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错误的退烧方式,可能会致命,60%家长还在用

相信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你感冒发热的时候,父母会迅速给你塞一粒感冒药,然后让你穿上厚睡衣躺在被子里,紧紧捂住,对你说:“好好睡一觉吧,捂出一身汗病就好了。”

出汗了,似乎就降温了,降温了,那就是退烧了。这个逻辑在许多家长看来是非常合理了。捂汗退烧的技巧,也传播了好几十年,但这是正确的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例子。《你还信“捂汗能退烧”?1月龄男婴被捂汗脱水、缺氧离世》

所谓感冒发热,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体温上升、持续高热、体温下降。

很多人认为的出汗了就能退烧,其实是搞错了退烧的因果关系。我们的身体不是出汗了才退烧,而是在服用药物之后药效起效了,多余的热量通过出汗进行排解,出现了大量出汗情况。

在我们服用了感冒药后,如果坚持捂得严严实实,不仅不利于病情恢复,还会因为捂汗不利于身体散热,使我们的体温持续上升。回想一下,是不是还记得小时候捂在被子里的时候,像裹了一个小火炉?如果这时候没有补充足够的水源,可能会导致身体脱水。

到这里又有人要质疑了,“我现在感冒也经常捂汗,感觉感冒好得更快了,人也一点事没有。”

要是孩子年龄大、或者是成年人,捂汗可能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毕竟实在捂得不舒服了会和父母表达或者自行掀开散热,下床走动走动之类的。但如果捂汗的对象是没有行为、表达能力的婴儿,这时候很有可能还会造成一种新的问题,那就是“捂热综合征”。

捂热综合征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被捂时间过长的宝宝,会出现缺氧、高热不退、抽搐不止、汗多脱水等情况。在每年秋冬季以及春季换季时,都是这种疾病的高发时期。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小宝贝来说,甚至还有死亡的风险。

另外,家长们常用的酒精退热法,其实对婴儿来说也是有风险的。孩子发烧时给他们的身体涂抹酒精,扩张的毛细血管状态下,有一定几率造成酒精中毒。

发烧这种小毛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次,只要及时进行处理或治疗,都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这种流传了几百年的退烧“良方”,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再用了。

文献来源:《科普中国》