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自曝,儿子也曾沉迷网络,但她用的这招你可能学不来

今日女报亲子专栏——慧妈手记,欢迎有招有料的智慧爸妈们向我们投稿,一经采用稿费从优,65252775@qq.com

文/西贝

儿子“小拳头”出生后,从襁褓中的小婴儿,慢慢成为到幼儿园的小屁孩。我和爱人达成了共识,现阶段不强求学习知识,只注重长身体、树性格。对他的生活习惯,更多的是说“你要做做个听话的乖小孩,你要这么做,你不能这么做……”。

刚开始他很顺从,我们教什么他就做什么,但是,随着他慢慢长大,他开始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与我们对着干,要他做什么,他会磨磨蹭蹭,告诫他不能做什么时,他却会故意的要尝试,似乎在试探我们的反应。

这让我困扰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幺小朋友慢慢长大时,会逐渐的不听从家长的言语教导?难道才三岁的他,就开始叛逆了吗?后来,我读到了一篇杨澜关于家庭教育的访谈文章后,似乎找到了答案。

01

杨澜说,她也遭遇如何孩子沉迷网络的烦恼。

但她并不认同为了减少孩子和电子产品的接触,就让家里的电视、电脑等产品全部消失,人为地进行隔绝。

“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班里的社交。”杨澜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当班里的孩子都在说他们热衷于看的某一个卡通片和一个游戏的时候,孩子只能无话可说。

杨澜回忆,随着孩子们步入学校,和网络的接触越来越多,学校几乎所有的功课都要在网上完成,他们还经常通过网络看一些喜欢的卡通片、电影,跟同学聊天。看到孩子一直坐在电脑前面,她也开始慌张,但她明白,如果经常问孩子到底在做什么,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最后,杨澜跟孩子们达成了一个“交易”:从眼睛的保护、身体的发育、颈椎的成长以及学习等各个方面考虑,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网看无用的东西,不玩游戏;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只玩一个小时。孩子们同意了。

既然谈好了,杨澜就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看到孩子待在电脑前,虽然心里很想知道他在干什么,但杨澜就跟自己说:“不要问他,他一定在做作业。”

02

在生活中,夫妻吵架在所难免,如何减少这种争吵对孩子的伤害?杨澜也分享过她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杨澜跟先生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把孩子吓着了。情绪稍微稳定后,杨澜和先生都意识到刚才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来到孩子的房间,单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视的角度跟孩子说:“爸爸妈妈刚才做了一件非常错误的事,我们在你面前那样争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语言,我们想跟你说,大人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很愚蠢的事情,比如刚才我们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们俩真诚地向你道歉。请你原谅我们。第一,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第二,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的惊吓和伤害。”

杨澜一家

杨澜回忆说,当时孩子接受了他们俩的道歉。杨澜也由此提醒为人父母者,要尽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焦虑的妈妈,有的甚至会对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杨澜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示范”。杨澜说,这样的母亲让自己非常负面的东西完全不加节制地宣泄出来,虽然可能会在当时把孩子暂时压制下去,但孩子将来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对朋友、同事,还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会陷入一种潜意识的习惯当中。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遗传”。

杨澜特别强调母亲的情绪管理能力,因为母亲通常和孩子相处时间更长,她的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在孩子身边甚至体内!她的紧张、焦虑、暴躁,都最先伤到孩子。

“要培养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亲的自己先要有幸福力。

03

​在孩子的特长学习时,杨澜没有片面的追求高大上的艺术,而是尽可能的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的擅长。刚开始,她安排儿女一起学习弹钢琴,没想到,同在一个家庭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便失去了兴趣,打了退堂鼓;

女儿却丝毫没受哥哥的“影响”,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自己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需要别人催促。

儿子后来喜欢画画、画卡通之类的,杨澜不仅没有干涉,还用行动鼓励他,将儿子的卡通画挂在了办公室,并向同事和朋友介绍这是身为学生的儿子的作品。

在杨澜看来,孩子虽然是父母生出来的,却不是为了父母而生活。

孩子慢慢长大,就会有自己应该有的生活方式。作为家长,最大的任务不是培养孩子成为成功人士,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

一个妈妈,应该观察孩子的潜在能力和才华,我们所做的,就是为孩子打好基础,至于将来孩子做什么,我们是无法设计的。

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中的一个个陌生的环境,这就需要妈妈去教他。身心的健康是最起码的,也是最关键的。

这时我瞬间明白,我们奢求孩子成长成材的同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字:真。

孩子的真,表明他是一个真实的个体。当他在觉得肚子饿时,不再是哭闹,而是自己寻找吃食或者找父母要吃的时候,表明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并且逐渐试图解决面对的问题。当他面对父母的要求,不再只是简单顺从或者哭闹反抗,而是开始有意识的试探的时候,表明他已经有了寻求变化的意识。这个时候,我们试图强加给他的意识,可能就已经行不通了。

既然我们刻意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之上,效果会适得其反,还不如当他有自主意识的时候,就让他去感受社会的真实,让他去思考,我们稍加引导,让他自己去发现世间的真善美,才是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