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内卷严重,年轻人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让孩子将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家长们都拼了命“鸡娃”,好让孩子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将来上好大学和热门专业。
站在父母角度来讲,“鸡娃”是为了孩子好,但如果家长一直像打鸡血一样逼迫或督促孩子学习、刷题,并不断向孩子灌输竞争和危机信息,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压力和负担,精神、心理很容易出问题,尤其是到了初中、高中后,学习压力、竞争压力本来就大,这时候如果家长再施加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抑郁。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得抑郁症其实就是‘矫情’,认为孩子学习再怎么苦、再怎么难,也不用像大人那样要为生活奔波,不需要赚钱,不需要担心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只需要好好学习和快快乐乐成长就行了,怎么可能会抑郁?但实际上,抑郁症就像一只看不见摸不着的猛兽,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孩子。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24.6%,并且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到了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升至三成左右,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达到10.9%-12.5%。
并且越是优秀的孩子,患上抑郁的概率更有。
一位某重点高中的家长透露:自己正在上高二的孩子的班级总共才50人,有29个在服用抗抑郁的药物。一个班级里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孩子靠吃抗抑郁药支撑着,这个比例真的太高了。更加恐怖的是,在那些暂时还不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的孩子当中,不知道哪天也会崩溃。
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抑郁症离我们的孩子并不遥远,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平时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也要密切留意孩子的情绪,很多孩子看似“矫情”的表现,其实是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比如: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喜欢发呆不合群;突然变得暴躁易怒,动不动就发火;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自信,担心自己做不好;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睡不好;饮食出现异常,食欲降低或者暴饮暴食;有自虐、轻生等想法或行为。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病”了,只觉得自己心情不好或者状态不佳,父母如果有防范的意识,从孩子的动态中发现端倪,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预防孩子走上抑郁或者走出抑郁,父母可以多陪孩子做这几件事:
第一,多倾诉孩子内心的烦恼。当孩子能够很好地和父母沟通交流,把内心的烦恼和困惑讲出来,并且得到理解时,孩子内心的负能量就会得到释放,情绪、状态会逐渐变好。
第二,多带孩子出去运动。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是很好的解压方式,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散散步、打打球、爬爬山,可以让孩子把学校里的各种压力都暂时卸掉,然后再轻装上阵。
第三,多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孩子感觉生活更幸福,在学校里学习也会更有动力,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会识别哪些才是真正的朋友、应该跟朋友分享和合作。
第四,多提醒孩子要自我减压。即使是父母,也不可能随时陪在孩子身边,要教会孩子自我减压,当感到情绪低落或者压力大时,可以暂时放下学习,做一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时期,比如听音乐、跳舞、逛街、看书等,缓解心情。
千万不用觉得抑郁离孩子很远,其实这是一件很大概率的事情,家长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压力状态,一旦发现孩子压力过度,就要想办法帮助孩子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