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营养,助力新生命成长

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出版。

指南强调了在生命早期1000天机遇窗口期,调整并维持最佳营养状态对孕育新生命、哺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性1。

指南核心推荐1:

  • 备孕期及孕期常吃含丰富的食物,选用盐,合理补充叶酸维生素D
  • 孕中晚期适量增加、鱼、禽、蛋、瘦肉的摄入。
  • 哺乳期适量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选盐,合理补充维生素D


1

遵循膳食指南,孕育和哺育新生命 需重点强化的营养素

孕中晚期和哺乳期,人体对能量、钙、铁、碘、叶酸等需要量增加,缺乏会影响子代智力和体格发育1。

叶酸

叶酸缺乏不仅会导致子代神经管畸形,还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习惯性流产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畸形、死胎、早产等发生密切相关2。

然而,食物动物肝脏、蛋类、豆类、酵母、绿叶蔬菜等食物中的天然叶酸烹调加工或遇热易分解,生物利用率较低。叶酸补充剂稳定性好,生物利用率高1。

指南建议:

孕前每天补充400μg叶酸,持续3个月,可使红细胞叶酸浓度达到有效预防子代神经管畸形发生的水平;孕期继续每天补充叶酸400μg,可满足机体的需要1。


《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指出:

糖尿病、肥胖、癫痫、胃肠道吸收不良性疾病,或正在服用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NTD)发生风险药物的妇女,建议从可能妊娠或孕前至少3个月开始,增补叶酸,补充剂量为0.8-1.0mg/d

居住在北方地区,尤其北方农村地区;新鲜蔬菜和水果食用量小;血液叶酸水平低;备孕时间短的孕妇,可酌情增加叶酸补充剂量3


维生素D

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人体皮肤虽然经紫外线照射可合成维生素D,但受地域、季节影响较大1。

指南建议:

生活在纬度较高地区、冬季缺乏阳光、户外活动不足的妇女,可服用维生素D补充剂1。


维生素A

乳母维生素A推荐量比非孕成年女性增加600μgRAE,达到1300μgRAE1。为满足婴儿对维生素A的需要,乳母需要多选择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富含视黄醇的动物肝脏、蛋黄、奶类,富含维生素原的深绿色和红黄色蔬菜水果4。

红黄色蔬果中所含的β胡萝卜素是一种安全的维生素A原,可较多地贮存在肝脏内,并根据人体内维生素A水平,自动逐步转化为维生素A,不会由于维生素A过量而中毒。因此,国外也将β胡萝卜素称为“无毒维生素A”6。


孕期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孕妇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发生率约30 %,对母体和胎儿健康均会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增加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及儿童期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导致孕产妇抵抗力下降,易并发产褥期感染、产后大出血心力衰竭,危及母子生命2。

指南建议:

孕中期和孕晚期,铁每日推荐摄入量比未孕妇女20mg基础上分别增加4mg和9mg,达到24mg和29mg1。摄入含维生素C较多的蔬菜和水果,有助于提高膳食铁的吸收与利用率1。

孕期每天对碘的需要量增加110μg,从120μg增至230μg/天。碘缺乏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1。

指南建议:

备孕期和孕期妇女除碘盐外,每周应摄入1-2次富含碘的海产品,如海带、紫菜、贻贝等1。

孕18周起胎儿骨骼和牙齿开始钙化,至分娩时新生儿体内约有30g钙沉积,主要在孕中晚期逐渐沉积于胎儿骨骼和牙齿。孕中期每天沉积钙50mg,孕晚期每天沉积增至330mg2。

孕期钙营养缺乏,母体会动用自身骨骼中的钙维持血钙浓度、满足胎儿骨骼生长发育需要。钙营养不足的妇女,不仅骨密度会下降,孕期低钙摄入增加发生妊娠期高血压风险2。

乳母每天通过乳汁分泌的钙约200mg。若膳食钙摄入量不能满足需要,母体将动员骨骼中的钙来维持母乳中钙含量相对稳定,乳母可能因缺钙而患骨质软化症4。

指南建议:

孕中期开始,孕妇钙推荐摄入量比未孕妇女每天增加200mg,总量达到1000mg1。同时还应补充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和利用1。

《中国孕产妇钙剂补充专家共识(2021)》亦指出:

所有孕妇,推荐从妊娠前或孕前期开始每日补充钙剂至少600mg直至分娩,有利于产后骨密度增加与骨骼恢复5。

《中国产褥期(月子)妇女膳食建议》建议:

若每日饮奶总量达500ml,则可获得约540mg的钙,加上深绿色蔬菜、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则较易达到钙推荐摄入量。如奶类摄入达不到上述推荐量,则需经注册营养师评估后适当补充钙制剂。为增加钙的吸收和利用,建议补充适量维生素D或适当户外活动7。

2

抓住生命早期机遇窗口期 强化营养,支持母乳喂养

无论是通过胎盘传递营养促进胎儿生长发育,还是分娩后分泌乳汁哺育婴儿成长,妈妈都需要关注孕哺期更高的营养需求1。

孕育和哺育新生命,是美好的过程。

引导准妈妈们以积极的心态适应孕期变化、带领她们学习科学孕育知识;维持平衡膳食,强化营养摄入、调整营养状态,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妇幼人群膳食指南.孕期妇女膳食指南[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11):4.

3.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围产营养与代谢专业委员会,等.中国临床合理补充叶酸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1.

4.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妇幼人群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工作组.哺乳期妇女膳食指南[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19(10):721-726.

5.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中国孕产妇钙剂补充专家共识(2021)[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5):3.

6.邵斌.胡萝卜素的来源及组成与功能差异[J].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5):4.

7.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产褥期(月子)妇女膳食”工作组.中国产褥期(月子)妇女膳食建议[J].2020.


本资料非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如您不是医学药学专业人士,请勿阅读和传播其中内容。

PM-CN-CAL-22-02189有效期至202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