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相机,运动模式,快门连续“咔咔”,记录下幸福现场的每一个瞬间,时隔好久,婚拍重启营业。
一
这是每一对新人最为注重的仪式感。
婚礼,之所以称之为“礼”,就在于其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新人以此礼仪,以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
在中国传统婚礼仪式中,尊崇的是对于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祝福。在日渐西式的婚礼中,虽说婚纱西装成为礼服的时尚,但从骨子里仍然流淌着中式的血液。在整个流程中,我们仍然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仍然感受到这片土地里浸润的礼义信的文化基因。
十多年前,我主持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婚礼,见证一对对新人在我的祝福中走进婚姻的殿堂,在一声声“幸福之路由此启程”的送行中,礼成,满堂欢喜。
幸福,其实从来都是有分别的。所有的仪式感,最重要的还是来源于父母对于子女成家立业的告慰,来源于青年男女迈步新时代的欣喜和期待,还有满堂亲朋好友情绪的感染。
新郎新娘的惊喜与期待,在于被所有的目光一起关注,自是立时立刻最幸福的人。目光所至,皆是温暖,相拥相对,含情脉脉,自然心领神会,当一对新人站在婚礼的舞台,总是让在场的所有亲朋好友感受到一种浓情蜜意,各自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满满的祝福,自有羡慕嫉妒之情。在婚恋行情不断上涨的今天,家有儿女,愁娶愁嫁。随着未婚大龄青年越来越多,我们每参加一次婚礼,总会有着五味杂陈的唏嘘,不由得在内心里暗暗着急,看着人家的孩子多么幸福,我家孩子的婚姻大事,什么时候才能够梦圆?
程式化的婚礼仪式,司仪重复着说了千遍万遍的主持词,煽动着在场所有的情绪。席面当前,其实总有着主家想过程长点,客人总希望节奏放快点,大家都等着吃饭和后面的娱乐时光。
百态的人生,在满堂华彩的背景下,其实都有着自己的太多不可言说。即使你再喜庆,总有百无聊赖玩着手机,甚至干脆闭目养神的。相机记录下的,是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繁华热闹过后,总是要面对着自己生活的一地鸡毛。
二
新婚姻时代,你会不会有着太多的唏嘘?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乡村婚恋现状对于当前学校生源影响的观察。在这篇文章中,我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城市集中式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年轻一代婚恋造成的影响。
这里面有着几个方面的思考,比如价值观的导向。社会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拉大,对于阶层划分,对于小城市特别是乡村年轻一辈婚恋的影响。越来越高的彩礼,以及结婚成本的拉高,对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的现实来说,容易陷入一个两极分化的局面。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更喜欢往大城市发展。这样也给三四线城市的婚恋市场带来更多的资源紧缺。特别是男女比例的失衡,尤其要引发一种关注。从更高的站位来看,婚恋将会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庚续传递和生生不息。
二十多年前,我们发现,能够就近找到恋爱朋友。比如在一个单位工作的同事,往往成为伴侣的机率更高。以教师这个行业来说,原来的男女比例比较平均,于是内部解决就更容易。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拉大,以及社会对于男性更高的责任压力,特别是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男青年不愿意从事基层教育事业,从业女性比例不断上升,同时也带来了婚恋危机,由此带来的职业忠诚度也大打折扣。
不只是在教育系统,在其它的公职单位,三四线城市的青年男女婚恋问题需要各级部门的重视。婚恋是否稳定对于事业心的影响特别重要,异地恋虽很浪漫,但没有今后家庭稳固的核心,一切都会从不安心再到陷入权衡到底是家庭重要,还是事业重要的踌躇。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对于青年男女来说,我们需要更好的就业环境, 我们还需要务实的价值观,我们也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扬。
留住了年轻人,就种下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希望。对于一个村,一个社区,对于一个单位来说,我们需要更加和谐的婚恋环境,也需要更好的时代注脚在其中。
按下快门的每一次,记录的总是幸福和美好。我愿意用相机,存储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