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发育好的孩子,睡觉时常有4个“反常举动”,你家占几个?

带孩子睡觉时,我们常会有这样的经历:

他睡得好好的,突然来一句梦话;或是翻个身踢你一下;有时还会自己坐起来瞅一圈,再倒下继续睡。

看到这些“小动作”,我们难免会有些小担心:

孩子是不是受惊了?是不是白天玩得太疯,还是身体哪里不舒服?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在睡觉时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表现,背后藏着成长密码。

他的这些“反常”举动,可能是大脑发育良好的表现。

尤其是以下4个,看看你家占几个?

一:睡觉说梦话

有时候,孩子睡着了,会一边说梦话一边翻身,有时还自顾自地笑一笑、皱个眉头。

甚至他会突然坐起来,东张西望一会儿,然后又倒头继续睡。

这些表现,绝大部分,都和健康有关,跟“吓着了”没什么关系。

哈佛大学的睡眠研究发现,孩子大脑,在睡眠时的活跃度,比成年人还要高。

尤其是在深度睡眠阶段,大脑不仅要整理白天的记忆,还会模拟、演练各种“场景”。

这时候,孩子就容易说梦话、偶尔梦游。这种现象,在3-12岁的孩子中很常见。

这一阶段,正是“大脑神经网络”飞速成长的时候。

所以说梦话、偶尔梦游,反而说明娃的大脑在努力“升级”。

只要孩子白天精神状态正常,没什么反常表现,我们完全不需要干预。静静地陪在身边,轻声安抚,给点安全感就好。

二:睡姿千奇百怪,喜欢蜷缩着睡、频繁翻身

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睡姿,你会发现,娃们的睡相,真是五花八门。

有的像小猫一样缩成一团,有的一晚上能翻好几次身,还有的伸拳踢腿,踢得你没法睡。

这时我们就会担心:他是不是睡得不踏实?是不是缺钙,还是身体不舒服?

其实,大多数时候,这正是孩子大脑和身体健康发育的“信号”。

3-7岁的孩子,神经系统特别敏感,时刻在和外界“交流”。

蜷缩着睡,是孩子用身体找安全感。

这跟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蜷着差不多,是大脑给身体的“自我保护”。

频繁翻身,则和孩子的睡眠周期有关。

孩子的“深度睡眠”和“浅度睡眠”交替得很快,每隔一小时左右,就会进入一次轻睡眠。

这时,大脑会指挥身体换个姿势,舒缓下压力、让血液流通更好。

有研究还发现,翻身,有助于骨骼发育和身体协调。

所以,晚上娃睡觉,一般不是一动不动,而是花样百出地“折腾”。

这反而说明,他们的大脑和身体都在同步成长。

我们不需要纠正,也不用强行给孩子定个“标准姿势”。让娃自然点,睡得舒服最重要。

当然,如果孩子翻身特别剧烈,半夜老是掉床,我们可以在床边加个护栏或者铺个软垫,多一份保护,让自己安心点。

三:睡觉时突然微笑、做鬼脸

还有一种有趣的情况,就是娃睡得好好的,突然咧嘴一笑,或者皱个眉头、撅个小嘴。

这些小表情,常常让我们看着忍不住偷笑。

孩子睡觉时这些表情,是大脑在偷偷“排练”情绪。

也就是说,孩子在睡着后,会反复处理、消化白天的情绪。有时候开心,有时候疑惑,都会在脸上自然流露。

小宝宝出生没多久,就会出现“生理性微笑”。

等大一点,睡觉时偶尔笑一笑、皱皱眉,说明他们的大脑,正在用面部表情“练习”表达。

这对孩子未来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其实很有帮助。

国外有研究显示,睡眠中多做表情的娃,白天情绪更稳定,和小朋友相处也更自然。

只要娃白天情绪稳定,生活习惯正常,我们就没啥可担心的。

四:手脚偶尔抖动、抽动

有些家长晚上陪睡,总会碰到孩子睡着时,突然手一抖、脚一蹬,甚至全身跟着晃一下,感觉像是被吓到了。

我们这会儿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是不是抽筋了?要不要带去看医生?

大多数孩子在入睡前后,会有这种短暂的抖动或抽动,这叫“生理性惊跳”或“入睡抽动”。

80%以上的孩子,在入睡阶段,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它本质上,是大脑在“考察”自己指挥四肢的能力,看看四肢还听不听自己指挥

很可爱对不对?

这种情况很正常,也很短暂,不会影响孩子休息。

只要孩子白天活动自如,精神状态好,手脚偶尔抖动,我们不用太担心。

如果真的出现睡觉时持续大幅度抽搐,或者白天也有明显异常,那就记得及时就医。

说到底,家里有娃,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健康。

看到孩子睡觉有点“反常”,我们会担心,这很正常。

但如果了解背后的科学道理,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不安分”,其实都是大脑发育活跃的表现。

我们只要记住:

孩子白天精神状态好,吃饭、玩耍一切正常。没有出现持续的抽搐、呼吸不畅、醒后萎靡等情况。

那就不用特别担心。

静静陪着孩子,让他们有安全感,就是最好的守护。

你家孩子睡觉时,会有以上的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