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两岁后出现三个行为,可能正值“秩序敏感期”,做好四点应对

文|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插画 | Juice

诸多家长在育儿这条路上走得异常艰难,尤其是面对宝宝的某些突然变化时,常常摸不着头脑,小家伙从乖巧懂事变得任性、执拗、霸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案例

两岁半的妞妞最近有些不一样,吃饭时必须先喝汤再吃饭,睡觉时必须要盖粉色的被子,早上起床时一定要先穿裤子再穿袜子……总之,一切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要是顺序被打乱就会嚷嚷着不行。

妞妞妈妈搞不清楚背后的原因,总是喜欢呵斥孩子,可是妞妞根本听不进去,一次次挑战妈妈的权威。

其实,妞妞这是进入了秩序敏感期,这一阶段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依据自己内心的秩序来完成,否则就会说“不”来抗议。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在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就已经有秩序感,只是到了2~4岁时达到高峰期,他们对事物的顺序、做事的节奏和韵律、形态的均衡和对称以及物品的摆放位置等有近乎偏执的要求,有点像有强迫症似的。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1、如果自己的秩序遭到破坏,会感觉不舒服和痛苦,会大声哭闹表示不满,会强烈要求大人弄回原样,会在秩序被恢复后恢复平静。

2、为了维持自己的秩序,不得不大胆地对父母说“不要”“不行”“不可以”,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的叛逆和不乖。

3、如果秩序被人为地打乱,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再来一遍。

或许看着眼前这个敏感又执拗的小家伙,多数家长会觉得匪夷所思,其实这都是正常的表现。不得不说,这是宝宝探索世界的一部分,是他们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旦秩序被构建好,孩子就会自主地维护它,并执拗地坚持,反之若是被打乱,会给孩子带去极大的混乱和不适,造成思维、心理、感觉以及情绪混乱,他们会感觉到未卜,产生焦虑和恐惧,为此,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秩序,巩固内心的安全感,保持秩序的恒定,孩子才能安心。

如果父母不了解儿童秩序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反而斥责和批评孩子,用威严镇压他们的不良反应,只会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扼杀他们自律的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方面出现障碍。

缺乏秩序影响未来的习惯

我们常看到不少年轻人脱下的袜子随意乱扔、桌面凌乱不堪、经常丢三落四、做事半途而废等等,这都是缺乏秩序的表现,一旦没有秩序,生活就乱了套。

儿童期的秩序构建对未来有极大的影响,因为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童年会造就一个人基本的品格和素质,如果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能使他们发现生活的法则,在行为中形成自律。

一旦缺乏秩序感,成年后形成的不好习惯很难更改,相反,孩子很好地度过秩序敏感期,就会对秩序高度敏感,在秩序环境中长大的娃会形成规矩意识、独立意识和契约意识,成年后,则会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人。为此,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做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

1、理解并尊重孩子

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存在着秩序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家长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尽量满足孩子对事物固定顺序的追求,不要妄下断言宝宝是无理取闹。

2、配合孩子的规律生活

如果孩子吃饭、睡觉、洗漱等具备规律的时间和顺序,家长要配合孩子,比如睡前故事要每天坚持讲、睡觉前要喝杯牛奶等等,规律的生活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帮助他们遵守规则。

3、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秩序被破坏时,父母要及时协助孩子找到解决办法,不妨多花几分钟时间让孩子重新再来一遍,如果是宝宝无法做到的事情,父母要按照孩子心中的秩序去帮助着一起完成。

4、父母做好安全教育

秩序敏感期的宝宝可能存在诸多执拗的表现,可要是涉及到安全问题或者社会道德问题,父母一定要有底线教育,明确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