样的事,举不胜举。
灌顶受业于智者大师,智者又受业于南岳慧思。自慧思、智者至灌顶三世,称雄于当时佛教界。他们既讲经又修禅观,但多依《法华经》。此外,又常讲《涅槃经》、《金光明经》、《维摩诘经》等,所弘者最重圆顿止观及四念等法门。智者大师,一代宗匠其辩才,如云行雨施,或如同天网,又像璎珞般珍贵,而能承继其教观和事业者,只有灌顶一人。智者之讲述、义记及杂文等,多经灌顶之手。他的弟子光英及国清寺僧众,树其碑于寺门,并记其行状。常州宏善寺沙门法宣撰写了铭文,文词甚丽,另见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