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幢寺是广州大寺,历史悠久,位于今天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清初,海幢寺集中了一大批著名僧人和居士,对岭南地区的佛教传承、诗文成就影响深远。本文仅略述海幢寺和今无关系。
今无(1633—1681),字虫木,号阿字,番禺万氏之子,得法于天然和尚,是其第一法嗣。天然和尚是空隐道独之徒,属曹洞宗之博山系传人。今无是曹洞宗第三十五代传人,后为海幢寺住持。
关于今无生平,其师弟今释(澹归)为其作传,载于《阿字禅师语录》及清阮元《广东通志》列传六十一之,本文对于了解今无生平有较大价值,现录其文如下:
阿字大师字今无,得法天然昰和尚。番禺万氏子,父诸生,以株连坐系,为禁卒拒弗使进饮食。师咍卒书金券,得再饱。俟尹出遮道大哭。尹愕然,怜师稚小,乃问状判牒取释。师曰:“迟则必毙。”尹喻意,乃立出之。禁卒叹曰:“吾遂为孺子卖。”
据上文看,今无少年聪慧。今无皈依佛法过程,上传中续载:
今无16岁师事天然和尚为僧,19岁随师入江西匡庐问道。后天然派今无徒步万里往沈阳探访函可大师,以锻炼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后他回到广州。康熙元年(1662),今无承心印受衣钵,以首席命主海幢院事,开法海幢。
今无和海幢寺关系十分密切。康熙年间,今无住持海幢院事。在日常住持中,他任劳任怨,诚恳待人,身体力行。今无借平南王尚可喜之力进行大规模扩建,先后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山门等建筑二十三座。
尚可喜奉佛,和今无有很大关系。清初,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率军南下,围攻广州,经九个月时间,攻破广州,清兵屠城十日,死人几十万。今无要求难民念“人之初,性本善”之句,以祈求菩萨保佑平安。平南王后得知此事,亲到海幢寺见今无,而今无要求“大王以慈悲为怀,超度众生。”尚可喜自知杀戮过多,为了赎罪,决定捐资建天王殿,其妻捐资大雄宝殿。
翌年,又增建四大天王殿及韦驮、伽蓝两殿。继后陆续建成丛现堂、藏经阁及僧舍、斋堂等多处,并种植林木,形成花田春晓、古寺参云等景观,当时有僧众100多人,寺院恢宏,与华林、光孝、长寿、大佛等寺齐名,被誉为广府五大丛林之一,成为岭南名人雅士雅叙修禊的胜地,有“海幢局式,宏廓甲于岭南”的美誉。
1674年,今无北上取藏经,1675年复回海幢,6年后病逝,寿年49岁。海幢寺另有今无和尚之塔,立于康熙十九年(1680),为海幢寺僧众立石。
今无住持海幢寺,影响很大。在海幢寺的鼎盛期,寺僧愈百,甚至有说愈千的。皈依天然和尚、今无者达数千人。今无徒子、徒孙著名者有古云和相润:
古云,号云庵,初为邑诸生。好学于书,无所不读。年轻时应有司试(职官考试),日益有名。后削发为僧,入海幢拜阿字禅师为师。康熙四十四年(1705)嗣海幢法席。为曹洞宗第三十六代传人。着有《圆觉经义》,其诗作为《月鹭》前、后集,及前、后语录。
今无不愧是清初岭东一名僧。就对海幢寺的巨大作用而言,在清初的曹洞宗法系传人之中,几乎只有今无可以媲美天然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