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是该严管还是“放养”呢?在这个问题上,相信很多家长都心存疑问。有人觉得,只要孩子能够“自觉”,很多教育上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然而,现实很骨感,很多孩子一旦离开了家长的监督,所谓的“自觉性”就荡然无存了。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自觉性。因此,在教育的道路上,家长永远不要单纯指望孩子能“自觉”!
01
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用的
现代教育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那就是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听起来似乎很高明,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孩子的天性,世上没有生来就自觉的孩子,偷懒贪玩、喊苦喊累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明知孩子这样做不对,为人父母却舍不得管,又如何能指望孩子成才呢?
还记得《家有儿女》中刘星与妈妈有这样一段对话:
他控诉妈妈在他小时候没有给他培养出一项特长,否则现在也许他就是作家或是音乐家。
但妈妈却很委屈地说道:“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没想到刘星立即回到:“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从小您就逼得我学……”
好孩子都是管出来的,有专家表明,孩子至少要到十五六岁,才真正具备自觉性。而自觉性的建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教育的路上,永远不要仅仅指望孩子的“自觉”!
02
有远见的父母都有点狠心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难免会带一点狠心。
在《向往的生活》中,刘宪华自曝小时候自己被父母逼着去学小提琴的经历。那时候,他根本不想去,直到11岁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比赛,才开始喜欢拉小提琴。
当一旁的Angelababy问他:“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他毫不犹豫地回到:“非常非常感谢。”最后Angelababy略带遗憾地叹了口气道:“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如果不逼他们一把,他们就会错过最佳的学习时机。
当然,我们也不推崇一味地对孩子严厉,只是在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成熟的时候,需要家长为之指引方向。
03
千万别在孩子身上偷懒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说到底就是,父母在培养孩子自觉性的时候,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一位网友回忆起多年前的一幕时,依然热泪盈眶:
读书时,妈妈就坐在旁边给她削铅笔,每天陪着她写作业。
可妈妈并不识字,只认得自己的姓名。为了孩子,却强迫自己读书识字。
一个“自觉”的孩子,多半是父母长期陪伴、正确督导和严格管束的结果。
作为父母,一旦看到孩子的行为逾越规范时,就要及时指出来并进行纠正,否则他会一错再错。
适当的强制并不是对他的压迫,而是在他意志软弱的时候帮他克服困难,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其实,所谓教育,就是家长陪着孩子经历一场与困难挑战的旅程,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是最好的战友,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