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互动型父母 —儿童家庭语言训练师教你带宝宝学说话

一、什么是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已经成为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发育性问题之一。

0~3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在此期间进行早期干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儿童语言发育的一般规律是怎样的?

一般来讲,正常儿童在大约1岁时能理解并开始说出第一个词如爸爸、妈妈。1岁后词汇量增加较快,1.5岁以后词汇量的增加更为迅速,进入词语爆发期,词汇增加到50个以上,此时儿童出现了两个词语的组合即短语或三个词语的组合即句子。

2-3岁时词汇明显增多,用词较恰当,并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希望、兴趣等,能在交流中灵活应用已学词汇表达自己的意图。

3岁时会说简单的句子,会遵循连续的2-3个指令,并且逐渐学会用代词。

4~5岁时掌握语法规则,他们能主动参与对话交流,尽管有一些发音不清晰,但陌生人基本能够听懂。会讲故事,遵循3个以上连续的指令,对问题“谁、何处、什么”能够作出应答,喜欢问为什么。开始出现更复杂的语言形式,如条件句(如果……那么……)、连接词(因为…所以、但是…),能更为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适当的语言进行交流。

三、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1、早产儿:早产儿语言合并其他发育问题所占比例明显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早产儿在宫内发育不成熟,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容易导致发育异常。

2、家族史:研究显示有语言障碍家族史的儿童更易患病。

3、家庭环境:年轻的父母常忙于工作缺少陪伴儿童的时间,隔代育儿方式为现社会常见现象,大部分祖父母或保姆为文化程度较低且带有明显方言的老人,育儿知识陈旧,缺乏和儿童交流互动的方式方法。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在语言发育迟缓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患儿。

4、屏幕时间:屏幕时间是孩子看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任何屏幕的时间。孩子的屏幕时间越多,他与别人的互动时间就越少。父母可能会发现孩子能从电视上“学会”一些语言,但是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太明白该如何使用它。

5、环境变迁: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环境沟通的意愿比较多的,而在陌生的场所他们往往会很少与人交流。而过多的环境变迁比如:搬家、换幼儿园等会打断这种联系,使得孩子的交流对象突然中断。

四、您属于哪一类型的父母?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根据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把父母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保姆型:这一类父母往往在孩子还没有向他们明确表示出自己的需求时,就已经做了自己的预判,并且满足了孩子的所有需求,孩子只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们不需要提要求、要帮助、问问题等,因为这些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了。

2、话痨型父母:这一类父母往往会在孩子周围说个不停。例如:孩子在玩火车轨道时。他则会在旁边不间断地“配音”,会问火车开去哪里呢?它会不会去山洞呢?我觉得它会开到河边等等。这类父母说的话往往有长有短,没有停顿,因此孩子无法对他们的问题或描述做出自己的应答。

3、老师型:这类父母往往觉得随意的玩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教”孩子“知识”。他们认为积木就是用来搭的。而书就是用来看的,因此他们在看到孩子把积木放到玩具小推车里推着走,把书一本本叠起来搭高高,他们就会急着告诉孩子该怎样玩玩具。无论孩子玩得多么开心,他们会坚持孩子立刻纠正自己的“错误”玩法而采取父母告诉他们的正确“玩法”。他们会给孩子机会应答,但是孩子只能以他们所期望的方式做出应答。

4、互动型:这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孩子总喜欢找他们玩耍,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是一来一往的,平衡的,并不是某一方在指挥着另一方。父母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参与和应答。父母与孩子有着共同的兴趣,这类父母会用孩子的玩法在互动中把自己变成孩子的玩伴,然后在交流中针对孩子的兴趣加入合适的语言。

五、为什么要做互动型父母?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语言干预模式是当前世界上最循证有效的干预模式,孩子的语言学习如果没有父母的参与,效果就非常有限。如果父母学会了帮助孩子发展语言和沟通的技能,并把他们运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他们将时时刻刻在学习语言和沟通。总之,互动型父母构建的家庭语言环境有利于儿童语言发育,进而促进孩子智力发育。

六、如何做互动型父母?

1、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应遵循的原则

父母应该与孩子成为最好的玩伴,而不是“老师” “保姆”或“解说员”。父母应该和孩子做到“同看,同说,同玩”。同看--看孩子想看的;同说—说孩子想说的;同玩—用孩子的方式玩。

2、成为孩子最好的玩伴的方法

(1)一看——面对面地观察孩子

同孩子面对面,能帮助父母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便于父母理解孩子的话,让孩子感觉被聆听和尊重,也便于孩子理解父母所说的话;增加父母的和孩子的视线交流,便于孩子观察父母的表情和动作,也便于孩子模仿父母所说的话。

(2)二等——耐心地等待孩子表达

①掌握孩子的节奏:父母在互动中需要等待孩子来表达自己,但是等待的时间又不能太长,否则孩子的注意力会转移。当充分等待后,孩子还没有尝试沟通时,父母应该把孩子的需求表达出来,然后在等待孩子的应答。及时给与表情的鼓励;父母需要在等待时看着孩子,同时给与期待性的微笑。

②看得见,够不着:父母可以把孩子想要吃的食物或想要玩的玩具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孩子可以看得见,但却够不着或打不开,这样孩子需要这些东西时,就会用他所会的沟通方式向你表示他的需求。

③每次只给一点点:父母可以把孩子喜欢的食物分成小块,每次给他一点点,这样他每次需要时都是一个启动沟通的机会。在玩一些拼搭性的玩具时,父母也可以每次递给孩子一片拼图或一块积木。因为孩子需要完成整个游戏,他就需要反复向你提出要求。

④故意犯错: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故意犯错。例如:你给他饭,却“忘了”给他勺子。你的孩子会很喜欢发现你的错误并向你指出的,这样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理由让孩子启动交流。

⑤不能独立完成:父母还可以提供一些孩子无法独立完成的游戏,如:吹泡泡,需要上发条的玩具等。因为这些游戏没有父母的帮助,孩子没法玩,因此也就创造了很多孩子向父母启动沟通,表达需求的机会。

(3)三应——对孩子的表达做出及时和恰当的应答:

及时:父母常常希望在互动时孩子能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水平,而忽略了孩子其实已经在用他的方式表达了,因此父母往往没有对孩子的沟通作出及时的应答,而是执意等到孩子给出父母期待的答案才给与回应,结果孩子很快就失去了与你继续互动下去的兴趣。

恰当:父母在与孩子互动时,要突出关键词,并且重复关键词,必要时可以加入视觉刺激,比如表情和动作,这样能让孩子更容易听懂你说的话。

你学会做互动型父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