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告诉你什么是“无我”

2022年09月29日02:07:12 佛学 1598



《洞见》告诉你什么是“无我” - 天天要闻

首先,关于正定、正念和开悟这些事。

一个人为什么要坐在那儿静坐,进入正念的状态,或者是保持正定的状态?其实它是为了关闭我们头脑当中的默认模式。什么叫默认模式呢?就是就算你没有什么专注的事要想,你的大脑也会胡思乱想,就是有不停地胡思乱想的那个底层的噪音,这个叫作默认模式。这个默认模式网络,会消耗我们人体大量的能量。

那深度的安宁,就是当你能够把这个默认模式降低,进入到一种深度的安宁当中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人能够获得极乐和狂喜。他就曾经有很多次长时间地静坐之后,得到了这样的感觉,那种充满快乐的感觉。

什么是开悟呢?佛教中的开悟就是摆脱使人受苦的两种幻觉。一种是外在的幻觉,一种是内在的幻觉。就是我们从受苦的感觉当中解脱了,所以,所谓的追求开悟,其实就是你能够看破那些烦恼、那些痛苦、那些感觉是你大脑的误报,你没必要对此做出那么强烈的这种反应,这就是人们追求开悟的过程。当然,这是一个非佛教徒,一个心理学家所给出的建议。

当人们在做内观向内看的时候,要解决的就是你是否接受三法印。三法印就是无常、苦和无我。这个作者直接跳过了无常和苦。为什么?他说,这不用论证,所有人都能接受。

什么是无常?无常就是变化。我不相信哪个人能出来说,有的东西不变,永远不变。不可能。如果你相信这件事情的话,你接受了无常。有很多人提到无常这个词,就会觉得恐怖和紧张,认为无常大概就是发生车祸、得病,这种叫无常。不是,变化就是无常。

苦呢,什么是苦?你在追求一些东西,但你永远停不下来。没有人因为我买了一个大房子,我就不需要更多的欲望,你都是在买之前这样想。但是买完以后,就需要更大、需要更好的装修。有了更好的装修,还需要名画,还需要更好的瓷器等等。

如果你被这样的感觉折磨过,那你一定知道什么叫苦。所以,这两个你不用论证,不管东方人、西方人,一定都能够接受无常和苦。

人们最难接受的是“无我”这个概念,就是你凭什么说没有我呢?我明明感觉到有一个我,摸也能摸得着,我想吃,我饿了,我的名誉,我上电视了。你看,都是我。你怎么能够让我感觉到“无我”?

首先,追溯到“无我”的根源,佛陀最早讲“无我”的时候,在《无我相经》里边曾经做过开示,他说,我们人由什么组成的?五蕴,五蕴皆空。


《洞见》告诉你什么是“无我” - 天天要闻

哪五蕴呢?色、受、想、行、识五蕴。然后佛陀开始论证,为什么五蕴都是空的。他说,这个基本的逻辑是这样:假如我们认为“色身”是我——“色身”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肉体,假如你认为这个是我,那么好,我不会做对我不利的事,对吧?!这是你,你能掌控的,那你能掌控的,你是不会做对你不利的事。但是我们的“色身”经常做对我们不利的事。它会生病,它会衰老,它会骨折,给你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色身”肯定不是你。

我们的“感受”是我吗?我们的“感受”如果是我的话,“感受”不会做对我们不利的事,“感受”不会让我们烦恼,但是我们大量的烦恼都来自于“感受”。佛陀用这样的方式将色、受、想、行、识这五个组成我们人的五个部分一一给你论证——都不是你,你都没法掌控。你会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你。

所以,这个作者说,这太难理解了。那怎么办呢?他给出一个调和性的意见。他说,什么叫“无我”呢?就是“我”在终极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传统意义上是存在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佛陀虽然老跟你说“无我”,但是他也经常会说你会受益,他会受益,众生会受益。那既然“无我”,哪儿来的你呢,哪儿来的对象呢?所以,这个对象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无我”是一个终极意义上的。

你要理解这个,你想明白一个比喻就明白了:你占有牙齿,牙痛才会伤害你,当你把牙齿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个牙痛才会伤害你。这就是说,当你能够把“无我”的感受应用在生活当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自我欺骗?为什么我们要说服自己有一个“我”存在?这里边也有它的进化论的意义。凡是用进化论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幻觉问题的,作者把它叫作“达尔文之光”。我们用“达尔文之光”来照亮我们过去不能理解的这些概念。

为什么自然选择会设计出这样的大脑,使人自我欺骗?“有一种答案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就有助于说服别人相信我们,向他人证明我们是始终如一、理性、有掌控力的行动者,当然是对我们有利的。或者更准确地说,对我们狩猎——采集时代祖先的基因遗传是有利的。”它让我们看起来像一个能够掌控自我的人。

所以,你看我们在进化的过程当中,发展出了“我”的概念以后,我们独立于其他人,我们才可以占有物资,我们才可以组建家庭,我们才可以保护自己。这种“我”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活下来,但它相应地要付出代价,它要交学费。学费就是我们要承受过多的痛苦。

本来它没有这么多痛苦,这个肉体你不需要对它太过执着,但是你必须得对它执着,所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其意思就是: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因为我有这个肉身,我要接受这个肉身,我的痛苦就存在了。这就是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洞见》告诉你什么是“无我” - 天天要闻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