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2022年09月26日17:40:12 佛学 1770

佛教自公元前便已经传入我国,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高僧辈出。虽然每个朝代均有很多高僧,但同一个名号、且不差一个字的几乎没有记载。金元时期燕都却出现两位海云大师,一位是原长安街庆寿寺海云大师,另一位是潭柘寺海云大师。两位高僧不仅名号相同,塔铭上所刻文字也是一字不差。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 天天要闻

原北京西长安街庆寿寺有一座海云禅师塔,西山潭柘寺塔院也有一座海云禅师塔。一位高僧两座塔并不鲜见,《潭柘山岫云寺志》内还特别注明“金末元初时有一释,名号俱同,不得相混”。笔者在长时间研究潭柘塔院古塔期间,对这种说法一直存在疑惑。经反复查阅古籍文献,最终得出结论,金元时期燕都只有一位海云禅师,潭柘塔院海云禅师塔是元初庆寿寺海云大师的寓塔。

《顺天府志》记:“庆寿寺在时雍坊西南,金大定二十六年所建元至元十二年重修”。庆寿寺因立有两座密檐塔,后俗称为双塔寺。明正统十三(1448)年二月,朱祁镇依太监王振所奏,役军民万余人,费库银十余万两,重修大庆寿寺并更名为大兴隆寺又称大慈恩寺。清乾隆二十九(1764)年再次重修大兴隆寺,并更名为双塔庆寿寺。

《帝京景物略》记“双塔寺西长安街双塔,若长少而肩随立者,其长九级而右,其少七级而左。九级者,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国师之塔。七级者,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或乃曰:”地元之旧狱,夜多冤苦鬼声,塔以镇之”。又曰:“地唐愍忠寺之坟院,而师者,悯忠寺一二代祖”。非矣。双塔地,元庆寿寺也,海云、可庵,元僧也。

庆寿寺原址在北京西长安街28号,建国后的十大建筑之一电报大楼附近。庆寿寺双塔均为密檐塔,一座为九级密檐是生于金代示寂于元代的国师海云灵塔,另一座七级密檐塔是海云弟子可庵灵塔。这两座密檐塔在建国后西长安街改造时被拆除,据传为此梁思成和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还发生了冲突。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 天天要闻

北京西山潭柘寺下塔院也有一座海云禅师塔,这座海云禅师灵塔为七级密檐,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潭柘塔院海云禅师塔始建年代存在两种说法,《北京的塔》记为”金代天眷年间(1138年—1140年)”,而《潭柘寺碑记》则记为“(元)至元年间立塔(1264年—1294)”。

《北京的塔》持金代说,可能根据《潭柘山岫云寺志》。《潭柘寺碑记》,则应该是对庆寿寺海云禅师做了一番调查研究。笔者在记录海云禅师塔时也曾是迷糊不解,最终无法做出定语。

《潭柘山岫云寺志》“历代法统 事纪未详者,阙而待补”。列开山祖师为晋华严禅师,第二代即后唐从实禅师,到第三代法统则便是海云禅师了。《潭柘山岫云寺志》记载“后唐从实禅师 师与其徒千人,讲法潭柘,宗风大振。后,示寂华严祖堂,建塔山中。余姚谢迁嘉福寺碑记载其事。金佛日圆明禅师 大定年间(1161-1189)人,金末元初时有一释,名号俱同,不得相混”。依此记载,似乎《北京的塔》并没有完全参照《岫云寺》志。如果这样看待《北京的塔》,实际是错怪了作者。

《岫云寺志》在 附:塔 中记“舍利塔、金刚延寿塔、佛塔,俱在寺内。后唐龙泉堂上从实禅师塔 金佛日圆明海云禅师塔 天眷(1138-1140)时建。广慧通理禅师塔 大定十五年(1175)建”。《岫云寺志》对塔的建立年代大多含糊,六七十座古塔只有十一座记有年代。《北京的塔》在前后矛盾的记载年代里选择了前者,而没有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

笔者反复查阅《续高僧传》,始终没有见到潭柘寺海云禅师的记载。《新补续高僧传》序言中有,“中华佛教数千年人物,尽在里矣"。的确,在《新补续高僧传》中前起金代广慧通理禅师,后至清代数十位大师均有记载。《补续高僧传》中只收录一位海云大士,即: "印简。山西之岚谷宁远人。姓宋氏。微子之后。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

  《补续高僧传》海云大士传记:“印简。山西之岚谷宁远人。姓宋氏。微子之后。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年。人品恢伟。童幼神悟。七岁父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乃曰。开者何宗。明者何义。父惊异。知非尘劳中人。携见傅戒颜公。颜。欲观其根器。授以草庵歌。至坏与不坏主元在。师问曰。主在何处。颜曰。何主。师曰。离坏不坏者。曰此客也。师曰。主聻。颜沉吟而已。寻礼中观沼公为师。十一预恩纳具。有洪彦上座问曰。于今受大戒了。缘何作小僧。师曰。缘僧小故。戒说大也。试问。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则老。语未终。师大声曰。休生分别。

一日。上座教僧去。师背上拍一下。待回首。乃竖指示之。僧如教拍师背。师便竖一指。座太奇之。师年十二。中观听师参问。诲之曰。汝所欲文字语言耳。向去皆止之。唯身心若槁木死灰。今时及尽功用纯熟。悟解真实。大死一场休有余气。到那时节。瞥然自肯。方与吾相见。师谨受教。

一日。扶中观行。观曰。法灯禅师道。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汝作么生会。师将中观手一掣。观曰。这野狐精。师曰。喏喏。师年十三时。成吉思皇帝。征伐天下。师在宁远。于城陷之际。稠人中俾师敛髻。师告曰。若从国仪。则失僧相也。遂获如故。师年十八。元兵复取岚城。四众逃难解散。师独侍中观。曰。吾年迫桑榆。汝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奚益。子可以去矣。师泣曰。因果无差。死生有命。安可离师求脱免乎。纵或得脱。亦非人子之心也。观察师诚确。嘱师曰。子向去朔漠。有大因缘。吾与子俱北渡矣。明日城降。

元帅史天泽。见师气宇。问曰。尔何人。曰我沙门也。史曰。食肉否。曰何肉。史曰人肉。师曰。人非兽也。虎豹尚不相食。况人乎。曰今日兵刃之下。能无伤乎。师曰。必仗其外护者。史喜甚。又元帅李七哥。问曰。尔既为僧。禅耶教耶。师曰。禅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国之用人。必须文武兼济。李曰。然则必也从何而住师曰。二俱不住。李曰。尔何人也。师曰。佛师。复曰。吾师亦在于此。二公见师年幼。无所畏惧。应对不凡。即与往见中观。闻观教诲切至。乃大喜曰。有是父。必有是子也。相与礼观为师。与师结金石之契。

于是。国王大加恩赐。延居兴安香泉院。署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师寂照英悟大师。所需皆官给。及中观示寂。师为乞食看塔。一夜。闻空中有声召师名。师瞥然有省。乃迁居三峰道院。复问人告曰。大事将成。行矣。无滞于此。黎明。杖之燕。过松铺。值雨宿岩下。因击火大悟。自扪面曰。今日始知眉横鼻直。信道天下老和上。不寐语。先是。中观垂寂。师问曰。某甲当依何人。了此大事。观曰。庆八十去。师既入燕。至大庆寿寺。乃省观语。

径谒中和老人璋公。中和。先一夕梦一异僧杖。径趍方丈。踞师子座。次日师至。中和笑曰。此子。乃夜来所梦者。师问曰。某甲不来而来。作么生相见。中和曰。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莫打野。师曰。某甲因击火迸散。乃知眉横鼻直。和曰。我此处别。师曰。如何。和曰。牙是一口骨。耳是两片皮。师曰。将谓别有。和曰。错。师喝曰。草贼大败。和休去。

次日。和复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因缘。师竖拳一拍。当时丈堂震动。遂受中和印记。出世屡坐大道场。皆太师国王。及诸重臣之命。师室中。尝以四无依语勘学者。无一当对扬者。一日。廊中逢数僧。连问不契。皆被打。问最后一僧。汝那里去。僧云。觅和上去。师云。觅他作么。僧云。待痛与一顿。师云。将甚么来打。僧四顾云。不将棒来。师连打四下云。这掠虚汉。众皆走。师召云。诸上座。众回首。师云。是甚么。丁酉正月。加师先天镇国大士之号。己亥冬。命主大庆寿寺。壬寅。护必烈大王。请师赴帐下。问佛法大意。王大悦。从师受菩提心戒。

因奏曰。我释迦氏之法。于庙堂之论。在王法正论品。理固昭然。非难非易。恐王者不能尽行也。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当有所闻也。王大悦。锡以珠袄金锦无缝大衣。奉以师礼。将别王。王问。佛法此去。如何受持。师曰。信心难生。善根难发。今已发生。务须护持专一不忘。不见三宝有过。恒念百姓不安。善抚绥。明赏罚。执政无私。任贤纳谏。一切时中。尝行方便。皆佛法也。

师既行。有一恶少。肆言谤法。王按之将加法焉。专使白师。师回启云。明镜当台。妍媸自现。神锋在掌。赏罚无私。若以正念现前。邪见外魔。杀之可矣。然王者。当以仁恕为心乃可。王益敬焉。寻奉命统僧。赐白金万两。即昊天寺建大会。为国祈福。蒙哥皇帝即位。顾遇隆渥。丙夏辰。旭威烈王。奉以金柱杖。金缕袈裟。求法语开示。七月。师会诸耆旧。录所长物见数。令主后事。丁巳夏。说偈毕。师云。汝等少喧。吾欲偃息。侍僧急呼主事人至。师吉祥。泊然而逝矣。世寿五十六。茶毗。获舍利无算。护必烈王。为建塔于大庆寿寺之侧。谥佛日圆明大师。望临济为十六世。

不仅是潭柘塔林缺少海云塔记载,大庆寿寺海云禅师的年代也存在多种版本。《潭柘山岫云寺志》所记本身便存在矛盾,新浪佛学的文章也与《补续高僧传》所记不符。 如《补续高僧传》所记,海云禅师生于金泰和壬戌(1262)年,示寂于丁巳年夏,世寿五十六即1317年,时已至元仁宗元祐三年。而新浪佛学所记为“蒙哥汗七年(1257),海云示寂。以《补续高僧传》所记,海云尚未出生。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 天天要闻

按《岫云寺志》所记,列在海云禅师之后的广慧通里禅师“九岁依都城嘉福寺戒振出家,十五岁受聚戒。天眷初(1138)参佛于汴梁”。“天德初(1149年)被旨主竹林,大定间,迁潭柘,将有大营建”。根据《岫云寺志》这一记载,金大定间正是广慧通理住持潭柘山岫云寺,不会同时出现两位主持。而“金佛日圆明禅师 大定年间(1161-1189)人”,总共只有二十八年时间是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地位和荣誉的。新浪佛学有文章“临济寺的衰落与复兴”,文章记有“海云示寂,诸弟子分舍利葬秦赵为塔七”。以海云禅师国师身份非常可信,潭柘寺海云禅师塔应该是分舍利葬七塔中之一塔。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 天天要闻

收藏于首博的海云大宗师之灵塔塔铭,与潭柘寺塔院海云禅师塔铭笔体一致。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 天天要闻

两塔塔铭高度雷同,字数,笔体以及名号称呼完全是一个版本。《岫云寺志》为海云禅师所记年代,实际是广慧通理禅师的生平年代。

《岫云寺志》整理说明介绍说:“《潭柘山岫云寺志》,是一部记载京西名刹潭柘寺历史的专门志书,分为上下二卷。上卷作者为神穆德,成于清乾隆四年(1739);下卷作者为僧人义庵,成书于清光绪九年(1883)”。上卷作者神穆德,清宗室,镶红旗都统,曾任镇守朔平府等处的建威将军。他“性癖山林,兼爱静中之味”,希望“为名山胜迹少效微劳”。他认为潭柘寺是“神都境内无上古刹”,没有志书是一大憾事,就接受了寺里僧人的委托,根据当时能够找到的资料“抄本旧志及别传异记诸文”和碑碣编成此书,成为今天研究潭柘寺历史的主要依据史料。

但神穆德身为镇守建威将军,以文笔作寺志不是他的长处。何况历经金元明清四朝代,四百余年的时间间隔重建寺志非常困难,出现矛盾的记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误将寓塔作为本寺法统的记录,还是需要更正的。潭柘寺有建于蒙古海迷失后二(1247)年的,浑源永安寺归云大师塔。还有“僧录司右讲经兼鸡鸣禅寺住持,曹洞宗正传隐峰琮禅师塔,均为寓塔。所以以海云禅师在元代国师身份在潭柘寺立塔实属正常。

潭柘寺海云禅师塔是寓塔 - 天天要闻

广慧通理禅师塔旁边应立其弟子灵塔。但广慧通理弟子的几座幢塔已经远离了广慧禅师塔,说明是为海云禅师立塔让位而移动了位置。由此也可以看出海云立塔于潭柘寺,是出于元代皇家的支持,但同时又尊重了潭柘寺广慧通理禅师住持的身份和地位。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