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依恋能够有效缓冲童年压力对个体发展和适应的不良影响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体力活动不足或缺乏体力活动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非传染性疾病致死因素,这表明体力活动不足在成年人群体中变得更加严重。

体力活动不足是众多疾病的风险因素。此外,体力活动不足不仅对个体的健康造成了威胁,而且在国家层面上也造成了经济负担。

以往研究显示体力活动不足在全球范围内直接导致54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其中57%由公共卫生机构承担,据估计大约有1%-3%的国家医疗保健支出可归因于体力活动不足。

充分的体力活动则可以有效降低罹患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有益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

尽管体力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体力活动的实际参与情况并不乐观。

为了促进大众更多地参与体力活动,健康和运动领域的学者通常采用健康行为模型,这些模型多集中在对个体的当前或短期内的状况进行横向分析,对个体生命历程的回溯较少。

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从生命史理论更加综合地考察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

20世纪末期在进化心理学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生命史理论能够解释个体的发展和适应过程。

它认为个体的生命历程不是随机的,而是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在生命早期受到的影响,包括遗传、母婴关系、童年经历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发展的个体差异,并且会塑造个体独特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生命史理论从物种进化、生命历程、环境状况、资源分配等角度系统分析个体的行为倾向和决策机制,在人类生育、进食、求偶等行为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也有学者基于生命史理论提出了体力活动的生命史因素模型,系统论述了生命史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体力活动水平。

因此,研究拟结合生命史理论研究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

一、童年压力与锻炼承诺的关系

NikolaasTinbergen将进化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相结合,认为体力活动的行为模式可以用最终机制和最近机制来解释。

最终机制建立在自然选择的结果上,“节俭基因”学说认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粮食短缺和困难时期。

一方面为了获取食物而进行大量的体力活动,另一方面为了节约能量而减少其他不必要的活动,为了适应环境人类进化出了增加存储营养物质的基因。

具体而言,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为了应对食物匮乏和更好地繁衍后代,人类不得不进行“强制性”的体力活动。

例如:通过展示力量和能力来吸引伴侣和社会伙伴或获得更高的地位和认可、满足怀孕、分娩、哺乳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机体能量、养育后代所需的精力。

由此人类基因的发展倾向于储存能量和节约能耗,例如瘦素、胃饥饿素等。

同时有研究显示,现代人类与旧石器时代的祖先的基因差异仅相差0.02%。

因此,旧石器时代晚期祖先基因的选择决定了基因表达所需的体力活动水平,绝大部分的人类基因组可能仍是在身体活跃的狩猎环境中进化而来的,并且直到今天仍然保持不变。

然而,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与旧石器时代截然不同,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不再需要通过大量的体力活动来获取食物。

相反,获取食物的方式变成了以坐姿为主的脑力活动,信息化社会进一步减少了大家在交通、家务等方面的体力活动,曾经的食物匮乏也演变为如今的食物过剩。

遵循“节俭基因”原则的机体极易储存大量的能量,造成能量过剩的结果。

上述的现象被称为生物进化与人类文明进化产生的“错位”,这种“错位”是现代人类体力活动不足的核心原因。

正是由于这种“错位”,人类偏好高水平的能量储存,但却需要长期的体力活动才能维持身体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也发展出了具有适应性的应对方式。

在最终机制的基础上,生命史理论解释了个体如何发展出适应环境的能量分配和体力活动行为模式,建立了体力活动的最近机制。

生命史理论认为,个体会根据能量获取的可得性及自身所处环境的恶劣程度对自己的能量进行权衡。

童年压力会建立个体对生长环境的基础感知,进而影响其资源分配的策略。

童年时期面对的食物匮乏或食物获取的不稳定性都会使得个体的能量分配体系产生预测性的适应反应。

这些反应会从生理和心理上影响个体的能量分配,从而帮助个体适应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能量不足。

例如,有医学研究表明新生儿的体重代表了在胎儿期的能量压力水平,体重越小代表胎儿期的能量压力越大。

这种能量压力会影响个体成年后对能量需求的敏感性,使他们更倾向于储存能量。

有元分析也显示新生儿体重低于平均值的个体在成年后锻炼行为水平是显著低于其他人的,这表明胎儿期母体的能量供给情况就足以对个体的能量分配体系产生影响。

童年时期儿童的食物获取主要依靠父母,此时的体力活动涉及到躯体成长,有动物研究显示,猿猴幼儿时期的玩耍虽然有助于增长运动能力,但是过度的玩耍也会妨碍其生长发育。

总体而言,生命史理论认为如果个体儿童时期面临的压力较小,食物来源健康且稳定,生活环境安全,那么儿童会更多地探索周边环境、更多地与父母同伴互动游戏。

从而更容易获得常态性发展,例如以往研究揭示了生命早期环境的不可预测性会通过影响额下回连通性进而影响个体的进食问题。

但是如果个体儿童时期面临较多的生活负性事件,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那么童年压力会降低个体的体力活动水平,这种负面影响也会持续到成年期影响个体的体力活动水平。

在控制变量上,除了考虑年龄的因素外,以往研究指出女性的生殖功能使得女性对能量需求上的反应更加强烈,同时身高体重等参数会影响个体体力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具体而言,身体质量指数偏重的个体在进行体力活动时身体负担较大,感受到的机体疲惫、肌肉酸软等负面体验更高。

此外考虑到童年压力的测量方式采用的是童年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方式。

因为我们还在控制变量中纳入了被试当前状况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以控制当前社会经济地位对模型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对主要模型进行研究的同时,对被试性别、年龄、BMI、主观SES等变量进行了控制。

二、基于生命史理论的体力活动行为机制

生命史理论认为生命早期的环境会影响到后续一系列的关键事件的发生和持续,其核心内容涉及权衡和适应。

权衡是指有限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资源分配,权衡过程不仅涉及对现有资源的分配,更重要影响权衡的因素是对环境风险进行预测,而权衡的目的是为了适应。

研究证明了童年压力能够影响锻炼承诺,并且也能够通过控制感间接影响锻炼承诺。

结合生命史理论的权衡和适应主题,生命早期环境对锻炼承诺的负面影响及控制感的中介效应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生命早期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代表了物质能量的不稳定,为了适应不稳定环境个体会尽可能多地积累能量。

同时不会将能量耗费在无益于适应结果的事件上,类似的适应性改变使得个体能更好地在不稳定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这种适应性改变也会延续到成年期,从生理上,生命早期环境的适应性改变会使得机体习惯于尽可能多储存能量。

这种情况下增加体力活动会导致较高的疲惫感知,增加体力活动的成本。

从心理上,生命早期环境的适应性改变会使得个体对未来环境的风险预测比较高,导致较低的控制感,从而有较低的锻炼承诺水平。

其次,在生命早期环境中的权衡在产生适应性结果的同时还会使个体形成不同的生命史策略,不同的生命史策略也有不同的行为模式。

快生命史策略个体更容易及时行乐、享受当下、习惯于即时满足,慢生命史策略个体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注重未来收益、能够延迟满足。

能量的储存和消耗反馈在行为上就是进食和体力活动,而进食是具有享乐属性的行为,体力活动是具有延迟满足属性的行为,从能量取舍的权衡中。

高童年压力会使个体形成快生命史策略,快生命史策略个体倾向于即时满足,无法做到延迟满足,即从持续体力活动中收获长期的健康收益。

过去研究也证明了生命早期环境恶劣的个体会有过度进食的行为倾向。

三、死亡威胁和亲子依恋的调节作用

操纵当前环境在以往关于研究生命早期环境对个体成心理和行为倾向的研究中已有文献积累,无论操纵形式是经济威胁、死亡威胁还是资源稀缺。

当前环境的变化的确会引起生命史相关联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由此可见,当前环境也会对体力活动产生影响,糟糕的当前环境变化会激发根植于童年环境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对此比较普遍的猜想是生命早期环境会塑造个体对压力的反应敏感性,高童年压力个体会有较高的压力敏感性。

当环境出现恶化时,他们会有更高的风险预估和较低的控制感,从而激发相关的行为。

亲子依恋的调节作用显示了亲子关系在生命早期恶劣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在生命早期个体资源非常有限,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适应性反应。

然而,高亲子依恋意味着父母更愿意将资源投资给孩子,这种资源倾斜也会反馈给孩子一种稳定和安全的信号,从而缓解了环境带给孩子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的感受。

促进了个体的常态性发展,以往研究也发现了父母相关因素对个体能量分配策略的影响,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和夫妻关系质量被发现会影响独生子女的肥胖等体重指标。

亲子依恋的调节作用显示了亲子关系对于个体发展和适应的重要性。

父母是儿童和青少年最重要的教育者和保护者,亲子关系的和谐和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此外,除了高亲子依恋能够缓解童年压力对个体的负面影响外,不同的亲子依恋模式也会影响个体的适应性和性格特征。

以往研究表明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在生命史理论中具有适应性,不同的依恋模式会采用不同的资源控制策略来实现不同养育模式下的最大适应性。

例如,回避型依恋者可能会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自我保护,采用独立的资源控制策略来应对压力和挑战。

而焦虑型依恋者可能会更关注他人的反应和反馈,采用依赖型的资源控制策略来应对压力和挑战。

这些不同的资源控制策略也会影响个体的性格特征,例如不安全依恋模式可以预测个体在资源控制方面的贪婪特性。

此外,亲子依恋在童年压力与控制感之间的调节作用也从侧面证明了表观遗传变化存在的可能性。

表观遗传变化是指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表型的变化,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

研究表明,亲子依恋可以影响儿童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应激反应机制,从而影响表观遗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