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2022年09月02日04:18:05 佛学 1791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隐居终南山45年,85岁高龄仍能连续打坐108天,她就是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

如今,她90岁高龄了,依旧身体强健,健步如飞。

她那红润的脸上,露出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双眼清澈、明净,一如她的内心。

这样颐养天年,健康长寿,不正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人生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位于陕西省秦岭中段,那里山峰白云环绕,山青水秀,鸟语花香。

山形蜿蜒200余公里。山上有大熊猫、金丝猴等稀珍动植物,遍地都是稀珍草药,被称为"草药王国"。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终南山既是道教的发祥圣地,也是佛教的发祥圣地。

无数文人墨客来此隐居,留下众多描写终南山的优美诗句。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祝寿词被广为流传。

终南山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向往的隐居之地。

2018年,更有数万人注册成为隐士。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王芝霞,就是位隐居于山林,一心向佛,与世无争,以猿猴麋鹿为友的现代修行隐士。

这位女隐士非同一般,她从小与佛结缘,中年顿悟出家,归隐终南山。

在终南山的小五台山,半山腰上修建了一座小庙,独自一人在那诵经、念佛、打坐、参禅。

到现在,王芝霞已经有45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家人,自称能够与佛祖对话。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一、王芝霞归隐终南山,一心向佛:不为追求世外桃源,只为寻求心中的宁静

现代城市生活的快速、便捷、多彩的同时,城市里的钢筋、水泥也让人感到刻板、厚重、冰冷。

于是人们在节假日,扎堆离开城市,走进深山,拥抱自然,放飞心灵,放飞自我。

山路的蜿蜒引人遐想,山上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

人们向往鸟语花香、与世无争的生活。

在这里,每天看日出、日落的美景、看巍峨的山峰,飘浮的白云,物我两忘,身心舒畅,人与大自然浑为一体。

终南山,就成了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

王芝霞与这些隐士不同,她一心向佛,在深山索居,只为斩断一切与世俗之间的羁绊,寻求心中的宁静。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1932年,王芝霞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从小就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小时候身体不好,常常生病,经常吃奶吐奶,啼哭不止,小脸憋得青紫,村里老人就说是鬼神缠身了。

刚好,她家附近有寺庙,也是奇巧,小小年纪的她一到寺庙,立马就不哭了。

瞪大两只眼睛,两只小手被大人捉着,对着佛菩萨作揖,使劲向佛菩萨叩拜,小小脸上竟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父母觉得这个孩子与佛有缘,长大别不是要出家吧?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稍大一点,王芝霞越来越表现出与别的孩子明显的不同。

她喜欢读佛经,佛经文字是古文体、难读、难懂,她却读得津津有味。

她喜欢寺庙,寺庙清静,只有香烛、佛像等,她却流连忘返,在庙里心中感到宁静、轻松,于是一有空就往寺庙跑。

稍大一点,王芝霞对父母提出:自己想要出家。

但生为农民的父母,以为她只是口头说说,怎么也不让她小小年纪就出家,父亲对她说:“你这么漂亮的女孩,不好好读书,长大嫁个好人家,生下儿女,幸福地度过一生,怎么净想着出家,出家的生活有那么容易吗?古佛、青灯伴一生,该有多么孤寂呀!”

在乡下的农村,“出家”还是普遍不被人接受的事情。

为了不让父母在背后被乡亲们指指点点,王芝霞还是暂时打消了出家的念头,读书学习,嫁人生子,过上了与普通人一样的平凡生活。

她心目中对佛法的喜爱,向往平静,充满喜乐的寺院修行生活的愿望,就这样被亲情阻隔了。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婚后的生活中,她像普通的劳动妇女一样,相夫教子。

白天田间地头,勤扒苦做,晚上照顾儿子,操持家务。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儿子长成了大小伙子了,她满头的青丝中却也染上了些许白发。

人到了中年,世上的酸甜苦辣,王芝霞基本上已经体味过了。

早已种在心田中的佛法种子,已生根发芽,王芝霞一心向佛之心越发坚定。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芝霞来到了香积寺,儿时的记忆纷纷涌进了脑海中,她再一次萌生了想要出家的念头。

43岁的王芝霞想:自己这些年已经踌跎许久,如今,在尘世上走了半遭,都在顺从别人的意愿做决定,也该是时候,追求自己心中的佛法了。

于是,她听从了自己心中的呼唤,毅然决然地来到了香积寺,剪去了三干烦恼丝,出家为尼,顿时觉得心中觉得无比轻松。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在香积寺的修行中,她每天打坐、念佛,在斋堂洗碗、做饭,打扫殿堂,日子过得平静又安详。

只是心中对孩子,对丈夫,对爱她的家人充满了愧疚,只能每天念经为家人们祈祷,祝福他们每一天都平安喜乐。

在寺庙时间久了,看着别的居士带着孩子进进出出,她的心里也开始想念自己的孩子、丈夫了,还有年迈的父母,身体还好吗?这种想念亲人的思绪,扰乱了她的修行。

于是,王芝霞决定搬到终南山修行。

这里自古就是修行圣地,更适合自己打坐、念经。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她和许多隐士们一样,在半山腰的一处山坡上,建了个茅棚,取名“三圣殿”。

在那里,夜晚点着蜡烛,阅读经书,烛光温馨又温暖,身心特别宁静。

除了要定期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之外,王芝霞几乎寸步不离“三圣殿”。

儿子结婚,邀请她参加婚礼,她都没有离开终南山一步。

她只是在心中默默地祝福。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二、终南山苦修45年,85岁高龄连续打坐108天,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王芝霞在终南山的生活十分简朴,吃饭很简单,馒头、米饭就着咸莱就是一餐。

没有照明设备,夜晚,只有微弱的烛光在寒风中闪烁。

没有取暖设施,冬天的终南山,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王芝霞只能用塑料布,进行严密的遮挡。

王芝霞决心效仿古人,“以苦为师”。

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炼人的心志,环境越艰苦,道心越坚固。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王芝霞与其他的隐士们不同,她乐于与人交流,分享她的修行体会。

她在门口放一个小板凳,行人游客爬山累了,就在这歇歇脚。

王芝霞骄傲地告诉游客,她已是85岁了,最长的一次,在茅棚中连续打坐了108天。

每日的打坐,都是在聆听佛祖的教诲,这些声音从心底传来,旁人无法领悟。

旅客们称王芝霞为“佛派到人间的使者”,她与佛结缘,独自修学,用佛学智慧普渡众生。

在一个又一个与青灯、古佛相伴的日子里,她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世俗事,一心只读佛经书。

王芝霞表示,自已修行的时候,能够与佛祖进行对话。

王芝霞性格直率,洒脱自在,脸色红润,身体健康,90岁高龄,头不昏,眼不花。

无论行、住、坐、卧,一句“阿弥陀佛”或大声念,或默念,始终不间断。

大山里清苦的生活,大自然宽广的怀抱,让王芝霞领悟到了心中真正的宁静,与山为伴,与人为善。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中,王芝霞不同于古代隐士,把隐居作为通往仕途的捷径,也不同于“现代小资”,偶尔隐居深山,只为寻求世外桃源。

她一心向佛,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身心,45年苦修,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终于获得健康的身体,心灵的宁静,这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修行吧!

.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能与佛祖对话 - 天天要闻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