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都对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有一定的了解,在天下经文所述不一的时候,为了能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毅然踏上西行之路,去天竺求取真经,并重新翻译。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起,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而《西游记》即是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改编的。
麟德元年(664年)春天,玄奘圆寂。“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
与民间送行者百万人相比,朝廷的表示却是并不高,对于高僧的离世,也只是报销了丧葬经费,允许僧尼吊丧,妥善保护经书。
可是,据历史记载,玄奘在取经归来后,马上就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优待与支持。
不但为了安置玄奘从天竺带回的佛经、舍利、佛像,还为其建造了大雁塔。唐太宗甚至两次请求玄奘还俗,帮自己分忧朝政,却都被玄奘婉言谢绝。
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治也曾为玄奘写过《述圣记》,还在慈恩寺落成后以玄奘为上座。
如此礼遇,为什么成了皇帝的李治在玄奘死后却连个谥号都不愿给呢?
原来,玄奘归国时唐太宗李世民趋于年迈,身体不好,自知阳寿将尽,而佛教又很强调因果报应。
于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政治派看中了这点,为了迎合唐太宗的喜好,常常力荐玄奘法师。只要玄奘能让唐太宗平心静气,伺候舒服,那么未来辅政大臣的位置就稳了。
回国十年,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趋白热化,李治决定剪除长孙无忌一派。而玄奘法师因为唐太宗的原因,与长孙无忌等人来往过密,自然也被划入到了旧臣一派。
李治登基后,显庆初年决定移驾东都,特意下令让玄奘同往,居住于宫中。虽然名义上是优待玄奘法师,实际上和软禁没有区别。
玄奘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只好在屋内翻译佛经,不过人手不够,效率难以保证。更难受的是,生了病无人医治,只好私自出宫就医,李治听闻后极为不悦,这才安排太医前往救治。
李治之所以对玄奘如此顾忌,原因之一便是玄奘在民间拥有的极高声望。
有一则故事是,玄奘得到李治的允许回乡探亲。返乡后,他发现父母坟茔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了报答父母,玄奘上表请求李治资助,为二老改葬,李治准奏。
不过改葬的消息不胫而走,竟有上万人特意跑来,只为一睹大师的风范。
这样的人气自然让李治感到棘手,为了稳住民心,哪怕身为天子,也不敢轻易动他。
不过,李治对于其他旧臣却是狠辣,对长孙无忌一派的大臣贬得贬,死的死。
永徽六年以来,上层政治血案频发。
玄奘为了避祸,于显庆四年(659年)十月,求往陕北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李治准奏。
李治之所以会批准,是因为在三个月前,与玄奘往来甚密的长孙无忌已经被逼死黔州、褚遂良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死于爱州,曾经帮过玄奘的于志宁,也在废王皇后立武媚娘时因保持中立而被贬。
《大般若经》梵文本足足有二十多万颂,繁重的工作让玄奘身心俱疲,让他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己的时日无多。
某一天,他突然托付起了后事:“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
麟德元年正月,一个弟子慌慌张张找到玄奘,说自己刚刚做了一个噩梦:“见有一浮屠端严高大,忽然崩倒。”
玄奘听后并不吃惊,安慰道:“别害怕,与你无关,这是我即将灭亡的征兆。”第二天晚上,玄奘不小心在屋后绊倒,随后身体越发不好,病情加重,卧病在床。五日后,圆寂。
结语:玄奘的西行故事让人心生敬佩,可回国后的生平却又让人唏嘘不已。据说在玄奘圆寂后的数月,李治仍旧铲除着异己,直到朝堂安静下来才停止。只是每每到了上朝之时,大臣们个个保持沉默,既不进谏,也不举贤,完全不是李治所理想的模样。
END
了解更多趣闻,观世界的参差,记得关注我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